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时间:2022-07-07 01:43:55

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关键词]民生新闻;误区;实践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传媒界热捧的话题,它要求以平民视角和百姓情怀,以民众的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为新闻聚焦点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使新闻的外延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也正是“民生新闻”在各地收视蹿红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红火,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民生新闻越来越低俗:婚外恋、吵架、隐私等等,整个栏目越来越像“茶余饭后”的杂志。民生新闻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多多。

误区之一:堆砌琐事,止于表层。如果说在以前的新闻中缺少对民众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一种不足的话。那么现在的某些“民生新闻”栏目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也值得商榷。

误区之二:卖弄噱头,生拉硬扯。现在,民生新闻特别的热闹。西祠胡同上转发过一则帖子:某年某月某日,南京繁华之地新街口。一只被主人牵出来遛街的小狗不慎从新街口人行天桥上摔下。

误区之三:插科打诨。一味娱乐。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也值得警惕。在一些冠以“民生XXX”名称的电视节目里,大都追求轻松说事的风格。甚至借鉴了一些娱乐手法进行所谓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往往不合时宜,让人看来不舒服。

误区之四:肤浅评论。本末倒置。新闻永远需要用事实说话,因此,民生新闻的功夫应该重点放在以平民的视角观照新闻事实上;重点应该放在民生定位内新闻的精耕细作上,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本末倒置,新闻表现手法陈旧的多,即便是一则警务新闻也被塞到民生这个筐里。然后再通过主持人的评论予以提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没话找话的肤浅和苍白。

误区之五:充当法官,话语审判。目前民生新闻类栏目的立场预设性非常明显,完全立足于城市民众角度。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这种立场预设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使媒体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产生失衡,最终丧失公信力。

误区之六:取悦市民,忽略农民。“民生新闻”的“民生”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1.“民生”中的“生”可被视做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大众传媒对“生”的理解是统一的,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点: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计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2.“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

误区之七:无限低俗,降低道德标准。某台的民生节目一些记者天天和“基层百姓”在一起,老汉娶小三、舅侄夺家产等等事情的报道里,充满了谩骂和对道德的漠视诋毁,人间温情不见一丝。对肇事逃逸、杀人、犯罪等案件也没有基本的立场,对向往金钱、富贵、特殊成才之路大肆宣扬,让人看了之后感觉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

“民生新闻”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体的倡导与记者队伍的素质之间存在差距。记者的新闻理念转变滞后于媒体的新闻定位。

传媒公信力是传媒在受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传媒公信力是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公信力也是衡量一个媒体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民生新闻”代表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是这类新闻的基本精神内核。它的大多数新闻是对民众原生态的关注,而民众的话语权则多是由媒体来代言的。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新闻就是“媒体越俎代庖去为百姓讨说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类新闻中,媒体的代言意识太浓了,以至于成了百姓眼中的“青天”和“包公”,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作为现代社会媒体,它不应该成为一种畸形发展的舆论力量,而应该是把知情权和舆论权还给民众,让各方面的声音都能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得到释放。2004年,电视“民生新闻”浪潮滚滚,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独树一帜,从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掀起了继“民生新闻”之后的又一次革命。

公共新闻学是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闻改革运动。它要求新闻工作者:1.将人民视为公民,即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好奇观众:2.协助人民采取行动。而不仅是了解本身的问题;3.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坐视其恶化;4.协助公共生活健全运作,以增进大众对其关切。它因此要求新闻报导必须在报导事件的同时传递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努力让所有受一个问题影响的人都能在报导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且鼓励记者和公民之间建立一种有来有往的对话。公共新闻学常见的报导模式是:先透过民调了解民众关心的议题,然后对议题进行深入的报导,再举行讨论会,持续报导行动过程与结果,同时调整采访路线,从以采访对象为主改为以议题为主。

维吉利亚导报的编辑们确定了公共新闻的操作理念:1.让新闻报道揭示出公众带给这些新闻事件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向公众描述冲突。2.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专家们对事件的认识是同样有价值的,应该同等看待。3.在报道谁、什么事、为什么、什么时间和在哪里的同时,要力图向公众解释这个新闻事实为什么值得他们去关注。4.记者应该着力挖掘关于人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相关事实,并尽可能提供建议,这样新闻媒体才有可能帮助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

媒体的功能正在转变,在一个愈加理性成熟的社会里,媒体角色必然会从过去的社会干预者、渠道把持者转变为社会议题的守望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议题的设置者,平衡、双向的交换意见将代替单向度的传播。喻国明教授认为,成为社会主流成员的文化旗帜将是未来媒体竞争的重点和法宝。“公共新闻”的这些议程设置方法和创造性的报道手段对“民生新闻”的发展当有很大的启示。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演进将是未来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趋势。

上一篇:广播电视节目应该重视青少年受众 下一篇:浅析现场报道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