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时间:2022-07-11 09:49:35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能改变学生以往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多渠道地获取知识,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并付诸实践,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选择学生自由组合的、以3到5人为单位的小组研究形式,便于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于以小组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不同的任务,因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也由于组间竞争,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使教学效果大大优化。同时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更多的观点,避免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

二、努力转变教师自己的角色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首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起到导航的作用。其次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身我选择。

三、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探讨和研究贯穿其中,教师的作用只是相当于一个领路人、参与者和指导者。大部分的理解过程是通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共同的讨论来实现的。整个讨论的过程即是学生学习新东西的过程,又是对思想反思的修改过程,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研究的动态,充分倾听学生的感受和质疑,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或出现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指导。

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和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发现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又是复习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大胆质疑之后,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把学生的质疑转化成学生利用旧知识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这个转化过程方法很多,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启发学生自行转化,不断给学生以创新的机遇,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探究结果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在探究结束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对他们的汇报的结果逐一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创建自己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自己喜欢的学习网站。在整个的探究结果展示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又增强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七、利用信息技术调整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活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知识,成为当今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学语文教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语文专业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有艺术方面的知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调整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人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它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新型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语文教育向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等自主学习提供平台。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依据。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面向全体学生。他们通过对课程的选择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使他们有机会施展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了他们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最新的中学语文教育资源,扩展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优化中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学习方法,提供语文信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空间。现代的艺术教育已扩展到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情境教育等教学模式,使教师从传统的教材、教参和资料室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诱导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建构语文教学体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项实际性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制订教学目标,提高创新教学效益。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只能从教材中欣赏到局限的语文作品,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尽情地学习和交流。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活动探讨者和执行者。因此,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九、利用信息技术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精选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实际,拓宽教学思路。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单一地模仿和照抄,模仿训练固然重要,但不顾自己感受,盲目模仿不加思考和总结,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课程的设置要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按照突出应用、实践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以“创新”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将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的情趣去感受知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想象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需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鼓励他们立足于自身实际,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快对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目的是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的思路, 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形成创造型的心智结构,让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更主动,有效地学习,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创新是语文的灵魂。学生阶段是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掘个人的创造潜能和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语文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质体现,二十一世纪的语文人才,只有通过社会的实践活动,才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因此,高等语文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时掌握时代信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拓展思维方式,发挥教学潜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尝试了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你们认为谁说的得更好?”“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贴近当时的情况?”“假如你看到这种景象,会有怎样的想法?”“你认为他们谁理解得更深刻?”……这样就宽容了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既尊重了每一个同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发挥出它独特作用。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语文教育的新模式,适应千变万化的未来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更为便利、更为有效、更有益于人才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前列腺癌去势治疗后不良反应及防治研究进展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