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翻译看诗歌英译中动物文化的传递

时间:2022-07-07 07:45:06

从文化翻译看诗歌英译中动物文化的传递

[摘要]动物意象为诗歌更为准确的表情达意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文章将重点放在诗歌英译与动物文化的传递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分析如何采取翻译策略与方法,最大程度的传承诗歌中的动物文化,向译语读者展示其中独特的文化蕴含。研究发现,不同动物意象隐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可以通过添词丰意、意象转换、嫁接剪辑等方法传递,以文化为单位进行翻译。

[关键词]诗歌;动物意象;文化翻译;文化蕴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150-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古诗词外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之一备受重视。众多学者对于诗歌英译都颇有研究,对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杜甫等的作品英译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对于同一诗歌作品的不同译本的分析的研究日渐增多,多从语言,诗学层面探讨诗歌的英译,然而却忽视了诗歌英译中的文化的传递。

诗歌翻译要关注文本而不失去视野,从语言、诗学与文化三个互动的层面探讨古诗词曲的翻译。《毛诗一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载体,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而动物则是被诗人广泛的借用来吟咏,抒怀,借以感喟。以动物为题材的诗歌也是源远流长。《诗经》三百余篇作品中提到动物的就有一百多种,随后动物意象在日后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更成熟的体现,更细腻、巧妙的体现。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将诗歌中包含的动物文化准确的传递也成为诗歌英译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二、文化翻译与动物意象文化的传递

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逐步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文化代表之一苏珊・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过程,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的功能等值;其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巴斯奈特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人们不再将翻译看成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把它看成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活动。

文化翻译观为解决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带来新的视角。诗歌是一切文学样式里最集中、最凝练的一种形式。它能在短短的篇幅里浓缩着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着无穷的韵味。“韵味”是诗歌的灵魂,而诗的神韵则来自于诗中富有的不同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而文化的渗透性极强,文化因素深及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诗歌的语言文本中到处都镶嵌的特有的典故、专有名词和风俗习惯等,使得诗歌的翻译难度较其他文本相比较大。巴斯内特肯定诗歌的可译性。她看到种子(诗歌的内在灵魂)的变化与成长,并提出将植物(源诗歌)的种子移植到另一种土壤(目的语所在文化)一样会冒出旺盛的生命力,即翻译的有效处理使诗歌灵魂这粒种子在另一种土壤上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动物意象作为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因素,是古诗词中最丰富的意象之一。吟咏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怀诗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北宋词的“日上花哨,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这个诗歌中动物借以吟咏抒怀感喟,意象丰富。一动物为意象的诗歌源远流长,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广泛运用动物形象经行诗歌创作。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文化主要有鸟类文化,昆虫文化还有兽类文化,这些动物意象与诗歌浑然一体,水融,在跨文化的诗歌翻译中,如何使译语读者感受到文本之外的超文本特征,才是诗歌翻译应该追求的目标。

三、动物意象的翻译与文化再现

诗歌中动物意象的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重视语言本身的文本特征,如词汇、语法或形式等。还要译出语言文字以外的文本特征,如动物意象构成的诗歌整体的意境及隐藏的文化寓意。

(一)添词丰意,营造饱满意境

对于诗歌翻译,林语堂认为最重要的是意境的处理。《论译诗》一文特别强调意境第一。诗歌之美,妙在意境,而意境也正是诗歌翻译最难的地方。诗歌英译如若要传达原汁原味的文化蕴含,就不得不在译语中重塑原文中的意境。翻译时为了准确地再现文中动物意象要表露的情感,我们需要采取添词增意的方法,最大程度的还原原诗的神韵,意境。《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这首诗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是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典范。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营造原文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作者的苦闷实属重要。

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Fhe breezes stroke along the grassy strands;The junk-masttall alone in the darkness stands.The sparkling stars spread down tothe fields wide;The moon emerges from the yough fiver tide.My penhas won me fame―has it my will?An official should not retire tillold and ill.What am I like who am everywhere wandering?A gull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hovering!

