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10 11:18:43

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疑是主体,但教师是真正的课堂调控者,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在教师的灵活调控之下进行。

关键词:调控;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疑是主体,但教师是真正的课堂调控者,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在教师的灵活调控之下进行。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课堂调控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调控,对教学进程的调控,对教师自身的调控。教师在进行调控时,要以一种学生不易觉察的方式悄悄地实施。

一、对学生的调控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情绪和学习质量有准确的把握并加以调控,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去体察,可以用目光的逼视、短暂的沉默、突然变化的音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或跟不上思路的时候,应及时停顿下来,察明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授课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群体有其独特的属性。一方面,青年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时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长大成人的主观要求使他们愿意接受外界的影响,这是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控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叛逆性格。对现实世界的部分认识使他们形成了不太成熟的世界观,因此具有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当现实符合这一标准时,他们就会欣然接受;若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就会抵制。因此,对学生的调控,无论是外在行为的调控,还是学习心理的调控,都不能也不应该用强制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认识和掌握娴熟的调控技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调控。

二、对教学进程的调控

1.要保证适当的授课速度。适当的速度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留下最后不超过5分钟的空闲时间是比较合适的。二是要保证学生跟得上。也就是学生听得清楚、想得明白、笔记及时并稍有回味的时间。

2.要有足够的思考留白。也就是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大都有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对教材的内容和每一个知识点也都能了如指掌。在向学生提问题的时候,问题的答案早在舌头底下等候着了。如果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明白,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说出了答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摸透教师的这一习惯,索性就不思考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是致命的,在课堂上养成的惰性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仅会祸及其他学科,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变成一个被动接受者。

3.要有内容上的分段和衔接。一节课应划分为两至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当一个阶段结束后,教师最好能更改一种语调,变换一下姿态,以明确的信号宣布一个问题的终结。学生们收到这个信号后,就会不自觉地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待学生稍事休息之后,教师再次变换语调,提出新问题并转入下一阶段,同样以明确的信号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调动起来。如此张弛结合,既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又不至于太累。

4.要合理分配时间。每节课都有重点和次重点内容。对重点、难点、疑点要多用些时间,讲慢些,力求讲深讲透。还要善于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的思路。对于非重点问题可以少用时间,讲快一些,点到为止。如果不分主次地灌输,一节课下来,不仅教师会口干舌燥,学生也会疲于应付。

三、对教师自身的调控

1.情绪调控。教师的情绪调控不仅影响自己的行为,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境和教学效果。教师不仅可以调控自己的情绪,还可以通过调控学生的心理来调控学生的外在行为。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表情冷漠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是不受欢迎的。即使是理科的教师,在讲到一个重要结论的证明时,也应该振奋精神、提高声调;问题解决了,定理证明了,应该有一种如释重负、欣然自得的愉悦。授课就是表演,教师是演员,要带领学生共同融入课堂气氛中。教师情绪的变化会引起学生情绪的相应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以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百思不解时的困惑、恍然大悟时的激动、发现漏洞时的紧张、使用定理时的有恃无恐。

2.身体调控。挺拔端庄的教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国内长期形成的教师在上学生在下、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但如果教师能偶尔改变一下身体的位置,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并以足够的音量继续讲解黑板上的问题,也会有不错的效果。这样,从相对位置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态势,学生就会觉得和教师成了“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过,教师在课堂上不宜过于频繁地变动身体的位置。根据长期的观察研究,大约有70%的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有超过50%的时间是把目光停留在教师身上的。如果教师不停地走来走去,这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头晕。如果教师觉得确有必要改变身体的位置,应先找到一个替代的焦点,如提醒学生注意黑板上的某个定理或某条线段,待学生的焦点转移后,再一边讲话一边移动。教师如果走在学生中间,一些事情就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解决。如向学生提问,在学生站起来开始回答时,教师一边注视着他(她),一边慢慢往后退,学生就知道应该提高音量,以便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如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可以边讲边向他(她)靠近,这种靠近就会产生一种压迫力,而且距离越近,学生感受到的压迫力越强烈,学生马上就知道自己被老师发现了,要遵守课堂纪律。

上一篇:在诗文中行走 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