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7-07 04:06:05

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的思考

摘 要:图书信息采集工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的知识进行逐步积累,为后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支撑的基础性工程。针对当前高校图书信息采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着重就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工作环境、把握信息采集工作的规律性、加强信息采集队伍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图书信息;信息采集;信息规律;知识更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21-02

高校图书馆知识库存和知识更新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迫切需要,是为高校教学研究服务、为地方和国家各行各业科技创新、科技强国提供知识支撑的重要基地,而这一切与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采编部信息采集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科技创新,信息先行。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是花了力气的,成效也是大的,然而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和切实解决。

从当前的现状看,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一是满足一般需要(即校内各学院、学科、科研单位报送什么,图书馆就采集采购什么)多,缺乏个性化发展需要和重点突破;二是满足传统需要(各专业实体文献需要量)多,缺乏专业前瞻性,信息超前性;三是满足现状需要(主要是当前专业设置)多,缺乏因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高校专业设置创新的信息需求。上述种种问题可概括为信息采集的缺陷性、局限性和滞后性。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信息量激增,信息传播速度快,技术含量大,信息种类和形式也十分丰富,复杂性也大增。据报道,“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为每三年增加一倍。”[1]在如此变化的信息环境中,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过度已成为现实,数字化图书馆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集合体,不受时空限制,它是一个高技术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停留或半停留在过去传统图书馆时代,显然落后于时代步伐,存在上述问题也不足为奇了。

面对现实,改变现状,信息采集工作既要保障满足一般需求,更要服务于个性化发展和重点科研项目突破;既要满足传统需要,更要拓展视野,向深度、广度进军;既要从专业设置的现实出发,更要适应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而出现的专业创新变化的新环境,力求使信息采集工作并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必须造就开放式的信息工作环境,而这种开放式环境要充分体现如下。

一是观念转变到位,即由过去传统图书馆信息采集的思维定势向数字化图书馆信息采集的思维定势转变,由“单向”采集(一般指一种学科,一个专业等)思维定势向“多向”采集(一般指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思维定势转变,由“一般化”采集向“差别化”信息采集转变。信息服务人员要增强信息开拓意识、信息加工意识和信息服务意识,把过去被动、简单的信息传递工作升级为综合加工、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上。

二是信息采集的技术手段到位。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停留在过去简单化的信息采集工作上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各类信息需求,信息采集应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掀起,推行信息采集的电子化、网络化、现代化技术和采集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工作效率。促使信息资源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服务,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发展。

三是建立多层次信息采集网络到位。既要有专业信息资源采集队伍,更要有一定数量的业余辅助信息资源采集人员;既要有校内采集网络机构,又要有校外信息采集网点;既要有“阶段性”信息采集工作布局,也要有“连续性”信息采集工作计划,捕捉创新机遇。

其次把握图书信息采集工作规律性,满足各方对知识的需求。

事物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作为具有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属性的信息,同样具有内在规律性。只不过信息是无形的,借助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正因为如此,信息的规律性表现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集中体现为其认知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层次性及信息的动态性和时效性等诸方面。信息采集要从这一基本特点出发,对其实施长期、持续和动态观察,进行摸索、收集整理和存储,认真开发和利用好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性的信息,直接面向广大师生和读者,把握好图书信息采集工作规律性以满足各方对知识的需求,这是馆内必须做好的信息采集工作。

一是要有计划性。信息是发展变化的,有时杂乱无章,其采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贯穿在信息处理全过程。图书采集要根据本馆需要,师生需要,专业需求,读者的期望以及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需要,做好采集的计划性,并在形势发展变化中做好微调、中调工作,避免盲目性、缺陷性。

二是要准确定位。信息有真伪、虚实,其时效性也很强,不能报什么采什么,必须综合分析,有的放矢,充分利用信息源,促使信息升值,使采集的图书信息既满足一般需要又有其前瞻性使用价值。

三是要突出时代特色。当今时代,突出表现为“快”――形势发展快,信息变化快;“新”――新事物,新东西层出不穷。信息采集要适应时代“快”、“新”变化,才能满足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需求。

四是要注意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的自身发展历史变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思路,努力揭示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控制服务的内在规律,形成比较完备的机制,努力为高校师生、社会各行各业科技创新、科技强国提供一流服务。

第三,加强图书信息采集队伍建设,保证信息采集工作正常有效进行。

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与之关联且反映其属性的信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这种变化和更新能否及时反映和运用,是与其认识主体密切相关的。作为采编人员,我们不可能要求其成为全能的学者、专家,但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的前沿知识也是不过分的。这种具有各类知识人员所组合的团队就是一支较完整知识结构的队伍。这是一个基础性、前瞻性工作。这就要求建立知识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制度,培养具有知识型、事业型、奉献型团队。

从学习形式上说可以有专业培训、业余培训、岗位培训及其长短型轮训等,从长计划,合理安排。对于从业人员个体来说,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业余学习,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团队整齐来说,应注意人员合理搭配,定期培训,提高团队整齐素养,使信息队伍满足时展需要。因此,学校应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足当前,长远谋划,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促使信息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进行。

一是要领导重视,加强信息采集工作重要性宣传。营造和创新有利的舆论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结合高校具体情况,争取每年一次研讨会,每学期采编工作交流会,随时为信息采集工作补充新信息。领导要下去,多听老师、学生意见,多听信息采集人员意见,多听取社会反馈信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及时更新采集计划,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二是要部门努力,提升信息工作后劲。部门领导、技术人员、采集工作人员,应三位一体,相互协作,确保信息工作早准备、早实施、早采集、早筛选、早到位,不临时抱佛脚。

三是要提供经费保障。信息采集工作所需经费应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有适当地机动余地,预算经费应包含人员培训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不得随意侵占和挪用,节余转入下一年。

信息采集工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的知识进行逐步积累、为后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支撑的基础性工程,是时展赋予的历史使命。参与者应该有一种光荣感、历史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钟新.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9-04-19.

上一篇:点面结合 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