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误形成的原因及言后效应

时间:2022-07-10 08:54:24

英语口误形成的原因及言后效应

摘 要: 口误是言语失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分析了口误的基本类型,以及影响口误形成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探讨口误在交际行为中所产生的言后效果,充分利用口误在交际中的积极因素以提高交际效率,减少误解。

关键词: 英语口误 原因 言后效应

口误通常是指发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失误,是言语失误的一种主要类型。它并非是因发音器官错位或字词意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发音错误。Boomer & Laver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有其内在规律。西方学者弗罗姆金等对英语中的口误已有较多的研究。我国对于英语口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张宁的研究范围比较深广,涉及了无声停顿、有声停顿、重复等之类的原因造成的口误。以下我将简单介绍口误的基本类型,然后分析口误形成的原因,并尝试探讨口误在交际行为中所产生的言后效应。

1.口误的基本类型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口误现象试验数据的分析,口误可分为8种基本类型。即,提前,如:the first of Maythe mirst of May;延续,如:the president of Francethe president of Prance(“president”中的“p”延续,代替了“France”中的“F”);加音,如:His face was a playground.His flace was a playground.(“face”中加了一个音素“l”);减音,如:I’ll just get up and mutter unintelligibly.I’ll just get up and mutter intelligibly.(“unintelligibly”中减了一个音素“un”);倒置,如:on a table round youround a table on you(音节“on”和“round”对调);代替,如:burntburst(“burnt”中的“n”被“s”代替);混合,如:kick the markerkick the bucket+meet your maker(“marker”是由“bucket”和“maker”混合而成的);移位,如:by helping sendby help sending(“helping”中的ing移至“send”末尾构成“sending”)。

2.口误形成的原因

研究口误形成的原因有利于人们理解言语的产生途径,从而可提高交际效率,减少误解。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口误产生的原因。

2.1心理因素

影响口误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潜意识、记忆及情感状态。

2.1.1口误与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说话者在讲话时头脑中同时存在多个想法,而其中一个在说话者头脑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也许并不是他原本打算要讲的话,却脱口而出。这种下意识泄露动机、愿望等的口误或失言在英语中也被称为弗洛伊德失误。例如:Last night my grandmother lied.这可能是语音的失误,把“died”说成了“lied”,但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它却透露了学生潜意识的愿望,而这种愿望是受到社会规范和大众道德所约束的,因此正常情形下我们是不会说出来的,只有当我们处于一种特殊状况,这时潜意识显露出来,而我们脑内的监管机制没有能及时压制住的时候,就会形成口误。

2.1.2口误与记忆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涉及一个监控过程,它产生于我们的语言运行机制之中。人们会监控他们实际上讲出的话语,看是否与所表达的意思一致。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错误,他们便会停下来进行改正,然后再继续。心理语言学家关注这个监控过程,通过在实验室诱导口误的发生来研究产生口误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记忆中,语义相近的短语的表征是相连的。当人们开始说出一条短语的时候,这条短语与另一条短语的联结点很容易导致混合错误。在选择过程中,记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说:“Did you remember to buy some toothache?”他实际上想说:“Did you remember to buy some toothpaste?”或许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想起了上周自己因为牙疼而拔了一颗牙的痛苦经历,由此犯下了这个口误。

2.1.3口误与情感状态

当说话者在疲劳、匆忙或处于一定压力的状态时,口误往往容易出现。一名老师在向学生解释“quick-witted”一词意思的时候说成了“wick-quitted”。那时,也许因为她说话说得太快,大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正确地说出这个词。这与电脑的工作原理非常相似。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它需要同时处理、完成许多不同的任务。使用电脑的人应该都有感觉,当只有一两个窗口打开时,电脑运行得要比同时打开许多窗口快。每一个任务都会占用中央处理器的一定空间。因此,当要同时处理多条命令时,电脑会运行得异常缓慢,甚至还会死机。人的大脑也是类似工作的,只不过它要复杂得多。当人们感到疲倦或紧张时,大脑会分配一些能量去处理这种状态。由此,负责产生语言的那部分脑区会获得比平时较少的能量,这时口误就很有可能产生了。

