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及治疗原则

时间:2022-07-08 06:29: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4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44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自20世纪70年代末,其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肿瘤的首位,并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中国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在许多大中型的工业化城市,乳腺癌位居女性癌症发病榜首。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自20世纪70年代末,其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肿瘤的首位,并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中国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在许多大中型的工业化城市,乳腺癌位居女性癌症发病榜首。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阐明。从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等有关资料显示,乳腺癌的发生与下列的一些因素有关[1]:①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乳腺癌多发生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偏高的40岁以上的妇女,尤以45~49岁和60~64岁两个年龄组妇女最为多见;月经初潮早(<12岁)、闭经晚(迟于55岁)、未生育,未哺乳或初步年龄>35岁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机会明显增加。另有研究显示外源性雌激素的摄入可使其危险性增加。②乳腺导管和小叶的不典型增生:研究表明,伴有乳腺导管和小叶不典型增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③遗传和家族史: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如果此亲属发病年龄较小和(或)患双侧乳腺癌,其危险性更高。④营养因素: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生与高脂肪、高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摄入过多有一定的相关性。⑤离子辐射:已经证实,接受高水平的电离辐射后的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增加。⑥病毒: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致癌性RNA病毒有关。⑦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2]:北美、北欧地区乳腺癌发病率约为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而低发地区移居至高发地区后,第2、3代移民的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提示与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阐明。从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等有关资料显示,乳腺癌的发生与下列的一些因素有关[1]:①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乳腺癌多发生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偏高的40岁以上的妇女,尤以45~49岁和60~64岁两个年龄组妇女最为多见;月经初潮早(<12岁)、闭经晚(迟于55岁)、未生育,未哺乳或初步年龄>35岁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机会明显增加。另有研究显示外源性雌激素的摄入可使其危险性增加。②乳腺导管和小叶的不典型增生:研究表明,伴有乳腺导管和小叶不典型增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③遗传和家族史: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如果此亲属发病年龄较小和(或)患双侧乳腺癌,其危险性更高。④营养因素: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生与高脂肪、高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摄入过多有一定的相关性。⑤离子辐射:已经证实,接受高水平的电离辐射后的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增加。⑥病毒: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致癌性RNA病毒有关。⑦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2]:北美、北欧地区乳腺癌发病率约为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而低发地区移居至高发地区后,第2、3代移民的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提示与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原则:1894年Halsted曾提出,乳腺原发癌在局部浸润生长后,癌细胞可经淋巴流扩展到具有屏障作用的区域淋巴结,晚期则经此向全身转移,由此提出了“乳腺癌根治切除术”。1952年Urban等又设计了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但直至20世纪中期,虽然手术范围不断扩大,但远期生存率一直徘徊在10%,并无明显改善。20世纪70年代Fisher和Bonadonna等经过大宗的临床病例分析和基础实验均已证实,当乳腺原发癌瘤体发展到>1cm时,无论腋淋巴结有无转移,癌细胞进入血流而直接向全身转移的机会增多,可形成微小转移灶潜于体内,不管原发癌的切除范围如何广泛,并不影响转移灶的持续生长,很多治疗失败的病例都是由于远处转移癌得不到控制引起。目前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已经充分表明,该疾病不完全是限于部位的病变,多数应被视为全身的疾病。这些新的观点引导人们对乳腺癌的进行多方面的反思[3]。

