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倒在新危机下

时间:2022-07-09 02:31:58

中国不会倒在新危机下

2008年至今,刚刚好三个年头。2009年全面复苏,2010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2011年美债面临爆顶,2012年不用猜,真正的悲剧远还没有上演,一旦缩支和增税行为开始,经济恍如被戳破的气球,好势头顿时烟消云散。

希腊“破产”了,还有欧洲诸国可以援救;欧洲“破产”了,还有美国可以援救;美国“破产”了,还有中国可以援救;中国“破产”了?我们只有靠上帝……

三年前,我们选择了“凯恩斯”(凯恩期理论,靠控制货币发行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今天,我们将要选择缩支增税,这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合理。“正确”总是暂时的,没有人愚蠢到选择错误的策略。当年美国、日本的政客们同样足够聪明,但吃上“凯恩斯”,就无法回到从前。此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一般民众,都不会反对削减债务,这个决策看上去“既合情又合理”。然而,这注定将是新的一场悲剧开始,而不是结束。

全球“凯恩斯化”的必然悲剧

凯恩斯主义只是完成了“家庭债务”向“国家债务”的转移,并没有起到可持续拉动消费的实质作用。债务危机只是凯恩斯主义的“副产品”――债务腾挪后的必然结果。

政治家们选择凯恩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可行选择。民众们选择凯恩斯,因为明天就可以有工作,股票会上涨。可是,凯恩斯主义的弊端会在稍后几年慢慢显现――即国家债务的承受上限。

本质上看,凯恩斯只是财务技巧、“障眼法”――债务展期的一种方式而已――庞大的债务从来没有消失,也不可能彻底消失。只是从一个显眼的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已,进而为迎来“希望中的复苏”争取宝贵的时间。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凯恩斯主义从未有过成功案例。不要不相信,这真的是事实。没错,我们就是“试验品”。当然,政治家们不会勇于承认这一点,因为“骗局”需要有足够的正面预期,这是唯一的政治资本。

上一次危机爆发,各国政府扮演了“上帝”的角色,通过凯恩斯主义将债务转移至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可是,若国家债务危机来临,谁又来扮演“上帝”拯救万民呢?凯恩斯若活着,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世界不会崩溃,大不了大家都不要脸”。这原本就是一场“不要脸”的危机。当所有人都“不要脸”,世界也不会崩溃。有些人“不要脸”,而有些人保留底线时,就会出现一些折腾。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刚刚发生――8月上旬,我们就看到了一场比拼“不要脸”的争斗。美债上限“提升”的过程及结果,直接引发全球投资人对于美债的“信任缺失”。欧债风波再起,意大利作为“突破口”引爆恐慌,直接引发全球投资人对于欧洲经济的“信任缺失”。一场“比烂”的正面博弈让金融市场出现震荡,不过这显然不是末日,不是危机。因为,通过比较“不要脸”的程度,金融市场认可了美债的“避险”价值,金融市场的基石依然稳固,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危机。

和一个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你是愚蠢的。债务危机,就是一场“不要脸”的危机。只有前提假设是“大家都不要脸”的情况下,才可能找到“相对”的安全边际――这是国际金融市场的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新规则”。

三大区别断言新危机过早

很多人认为“雷曼事件”与“希腊事件”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进而一个线性推导是,“我们已经步入了新的危机”。

我不赞同“真正的危机已经开始”。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却不只是简单重复。在我看来,“相似性”可以辅助观察,但不能够作为给出判断的根本依据。有三点“区别”可以证明“对于新危机的期待有些过早”。

第一个区别:情绪面出现极端变化,而不是循序蔓延。没有哪一场危机是在万众期待中爆发!通过数据观察,过去两周,金融市场所反映出的情绪、价格变化,与以前所见过的“危机模式”略有不同――情绪突然引爆,并且迅速达到高潮,美债、欧债、经济衰退“三箭齐发”所引起的恐慌预期,已经让市场悲观程度达到了过去百年数次危机的平均水平。如果这是高潮,后戏如何演下去?所以,这不是危机。