2.2社会与文化因素

交流的内容常常影响谈话者的情绪,当谈论容易使人产生焦虑的话题时,口误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和刚刚离婚的人谈论有关婚姻的话题自然会产生很多口误现象。情景也是影响口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处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时,人们因为紧张较容易产生口误。另外,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口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话双方应注意彼此的文化习惯,如中国人在和西方人交流时比较容易问对方年龄、工作和婚否等问题,这也是广义上的言语不当造成的口误现象。例如:“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What’s your job?)这种说法看似没有毛病,但是,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刚刚失业,如此直接的问法会让对方有失面子,所以你要问:“目前您是在上班吗?”(Are you working at the moment?)接下来再问:“Where are you working these days?”(目前您在哪儿工作呢?),或者“您从事哪个行业呢?”(What line of work are you in?)。

2.3母语的影响

大多数中国人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因此,原有的知识必然会对新的语言系统地掌握产生影响。两种语言之间有许多共性,能促进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少差别,特别是语法和词序、句子结构等方面。讲话者往往习惯于用汉语方式讲话,不经意间一下就溜出来了,产生口误。例如:“现在几点钟了?”(What time is it now?这是一个典型的直接以汉语方式翻译的句子。讲英语的时候没有必要说now,所以符合英语习惯的说法是:“请问现在几点了?”(What time is it,please?)还有一种说法是:“How are we doing for time?”这句话在有时间限制的时候特别合适。

当然,英语口误的产生情况是比较复杂的,绝非某一方面单独作用的结果,而常常是几个方面几种因素联合作用而形成。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简单地、孤立地去认识。

3.口误的言后效应

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会同时实施3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而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效应,也就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口误是发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口误,自然会产生一定的言后效应。口误经常出现在自然言语行为中,很少被记录或被说话人重复,因为大多时候听话人知道说话人想说什么,即使注意到有错误,但仍想听下去并根据自身语言的发音类型或语境来推断说话人的表述,这样的口误通常不会对交际造成影响,甚至会造成幽默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口误都能被听话人所识别,有些口误容易产生歧义,从而导致误解。因此口误可产生幽默或误解两种言后效应。

3.1幽默

口误是一种言语失误,有时会导致说话人交际意图的传递失误。但当听话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语境推断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意,这时说话人所发生的口误就能在听话人心中产生愉悦感。因此能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例如:初中课堂上,某英语老师在讲句型变换时,在讲台上袖子一挽大声喝道:“Please take notice,I want to deformation!(同学们请注意,我要变形啦!)”这位英语老师本来要说:“Please take notice,I will give this sentence form transformation!(同学们请注意,我要给这个句子变换形式啦!)”结果呢?其故意制造口误,说出“I want to deformation”,听课的学生都能解读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又因为这样口误很容易让学生联想起变形金刚、妖怪等而导致学生哄堂大笑,进而幽默一把,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3.2误解

口误,一般都会产生语义的传递变形。只是有些口误能够被听话人识别,从而在其头脑中自动完成纠误过程,而没必要让说话人特别予以纠正。但是有些口误会产生很大的歧义,使听者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当语句没有太大的语法问题,听话人则很难断定有无口误,此时极易产生误解,而且不易被听话人所识别。例如:某顾客在一酒店住宿付账后离开时,工作人员询问他休息得怎么样时,他本来想回答“I haven’t slept better.(我睡得好极了)”,结果回答成“I haven slept better.(我没有睡好)”,这不经意而造成的口误,其所形成的句子意义与原句相比大相径庭,由于句子没有语法的问题,听话人一般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口误现象。这类口误所具有的歧义性毫无疑问会造成听话者的误解并影响双方的交际。

4.结语

口误是言语失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口误研究有利于人们理解言语的产生途径,从而可提高交际效率,减少误解。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口误形成的各种原因,帮助我们从自身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方面去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其幽默效应来调节或缓和气氛,更好地达到我们的交际目的,并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过多的口误以影响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Fromkin,V.A.Speech Errors as Linguistic Evidence[M].The Hague:Mouton,1973.

[2]Carroll,D.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5th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Boomer,D.S.,Laver,J.D.M.Slips of the tongu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Disorders of Communication,1968.

[4]张宁.语言研究与口误[J].外国语,1990.

[5]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6]高桂香.英汉语口误对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上一篇:关联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外语学习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