乳腺癌的治疗原则:1894年Halsted曾提出,乳腺原发癌在局部浸润生长后,癌细胞可经淋巴流扩展到具有屏障作用的区域淋巴结,晚期则经此向全身转移,由此提出了“乳腺癌根治切除术”。1952年Urban等又设计了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但直至20世纪中期,虽然手术范围不断扩大,但远期生存率一直徘徊在10%,并无明显改善。20世纪70年代Fisher和Bonadonna等经过大宗的临床病例分析和基础实验均已证实,当乳腺原发癌瘤体发展到>1cm时,无论腋淋巴结有无转移,癌细胞进入血流而直接向全身转移的机会增多,可形成微小转移灶潜于体内,不管原发癌的切除范围如何广泛,并不影响转移灶的持续生长,很多治疗失败的病例都是由于远处转移癌得不到控制引起。目前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已经充分表明,该疾病不完全是限于部位的病变,多数应被视为全身的疾病。这些新的观点引导人们对乳腺癌的进行多方面的反思[3]。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⑴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象限切除术、乳腺扇形切除术、圆形切除术、不规则切除术以及乳管一区段切除术。⑵单纯切除术:①原位癌;②年老体弱或合并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术;③晚期乳腺癌的局部破溃;④乳腺癌的病变。⑶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①Ⅰ、Ⅱ期乳腺癌;②胸大肌无受累。⑷乳腺癌的根治切除术(Halsted):①Ⅱ期肿瘤累及胸大肌或Ⅲ期患者;②腋下可触及融合淋巴结。⑸乳腺癌术后Ⅰ期自体组织再造:①患者有再造的要求;②临床Ⅰ、Ⅱ期患者;③无高血压、心功不全、糖尿病等。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⑴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象限切除术、乳腺扇形切除术、圆形切除术、不规则切除术以及乳管一区段切除术。⑵单纯切除术:①原位癌;②年老体弱或合并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术;③晚期乳腺癌的局部破溃;④乳腺癌的病变。⑶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①Ⅰ、Ⅱ期乳腺癌;②胸大肌无受累。⑷乳腺癌的根治切除术(Halsted):①Ⅱ期肿瘤累及胸大肌或Ⅲ期患者;②腋下可触及融合淋巴结。⑸乳腺癌术后Ⅰ期自体组织再造:①患者有再造的要求;②临床Ⅰ、Ⅱ期患者;③无高血压、心功不全、糖尿病等。

乳腺癌的内科治疗:⑴新辅助化疗:1982年Frel提出新辅助化疗概念,即术前给予2~4周期的化疗,继之手术。常用方案CMF、CAF、CAP。⑵术后辅助化疗:常用方案CAF、CAP、AC、PDF、DD。⑶辅化疗疗效的生物预测指标:Her-2、K67、P27。

乳腺癌的内科治疗:⑴新辅助化疗:1982年Frel提出新辅助化疗概念,即术前给予2~4周期的化疗,继之手术。常用方案CMF、CAF、CAP。⑵术后辅助化疗:常用方案CAF、CAP、AC、PDF、DD。⑶辅化疗疗效的生物预测指标:Her-2、K67、P27。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①雌激素类:TAM;②激素类;③LH-RH类似物;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①雌激素类:TAM;②激素类;③LH-RH类似物;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⑴新辅助放疗:术前放疗降期,争取手术机会。⑵术后放射治疗:①根治术后放疗;②保乳手术术后放疗;③局部晚期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放疗。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⑴新辅助放疗:术前放疗降期,争取手术机会。⑵术后放射治疗:①根治术后放疗;②保乳手术术后放疗;③局部晚期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放疗。

讨 论

讨 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男性乳腺癌罕见。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溢液、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男性乳腺癌罕见。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溢液、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新观点和新研究使人们深入地认识到乳腺癌仅依靠外科手术的方法是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外科手术无论切除得多么彻底,也只是局部治疗,控制不了体内残存的癌细胞,必须采取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其目的在于有效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减少体内癌负荷,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自身抗癌能力,有效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和中晚期病例的生存率。

新观点和新研究使人们深入地认识到乳腺癌仅依靠外科手术的方法是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外科手术无论切除得多么彻底,也只是局部治疗,控制不了体内残存的癌细胞,必须采取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其目的在于有效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减少体内癌负荷,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自身抗癌能力,有效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和中晚期病例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红鹰.乳腺癌的病理及预后因素.中国临床医生,2003,2:18.

1 杨红鹰.乳腺癌的病理及预后因素.中国临床医生,2003,2:18.

2 武正炎.外科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39.

2 武正炎.外科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39.

3 张学慧,惠锐.乳腺癌外科学,93-94.

3 张学慧,惠锐.乳腺癌外科学,93-94.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靶控输注控制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028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