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2)

时间:2022-07-09 02:27:53

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2)

作为一种主要以自愿性为主的信息披露机制,社会责任报告很大程度上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的选择性披露,也是上市公司与各利益相关方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上市公司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对于促进公众及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社会贡献情况,倡导社会责任价值投资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如股权结构较为特殊、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不规范、投资者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等,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影响因素日趋多元。但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和策略,进而为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或信息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

本文分析了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披露概况,在对国内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基本面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进行了特点归纳和思考建议,以期积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服务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回报。

基本面:亟待建立科学规范,执行有力的报告制度

1.报告总量与新增报告分析

随着上市公司2012年报披露落下帷幕,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25日(下称数据统计期内),根据我刊监测到的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共有65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较去年的582家增长约12.2%。653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中,377家为上交所上市公司,276家为深交所上市公司。

而从新增报告的来看,2012年,新增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共计88家,而到了2013年,数据统计期内,94家A股上市公司开始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其中,52家为深交所上市公司,42家为上交所上市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数量方面稳步增加,但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比例仍处较低水平,仅有26%的公司了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甚至有20家公司中断社会责任报告。

2.行业与新增报告分析

数据显示,大部分行业报告数量均有上升,制造业公司数量继续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报告量增长排名前三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分别增长48份,12份和6份,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报告数量最少,虽然数据统计期内只有7份,但却摆脱了此前连续三年无增长的尴尬。可以发现,责任风险高发的资源型、高污染等行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均较多,这也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社会责任重点的回应。

另一方面,与大部分行业上市公司积极社会责任报告相比,从量来看,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建筑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却出现一定回落。尽管这一现象使原本就“扑朔迷离”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更加“令人困惑”,但在笔者看来,除了部分去年应规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今年可能出现中断的情况外,部分行业内自律性组织的倡导、行业内上市公司履责的主动性以及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方的成长仍处于亟待提升、有待规范的阶段。

3.强制与自愿分析

数据统计期内,653家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中,应交易所强制披露规则(应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387家,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266家,而去年这一数字为189家,同比增长40.7%。上市公司自愿披露非财务绩效信息意愿显著提升,其中上交所上市公司尤为明显,这一比值为61%。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沪深两交易所要求,对深市“深证100”成分股公司、沪市“公司治理板块”、金融类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要求强制社会责任报告。

而据了解,2013年沪深两大交易所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政策较2012年并无明显调整,。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保持增加态势,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止报告公司分析

根据本刊检测到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数据统计期内,有20家上市公司今年中断了社会责任报告,除白云山去年应规社会责任报告,今年由于公司终止上市而未报告外,其余均为无故中断。其中,康力电梯、渝三峡A、深圳机场等11家上市公司去年自愿社会责任报告,而今年未继续;8家上市公司去年应规社会责任报告,今年不在应规名单中而未再,分别是:北新建材、许继电气、康缘药业、*ST长油、佛山照明、海虹控股、太工天成、天音控股。

而笔者在与多家上市公司沟通中也发现,上市公司中断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往往来自多方面,如公司管理层变动、公司存在增发等操作以及存在负面消息等因素。此外,也有部分公司今年不再被纳入强制披露的公司名单,因而中断社会责任报告。

由此可见,部分A股上市公司披露非财务绩效信息、社会责任报告仍属于相对随意的行为或消极应对监管机构的行为,并未充分重视非财务绩效信息的披露,将社会责任报告视为必须定期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正式报告,而其恰恰是中国上市公司国际化与成为受尊敬企业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随着社会责任报告为更多公司所了解和接纳,公司也逐渐更加客观冷静地对待编制及社会责任报告,并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决定是否以及频率。

综上,笔者认为,2013年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稳步增加,内容趋于丰富,格式趋于规范,信息披露质量趋于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提升并不显著,这与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紧密相关,上市公司亟待从社会责任管理本质进行改善,以期能披露更实质非财务绩效信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进而实现与利益相关方高效沟通。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于正处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政府政策推动在企业编制和社会责任报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或引导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政府政策、监管的引导下,各种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亦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研究报告和指引指南等方式,持续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编制和可持续发展报告。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统计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强,但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依然是推动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动力,报告还未形成固定的制度,缺乏连续性,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2)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指引以及国际组织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有一定的影响。如,分析中我们发现,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均采用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指南)或利益相关方模型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编制,而在此基础上,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参照所在行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系统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3)报告较广泛地聘用了审验机构。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公司聘请了专门的社会责任审验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验,而从验证结论来看,绝大多数中介机构评价积极、正面。

(4)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和公信力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部分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多为描述性文字,缺乏有效的定量数据;报告大都缺乏来自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无法保障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部分报告“报喜不报忧”,对于关键性的绩效信息、公众关注的负面信息大多选择模糊处理和刻意回避。

中国A股上市公司通过提高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来提升公司社会声誉或促进产品营销,以达到广告效用的经济动机,那些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公司。本文的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目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行业之间,行业内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如何更好地发挥报告的价值,使之成为连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历史业绩与未来发展之间的桥梁,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得到解决和看到成效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结合本文研究结论,特做出如下建议――

