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央行沟通策略浅析

时间:2022-07-09 03:17:35

我国央行沟通策略浅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057-01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应。但是,由于央行沟通还不够充分,其沟通应有的政策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央行的沟通,以有效引导公众与市场预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央行的沟通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央行 沟通

一、中央银行沟通的概念

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以来,各国央行奉行的都是隐秘性的货币政策,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西兰、英国、挪威、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摒弃隐秘性惯例,纷纷提高了货币政策透明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透明度(monetarypolicytransparency)成为全球趋势。与货币政策透明度息息相关的中央银行沟通(centralbankcommunications)也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我们可以将央行沟通定义为:央行(信息传达者)选择正确的信息传送方式,传达出明确的信息,公众与市场(信息按收者)完全按照央行的意图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二、我国的央行沟通策略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央行沟通策略的现状

从我国中央银行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不完全独立、货币政策具有双重目标、货币政策透明度相对落后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非最高决策机构,都直接影响了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的选择。我国中央银行只关注了货币政策委员会间的内部沟通,却忽略了公众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无论是货币政策的决定还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说都一定程度的公开了货币政策的相关信息,但其语言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这对大多数不懂金融知识的普通公众来说,连真正理解我国货币政策决定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形成良性预期了。再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来看,可以看出我国中央银行忽略了与不同层次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缺乏敏感性,导致中央银行的可信度降低,价格稳定受到影响,最终货币政策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二)我国央行沟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国人民银行沟通有效性获得了极大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仍然缺乏进行有效沟通的必备制度环境,即高度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并由此派生出货币政策“多头沟通”、中央银行沟通“言而无用”的沟通困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文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对于这个目标具体解读的权限却不在中国人民银行,而在于国务院及其核心部门。

第二,中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仍然较为模糊,不利于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央银行沟通。中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较为模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货币政策的多元目标导致的理解困难。二是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仅未起到清晰沟通的目的,反而模糊了经济主体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理解。

第三,中国人民银行在具体沟通实践中仍存在着整体沟通意愿不高、缺乏事先排定的货币政策决策与沟通时间表、沟通文本可读性较低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讲仍然信奉着“越不透明越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哲学,追求货币政策“出其不意”。但未来货币政策取向的不明朗亦导致了市场主体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央银行的操作意图,极大地干扰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三、我国央行沟通策略的改进

由于我国央行沟通策略还很不充分,其应有的政策效应并未全部发挥出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央行的沟通,以有效引导公众预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增强央行独立性,提高央行沟通的可信度。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提供决策参考,由人民银行作出决策,上报国务院批准后最终确定的。当央行的政策与政府、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的政策有矛盾和冲突时,不但国务院可以否决央行的政策,甚至于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也可能否决央行的政策。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可信度是通货膨胀目标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在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自主决定权上进行改革,增强央行的独立性,以提高沟通的可信度。

第二,增强公众获得经济与金融数据的及时性与方便性。虽然当前我国公众可以通过人民银行网站及统计季报、年报与相关报刊等途径获得多种经济与金融数据,但是与GDD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标准)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货币金融数据编制与公布的覆盖范围与频率,增强时效性。

第三,加强对决策依据与操作效果的沟通。对于货币政策决策依据与操作效果,目前央行与公众的沟通不够充分。虽然央行每年公布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额的预期控制目标值,但是很少解释控制目标值是如何确定的,考虑了哪些因素,并且对政策执行效果也没有进行充分评估,没有详细解释造成实际目标值与控制目标值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央行还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沟通策略相关经验,有选择的“拿来主义”,在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我国央行沟通策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听.中央银行沟通策略与货币政策.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彭云.试析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研究(实务版).2005 (1):5-15.

[4]Winkler,B.,Which kind of transparency?On the need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monetary policy-making,ifo Studien.2002.48(3): 401-427.

上一篇:碳金融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