最后一句广袤的天地为背景进一步反衬“沙鸥”之渺小和孤独。诗人将自己比作是天地中的一只沙鸥,译者直译了这一比喻,并增译了一个关键词hovering。这个词对于展现原诗的韵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空有远大抱负和才华却不能施展,作者倍有漂泊孤独之感。原始只说了是一只沙鸥,但究竟这只沙鸥是什么状态呢?是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的翱翔还是踌躇满志、漂泊无依呢?中文读者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文化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填充这部分空白,知道此事作者是移情与景,在它看来沙鸥跟他一样是孤独漂泊的,但是译人语读者则是十分费解。译者增加了hovering,就将整个情景状态描绘出来了。西方读者在读的时候自然会将作者的踌躇孤独,漂泊无依的状态同这是漂泊的海鸥联系起来,呼应整首诗,这样处理整个诗的意境更加饱满立体,更容易在西方读者中形成相同的画面,引起文化共鸣。

(二)意象转换,助力表情达意

意象是由意和象两词构成,意是抽象的,它可以是哲理,观念,情思等;而象是具体的,是形与外的东西。意象就是通过具体的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意象是古诗词美学中的重点。而诗歌意象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观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同样是写动物意象,不同的诗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主题。如马的意象,可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也可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马的表达的感情可能是孤独的,也可是轻快欢愉的,所以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意象的转换可以构成情景的转换,常常给人以诗人意识的流动感。动物在诗中一般都是作为客体使用,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动物意象起到引导感情流向的作用,可以采用意象转换的方法,突出动物意象,使动物意象由客体转换成主体,对于整首诗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推动作用。

例: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 often want to take a rest on a quiet knoll.Yet a light purseforbids me in snug nooks to stroll.The Northern Land is not theplace which I have sought;Your dwelling,like Donglin Fane,ismuch in my thought.I cannot live when firewood as cassia is dear;My lofty ideals are declining year by year.In the evening the chillywind comes and gains:The chirps 0f cicadas give me even morepains.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闻蝉但益悲”的主体是“我”,是我听到蝉的声音更加的悲伤。但是译诗The chirps of cicadas give me even more pains.则是很显然将主语由人转化成了蝉声。是蝉给了作者悲伤,说明禅的主动之意,是诗人感情的内在催化剂,而不是外在的感应物了。这样一方面可以深化蝉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足以突出显示是蝉生徒增了诗人的悲伤。译者在结尾处做这样的处理,意象发生了转换,给诗的情景构成做了变动,使得译文不呆板乏味,枯燥无趣,也力图使读者体会到其中的蝉文化,蝉寓意。

(三)嫁接剪辑,营造独特氛围

诗歌的“味”在于意境的构建,氛围的营造。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想办法保留诗歌的韵味。诗歌中构建的画面难以复原必然导致诗歌神韵随之消亡。但是由于中英文句式结构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个重新组合的问题。动物在诗歌中是整个诗歌画面感呈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重新选择,加工,组合这些意象,使得译诗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是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On limpid water slant the flickering rays,And near the bluesky jagged islets float;A ferry rows away,in which a horse neighs,By willows men await the returning boat.Among tufts of sandgrassesgulls disperse;Over riverside fields an egret flies.Who would followwise Fan Li and immerse His success on the five lakes where mistsrise?

“波上马嘶看棹去”一句中意象颇丰,波、马、棹这几个意象都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信息的语料在原文中揉成一体,译文“Aferry rows away,in which a horse neighs”,则用了剪辑的手法,将波、马、棹几个意象有机的连成一幅整体的画面,这幅画面完整又和谐,气韵清澈,将诗人厌倦仕途、淡泊名利的心境描绘的很是贴切,同时动物马的意象也得以传递,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失落或缺损,更使其意象跃然纸上。

四、结论

巴斯内特认为诗歌翻译非但不会使原作丧失文学韵味,反而通过翻译行为和译者的努力使其大放光彩。诗歌翻译为英汉文化交流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动物意象凝聚着丰富的内涵,寄托着诗人的梦想与情感,留存在无数诗歌中,对于动物意象传译的精确与否也影响着文化的交流。所以对于动物意象在翻译过程中需保留其原有意境,达到文化交流甚至是文化等值的目的,使译语读者欣赏到别样的文化。为了实现诗歌翻译中的动物文化的传承,译者可以采取添词丰意、意象转换、嫁接剪辑等方法传递其中文化内涵,使读者有感于心。

上一篇:来自冥王星的问候 下一篇:无明的人是世间最可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