第二个区别:流动性环境。经过两三年的流动性释放,再次重现2008年那一幕的可能性几无可能。第一,金融企业的杠杆系数大幅降低,现金保有量状况好于2008年。衍生品所能产生的连锁影响,没有高杠杆环境,产生当年“火烧连营”一幕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第二,企业自有现金储备大幅上升,营收利润处于历史高点。美国财政部账面上只有448亿美元,而电子产品巨头苹果公司没有任何负债,账面上的资产高达463亿美元。仔细研究一下美股标普上市公司,现金流充裕、利润率历史高点其实是普遍现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哪里?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哪里?上述两个论据,假设是“真实”的话,那么,复制“雷曼”危机的幻想会成为泡影。

第三个区别:政策“联动”的协同度大幅上升。雷曼一役,让各国领导人都深深懂得“没有团结、没有未来”。雷曼当年倒下,很大程度上,是华尔街“玩火”、“内斗”的结果,它们错误估计了雷曼倒闭可能产生的后置影响。希腊为什么迟迟不倒?很大程度上,是欧元区诸国尽管心里有一百个“不情愿”,也不敢“玩火”的结果。从博弈角度而言,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案例。

三大经济区的未来

欧元区的“未来”将怎样?

欧元区的“诞生”某种程度上,只是模仿美国的政治制度。“联邦自治+中央货币银行+统筹协调的财政部”,这就是美国。问题是,欧元区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缺陷,这一缺陷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下被“放大”,直至不可医治――《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了货币联盟(央行),但没有建立政治联盟(中央财政部)。当涉及信用时,欧元区各成员国需要各自为战。

欧债危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欧元区如果有部分国家宁可选择“不要脸”,也不能接受一个“统一”的财政部,那么欧元区的未来宿命一定是走向分崩离析。因为“不要脸与要脸”的国家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而没有异议,一直以来德国十分不满的道理就在于此。

摆脱债务危机的唯一方法是,勒紧裤腰带努力干活。如果欧元区能够成立一个“统一”的财政部,一个由德国或德、法联手主导的财政部,欧债问题将上升至另一层面――与美债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美债问题,不是经济问题,只有政治制度问题,就是“不要脸”的做法。

美元是这个星球唯一的超级货币,意味着只要开动印钞机,那么短期债务根本不存在所谓违约问题。美债的长期问题是,一个“上世纪创造的财政体制”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

美国只要能够不断创新,能够改良财政体制,那么美债以前不会,今后也不会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所以,巴菲特的“淡定”很有道理,因为,过去百年美国已经历多次这样的循环重生,对美国的“创新”没有信心,这个星球上还有更可靠的投资标的吗?

看历史,答案是没有。问题解释的是不是太简单?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美债的优势在于美元,在于美国的创新,美国的财政体制,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无论怎么比,只要其他所有人比它差,那么它仍然是金融市场的“基石”、“风险基准”。

为什么所有的阴谋论最后都会得出“美国最终得利”的结论?游戏规则是由强者来制定的,不会是弱者。无论规则如何改变,强者仍然是强者,只要大家都必须按照规则来玩游戏。

中国的地方债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权责问题。换句话说,不怕你亏损,就怕你做假账,找替罪羊。显然,这还是一个“不要脸”的问题。从内部渠道获悉,中央高层已经注意到地方政府这种“不要脸”的风险――“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这是传达内容中最关键的一句话。

按照现在中国经济总量与发展增速,10万亿地方债出些坏账,并不会让中国经济整体崩溃。这用不着多么专业的财务知识去测算。我们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我们拥有庞大的居民储蓄,我们拥有庞大的金融市场,我们拥有严苛的税收制度,即便多米诺骨牌最终推倒到中国,我们依然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只要我们下决心做一些改变。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最奇特”的部分,不是所谓“中国模式”,而是“没有模式”。以五年为一节点,不难发现,这个神奇的国度总能找到正确方向,不致迷失在某一次危机中。“穷则思变”,倘若预料之中的“悲剧”能够让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能够产生“共鸣”,那么,悲剧结尾将会演变为一场喜剧收场。

上一篇:2437点不会破 下一篇:中珠控股:西海注入传闻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