1.政府积极引导

(1)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体系

从全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监管历程来看,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是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坚实保证。目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虽有相关的规定,但是专门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却较少。对此,国家立法部门应出台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而为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管提供法律支撑。如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上市公司IPO、再融资、绿色信贷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考核良好或优秀的上市公司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并对考核不过关的上市公司采取一定的惩罚和整改措施,责令限期整改。

(2)提高社会公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认知水平

本刊调查发现,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较为关注,而公司雇员、当地社区和公司客户、消费者反倒关注度相对较低。因此,政府职能部门、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等应大力开展对公司相关人员社会责任知识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尤其是让公司决策层充分认识到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在价值,提高决策者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热情与动力,让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成为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大力向投资者和消费者宣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与相关知识,引导消费者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购买方式等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进行监督。

作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之一,对于投资者来说,应积极主动地树立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形成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高质量需求,从而“倒逼”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供给,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不规范的问题应提出质询和监督,实现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步提升和良好互动。

2.社会规范监督

(1)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南与操作指引

尽管证券监管部门所出台的法规强制要求部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但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参照依据、披露内容与规范格式等并没有强制性的统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自愿披露的范畴。由于缺乏统一的报告编制指南,国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对负面信息避而不谈,缺乏定量信息的披露,选择性披露与印象管理迹象十分明显。对此,笔者建议,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当前新兴证券市场的公司实践特征,制定出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相关指引,鼓励并规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

尤其应从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两个层面对上市公司如何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进行规范,如可以选择公司治理、员工发展、环境保护、社区参与等作为强制披露的内容。同时,鼓励企业通过主动披露负面信息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理解,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力度。

(2)发挥新闻媒体、NGO等社会组织的监督治理作用

从利益相关方理论的视角来看,除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客户等第一层级的利益相关方以外,能够对公司施加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还包括新闻媒体等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公司向利益相关方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新闻媒体等社会中介机构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广泛关注与深度报道能够对公司行为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管。

同时,积极鼓励各种客观、公正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评级结果,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评价意见,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

3.企业推进实施

(1)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推进社会责任管理

长期以来,传统的以“股东利益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往往容易使公司只注重内部治理结构而忽视社会责任,从而导致公司管理层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等短视行为。近年来,迫于舆论压力和出于公司自身长远发展的考虑,公司决策层逐渐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及注重利益相关方权益的重要性,公司治理的运用范围已经延伸到社会责任领域,要求公司在治理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贡献,培育公司注重社会责任的经营理念。

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生成过程来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保证报告质量的最直接因素。鼓励公司完善内部社会责任制度、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和建立专门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对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开展社会责任报告独立第三方审验

社会责任审计在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发挥着包括监测、预防、预警、控制及修复等五个方面的功能,与独立第三方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发挥的作用同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独立第三方审验,能够提高报告的社会公信力以及信息披露质量。为了保证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披露质量和公信力,上市公司董事会应积极提高社会责任审验意识,对报告进行独立第三方审验或点评。

系统关注三大看点

污染严重,股市飘红: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环境污染?

在上市公司难以自觉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下,包括环保核查在内的官方监管措施在近年来密集出台。然而行政处罚下,却出现了企业一面污染,股市一面飘红的局面。如何在环境污染出现之前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开展社会责任综合治理,如何在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以后主动利用社会责任报告取得社会公众的沟通和理解?

作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功能定位不仅要上升为公司开展包括环境治理等社会责任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还应成为上市公司透明度建设、可追溯性问责、社会责任投资等机制建设和市场导向的重要渠道。

指引频出,标准泛化:如何看待一般性指标和行业特征指标?

为有效改进行业内企业的履责规范和履责效能,近年来以行业协会组织并主导,以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为特点的社会责任指南编制和正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与此相对应,由于地域、行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推进社会责任建设方面面临的情况也逐渐由最初的“标准缺乏”发展到如今的“标准林立”。

大到社会责任的国别和行业标准,小到证券交易所社会责任相关规范,一方面既表明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逻辑框架。但对于如何看待一般性指标和行业特征指标,笔者认为,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开展社会责任评价,应该集中在一般性,尽可能少考虑差异性,这样有助于提升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而另一方面,从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和资产规模来看,则应考虑和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差异性,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中做到结合企业实际,定位明晰、循序渐进。

光做不说,说得不够:如何看待国企社会责任报告?

理顺央企和公众的关系并不容易。事实上,国企上市公司近年来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一直做得不错,但近年来稍有国企责任缺失事件一出现,便总能在社会上迅速形成不满的思潮。双方似乎总是误会难解、“隔阂”已久。

对此笔者认为,尽管存在着部分国企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责任缺失事件,但对比每次责任事故之后国企的表现来看,社会公众的不理解、不买账更多还在于大部分国企并不擅长面对公众。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色彩浓厚的国企在社会责任方面大多太过低调,要或“只做不说”,要或“说得不够”,这不仅体现在取得社会责任实践成效时主动传播得不够,同时也体现在责任事故之后企业利用多渠道能力解释沟通得太少。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如今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国企上市公司应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公众表明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以及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可喜的是,数据统计期内,包括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国企上市公司不仅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诉求,在报告编制完成后也逐渐通过召开会、赠送报告等方式积极开展利益相关方沟通,并渐成主流,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上一篇:探究变电站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 下一篇:能治病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