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思考,提升教育能力

时间:2022-07-10 12:37:38

加强教学思考,提升教育能力

随着新课程逐步推进,很多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教学实践由原来的“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信息产业突然袭来,教育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角色实现新的转变与重塑。

一、教学思考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程的要求里,需要教师成长个人空间,变学习为终身学习,需要边教边学边思考,尤其是思考,这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既有对以往的事情(物)的考虑,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简言之反思。也有对现时段工作的一种考虑,还包括对未知事情(物)的一种揣测。不论哪一种思维活动,都是思考。推及到教学中,思考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思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一线是教师成长的一方沃土,教学思考对教师来显得尤为重要。

早就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特级教师徐斌说过:“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可见,思考在教学中有多么地重要。

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新课改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当代的教师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注重对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与发展。面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应当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教育的理性发展将使我们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进则退,今天的安逸也许明天就会使我们被竞争所淘汰。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盲目地去模仿优秀教师,却忽略了自身的创新。一些教师将“特教思维”进行“复制”,而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粘贴”,结果常常是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连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也不能合格完成。因为你显然把自己费力拔高了。这也不是说不能学特教、名师的教学思路,但是在学习借鉴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应是他人优点的简单堆砌和盲目模仿。汲他人所长,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汇合自己的特长,达到一种完美的整合,这才是理想的教学。通过研究、思考,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这样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深化直到升华的过程,如此成长的老师才能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坚守并优化自身的教学品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思考的内容

一个“会教书”的教师一定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教学思考,包括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自己的职业能力,又或者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效性。《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曾子更懂得思考,那作为从事着神圣职业的教师更要做到教学“三思”: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明确教育目的,让整堂课的教学更明朗,更有意义。那如何确立教育目的?又是要思考的内容,教学生如何做人?抑或是教学生某种品德,甚至说教会学生某一种能力?通过实践获知,选择理论学习,或是教师讲授。都是要教师思考的内容,并且学生是在不断成长着的,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着的,相应的问题也需要教师每天去探寻、思考的。即便是同一课,也可以教学生不同的方法去解读,特别是语文学科,一篇课文,阅读角度不同,理解也就会不同,着眼的点相异,结果也会相去甚远。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教师都是性格迥异,知识储备不同的个体,对文章的诠释也就会异彩纷呈。这诠释、解读的当中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地思考。现在是构建多元化的课堂的年代,更迫切要求教师“三思而教”。

不仅要思考这些大方面的内容,更要细化思考每天课堂的教学质量。

1.对教材把握是否恰当?

现在教材也正处于试行阶段,其中很多理念也正处于实验中,并不是唯一的,教材它只是教师教与学的一种资源罢了,而不应把它定格为永恒的定律。教师应学会思考,辨析。当代的教师还应是教材完善的建设者,通过教师不断的思索,补充,在实践得以证明,这样的教材才具有说服力。否则势必造成理论脱离实际,成“空中楼阁”。

2.课堂教学是否已经达成教与学的完美融合。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否已经做到了?教师是否是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内容?课堂是否照顾了处于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是否关注了大部分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否能让优秀生“吃饱”了呢?在课堂中学生是否迸射了火花呢,教师有没有及时捕捉并加以整合发展呢?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教师深深思索。通过这样反复思考过的课堂才是逐步走向完美与成功的课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多渠道,多角度,多种思维方式并用地理解文本,感悟真知。

3.学生是不是心情愉悦地接受教师的教学,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现在的教育不是死板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探知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因而教师的教学更应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互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学生的每一天是否都在舒畅中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有无达到一种融合,是否做到了心有灵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是如此,当代的教育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指令;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思维日益敏睿的孩子们需要能思善辩的导师。时代在前进,我们也应积极应和,顺应这潮流。只有这样,教师们将个人特质和众家之长集结,融合,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教学,通过学习――教学――反思――再思考的过程,继而深化直至升华,书才越教越能教,使自己的教学永葆青春。也只有这样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加辉煌腾达。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