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时间:2022-07-10 07:14:36

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属二小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本文不谈情境教学的策略,也不谈情境教学的方法,只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开启学习兴趣的大门

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之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机课件具有鲜明的色彩,生动而形象,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信息资源,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新奇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利用投影片,投影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注意力非常集中。教者不失时机地问:“树上有几只猴子,地上有几只猴子?有几只小熊猫,它们在做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树上有3只猴子,地上有7只猴子,有6只小熊猫,它们在草地上玩。”教者又问:“那么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多少只小熊猫呢?”这样,通过投影片的观察、提问,逐步揭示了“3”和“7”组成“10”,“6”和“4”组成“10”,从直观到抽象,学习了“10”的组成。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构建思维发展的条件

小学数学抽象性较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学科。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难在缺乏抽象思维,难在掌握正确的方法。

如小学数学第一册中“得数是11的加法”,是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课教学目的是用“凑10法”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难点是学生掌握“看大数差几得10,就把小数分成几和1再把三个数连加得11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要通过直观形象的启发诱导,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演示例题9+2,并口述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9和1凑成10;2可以分成1和1,9+1得10,10+1得11,所以9+2得11,然后再演示投影片7+4,8+3,同时请学生口述思维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在座位上用学具摆出5+5,并口述思维过程。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展开丰富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将头脑中原有客观事物的形象重新组合成某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教学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识的天地里翱翔,绝不可以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讲授知识为目的的阶段。

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中《雷雨》一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之前,映出雨后彩虹的美丽景象,让学生根据画面说说你对景色的理解。一个学生说;“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否定,说:“太阳没有出来,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第一个学生据理力争,“太阳一定出来了,因为我们看见了彩虹。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就不会有彩虹。看到彩虹而看不到太阳,是因为山峰和云挡住了视线。”教者设计的《雷雨》教材和正确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题材,使他们想象得以展开,并通过争论,使学生语言描绘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铺设全面观察的通道

现代教学媒体手段以其形、声、光、色等特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不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细致,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存在着“偏、慢、粗”的现象。“偏”,是观察中的片面性,往往是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慢”,是观察不迅速,对一些稍纵即逝的信息不能及时捕捉,并纳入自己的认识过程。“粗”是观察不仔细,粗枝大叶,忽略了许多细节。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训练和培训。现代教学媒体提供了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因生而异 因材而异 下一篇:活动生成――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