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批发市场大火事故追踪

时间:2022-07-06 01:21:22

上海批发市场大火事故追踪

2013年1月6日20时,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燃起大火。事故造成过火面积约4000m2,受灾商铺有117家,导致6人死亡,10余人受伤,火灾原因在调查中。但是,市场监管不力和消防设施不达标,消防通道不规范;市场内长期存在经营、仓储、居住生活“三合一”的现象;管理方将差别悬殊的经营项目划定在同一分区,间接扩大了火灾的危害。

2013年1月6日20时,像营业15年来的每个夜晚一样,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里十分安静。这是上海最大的综合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设有肉类冻品、家禽、蔬菜、水果、粮油、水产、南北干货等多个交易区。

批发市场位于浦东新区沪南路与华夏西路交界处,主体建筑约2万m2,分为前后大厅。纵贯东西的中央大道,把整个市场分为4大块。董海涛的摊位处于后大厅的南半边,正是失火处。

董海涛是做水产批发的,来自安徽滁州,五六个亲戚家的摊位与他紧邻。董海涛一般晚上19—20时进货、卸货,然后从夜里零点开始,陆续有鱼贩来他这里买鱼,拉到各个农贸市场,直到天亮。

大厅的西南区域由东至西共有7排摊位,董海涛的摊位于NE排。在他前面还有从NA—ND共4排,这66家商铺基本上是卖干果、木耳、桂圆等南北干货的。此时,这4排卷帘门多已关闭。

20时30分左右,市场里突然停电。正在卸鱼的魏明秀以为跳闸了,她马上跑出来看,结果发现四处冒烟,她边喊“着火了”边往外跑,市场里的保安也立即赶来救火。多位商户事后回忆,大火先从这块区域东南角的NA14号商铺里蹿出来,而当晚这家卖干货的商铺同样没人在。干货多用塑料包装,加上与14号紧邻的商铺销售的正是马甲袋、泡沫塑料等易燃品,导致火势迅速扩大。NA15号商铺的南面就是厕所,这里有一个消防栓。“消防栓没水,我们肯定,如果有水就不会这么惨了。”这一说法得到了其他商户的验证。烟气蔓延迅速,威胁着其他市场内商户的生命。仅仅10min,这整片区域就全烧起来了。

在商户拍摄的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大火有十几米高,火焰呈亮蓝色,画面中充斥着女人们的号啕大哭、男人们的焦躁谩骂、消防车的尖厉鸣笛。当晚,上海市出动了80余辆消防车与10辆救护车。根据新华网的报道,事故造成过火面积约4000m2,受灾商铺有117家,导致6人死亡,10余人受伤。

现代化市场的另一面

火灾后的批发市场一片狼藉,着火的区域拉起警戒线。从外部看大厅墙体被烧得焦黑,工作人员在清理现场。从内部看,封闭的房顶已被烧出大片窟窿,房顶下沿的金属装饰被烧成白色,形状扭曲。

这座批发市场的头衔可谓“璀璨”:农业部定点市场、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市场、上海市政府“菜篮子”重点工程、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示范市场。在技术手段上,这家批发市场更是称得上现代化: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和电子化结算中心24h为客商服务、市场为固定商户和农产品营销公司建立电子档案、上海市首家批发环节的冷链交易系统、上海市首家采用轨道式悬挂电子计量的肉类交易区。

令“董海涛们”愤愤不平的是,正是这样一家在物流设施、电子商务和食品安全领域走在前列的批发市场“旗舰”,在基础消防设施与消防安全监管方面却交出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记者走访发现,市场方面监管不力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消防设施不达标,消防通道不规范;二是市场内长期存在经营、仓储、居住生活“三合一”的现象;三是管理方将差别悬殊的经营项目划定在同一分区,间接扩大了火灾的危害。

