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时间:2022-07-07 11:30:12

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当前作文教学明确了根本的发展方向,即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写作源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做到在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草、木、鸟、兽都是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由于平时的不在意,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空洞的讲解,提纲式的提示,从而导致了学生作文的空洞无物,言语乏味。作家孙犁认为:“对生活看得准,写得具体,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有补救之方,那就是多看、多听、多想……”。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从哪些角度去观察。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观察人物外貌,体会人物的内心。如课文《少年闰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仅仅只用了“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一句话,就把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活脱脱的表现出来。二是观察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写具体。

其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励学生乐于表达。

小学生作文难已是一个不争的实事,但究竟难在哪里?究其根源便是本身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脱离实际的命题作文过多,而教师也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往往是依纲据本,更多的是找几篇范文让学生模仿,使得学生在远离生活的现实中苦苦挣扎。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而教材规定的内容又不得不完成,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恐怕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认为,教材的内容固然不能改,但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去完成,可让学生少写一些命题作文,多让他们去写身边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泉,去观察、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爆发写作的激情。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写什么都可以,并且要长期的坚持下去,天长日久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就会被逐渐地激发起来。

再次,要鼓励学生阅读,教会学习积累。

学生的阅读往往不专一,大多是猴子掰玉米似的,并且停留在欣赏一些图文结合的书籍上,喜欢看一些图片。而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科技书刊并不感兴趣。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广泛的阅读。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分阶段的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应多看一些短小的作文书刊、文学故事等,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短篇。高年级学生除了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外,还要养成摘录名言佳句的习惯,不断积淀写作知识。做到对人物、动物、气候、环境等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以做到在习作时信手拈来,有内容可写。

最后,还要激发学生大胆思维、自由表达。

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自己的未来,敢于写自己想说的话。用鲁迅、沈从文、莫言等文学大家成才的经历激励学生勇于开拓写作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枯燥无味的单一作文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效提高作文能力。

上一篇:建构主义下的网络课程评价研究 下一篇:东方艺术情韵:从天安门到凯旋门文怀沙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