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特质的思考

时间:2022-07-09 08:45:50

【前言】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特质的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其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等,但并非这些内容的简单相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特质的思考

学科实践活动经历了从课外到课内、从活动到课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过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如何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中凸显学科特质,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小学品德生活社会学科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挖掘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实践活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学科实践活动则需要在学生参与活动的基础上,从课程特质的角度赋予其新的内涵。不同的学科其核心素养不同,学科特质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学科特质,才能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其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学科的基本特征,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建立在“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基础之上。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为关注以学科核心素养更新育人理念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节《志愿者精神》的学科实践活动课。教师将此次实践活动分成了两个阶段:前期分组实践(4个实践小组分别走进社区、在学校做志愿者、走进培智学校、走进打工子弟学校)和课堂展示汇报。在学生课堂展示汇报时,我们发现,学生只是把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图片或者模拟表演的形式还原了一遍,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换句话说,学生对“志愿”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他们只知道“老师让我们这样做”,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仍缺乏理解与认识。在汇报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要完成好”;有的学生认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很可怜,我们要帮助他们”……然而,志愿者精神本身更强调一种无私的奉献,帮助弱势群体首先应该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有了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引导,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科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凸显学科的特质。

可见,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除了要延续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外,更应该突出学科的特质。实践活动不能替代学科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需要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该学科的实践活动不能失去“本色”。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其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等,但并非这些内容的简单相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别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养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学科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同样需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节《会变的价格》学科实践活动拓展课,引导学生研究相同物品在不同购物场所的价格是否相同,并寻找背后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主要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不同大超市之间的食品价格比较;大超市和小超市的食品价格比较;大超市和便利店的食品价格比较;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的图书价格比较;不同网上书店之间的图书价格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

(1)通过亲自调查和听取同学的汇报,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会怎样利用价格的差别?

(3)你自己或家人有没有“货比三家”的经验,给大家讲一讲。

(4)小超市、便利店、实体书店的商品价格偏高,为什么还有人去这些地方买东西?

学生通过进行价格调查、比较价格的差别、分析价格差别背后的原因,对价格的变化有了感性认识;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关注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生活化的课程,学科特性决定了学科实践课程的内容大多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要想开展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就离不开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设计学习单是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较好途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单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四点要求:一是有明确要求,二是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三是能引发学生思考,四是强调实践活动后的反馈与汇报。以下是教师们设计的一些学习单。

【例1】数据收集记录单

数据收集单主要适用于需要记录相关数据的学科实践活动,通过数据的分析、对比,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异同、变化规律等。比如,表1是教师设计的各大超市饮料价格的比较单,学生很容易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同一种饮料在生产厂家、规格等相同的情况下,哪家超市的价格更优惠,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货比三家”。

【例2】资源(资料)整理导学单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资源(资料)整理导学单可以帮助学生在前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提炼信息,并在此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比如,参观博物馆是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多样,如何有效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呢?师生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整理导学单,共同完成资源筛选、探究问题的提出和跟进活动的设计,实现博物馆资源运用的最优化。

【例3】任务展示报告单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展示汇报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任务展示报告单可以看作学生实践活动的作业。这类报告单的特点是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κ导活动的内容进行记录,对低年级学生这种方式更为适宜。

【例4】生活观察追踪单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生活观察追踪单主要适用于社会实践类的学科实践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对社会生活现状形成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比如,公用设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留意过,当教师通过生活观察追踪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学生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公德缺失的一面,进而警示自己做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

【例5】分享感悟体验单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分享感悟体验单可以说是此学科特有的一种学习单。表2的学习单就是通过“Xin语”这样一个分享感悟活动,激发学生探秘苗族文化的积极情感。

上述介绍的学习单各有优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需要加以选择和利用。此外,学习单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其他类型的学习单。

三、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

核心素养关注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素质和核心能力,试图通过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具体到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在设计活动时恰到好处地整合各学科的相关资源。表3是一位语文教师设计的学科实践活动学习单。

恼庹叛习单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学生设计、绘制一张中华民族园的游览图,并希望通过介绍游览路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路线图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用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绘制平面图的相关知识;在描述自己设计的游览路线时,学生要想规范地表达方位,同样也需要平面图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语文学科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得到了有效整合。

一枚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教学亦是如此,如果你总是等待别人从外部唤醒你,那么,你注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如果自己能够不断更新、蜕变,那么,你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重生。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学科实践活动的特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上一篇:情动于中,发而中节 下一篇:早期阅读之亲子阅读的若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