这座市场是由厂房仓库改造而来,本来消防措施就不齐备,更重要的是没有确保设备的完好有效。起火的大厅西南区域内,只有两个消防栓,而且其中一个还不出水。商户认为,这座市场在消防设计上存在漏洞,一是没有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是摊位上缺乏有效的隔火隔烟措施。有商户反映,上海市宁波路菜场是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和喷水系统的,原先那家菜场并未通过消防安全检查,安装了以后才继续开业,而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却从未经历过类似的整顿。

按照我国《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市场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500m2。商户认为,大厅西南区域可视为一个防火分区,这里有7排摊位,每排17个,每个摊位建筑面积24m2,算下来是2856m2。即便该批发市场的建筑物构件耐火等级达到一二级的标准,仍然超出相关规定的最大面积。该《规范》中还提及,增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建筑面积可增加一倍,防火分区可以使用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并应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但显然,这家市场并不符合上述要求。

此外,业主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摆放更多货物,货架间隔很窄,而且纵向与横向交错摆放,导致人员疏散困难。相较于拥挤的摊位空间,不足3m的通道显得过窄,还不时被各类车辆占用。根据国外经验,货架同顾客所占的公共面积的比例,一般不小于1:1.5;顾客所占公共面积,按高峰时间顾客平均流量,人均面积不小于0.4m2。而事故市场高峰时间,大厅里人挤人,隐患是明显的。

私搭乱建、在店铺内生活,是造成商户们付出生命代价和财产损失更为直接的原因。对此,市场方面监管失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市场大厅是砖混结构的平顶建筑,高约8m。每间摊位高2.5m,不封顶。后来,市场方面考虑到美观需求,出钱给紧邻马路和过道的商铺盖了二层阁楼,靠中间的摊位则没有这样的阁楼。于是,一方面出于增加仓储面积的需要,一方面不希望别人家可以看到自家店铺里的状况,不少商铺自己花钱也盖起了二层阁楼,这造成了批发市场里“大房子里套小房子”的建筑格局。尽管市场贴出了明文规定,严禁各摊位擅自搭建阁楼,严禁在阁楼上搭铺住人,严禁在摊位内经营、生活(做饭)、住宿“三合一”。但实际上,市场对这样私搭乱建和做饭留宿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安全隐患。

市场方面的管理不力不只限于此,在分区划定上也存在问题。董海涛认为,如果不是和南北干货在一个片区,即便他这些卖水产的老乡当晚在卸货,也不会有生命危险。这种说法可以成立,因为摊位在中央大道北侧的水产商户就都没有人员伤亡。

《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中有如下要求:肉类、水产品、副食品等要分区,冷冻农产品和非冷冻农产品要分区,生鲜农产品和熟食品要分区,有包装食品和无包装食品要分区,防止农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商户认为:干货与水产的摊位紧密相连,不符合上述规范。而且,水产区NE排与干货区ND排的摊位“背靠背”,共同组成一列建筑。虽然两者的交易区名称不同,但从消防角度讲,两者同属一个分区,再加上两种经营项目劳作时间迥异,增大了消防隐患可能带来的危险系数。正是这一点,间接导致从干货区引起的大火造成了水产区业主的死亡。

民间财富生死劫

因为临近春节,一些水产业主把赚的钱取出来,打算过年带回家。而干货店主们则进了大批的开心果、食用油、烟酒、饮料等货物。“这一年就这时候生意最好。”偏偏这时发生火灾,商户损失惨重。

商户对自身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与他们的财富不成正比。关于火灾原因有两种猜测,一种是电线老化,一种是某业主离开时忘记关闭自家的取暖设备。事实上,在火灾发生之前,业主们对这两种情况都习以为常。商户们一致说,市场内电路跳闸,是他们多次遇到过的。

市场与商户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了不允许住宿,不允许在店铺中使用煤气灶等明火设施。而且市场向每户商铺收取了1万元的押金,一旦发现哪家住在商铺里,就没收这1万块,被称为“不住人”押金。但大家仍旧不以为然,在他们的逻辑中,这1万块钱被你收掉了,就相当于默许住宿了。

对于为什么要私建阁楼,商户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有的说使用面积20m2的摊位摆货都不够,建了阁楼就可以临时存放小批量的货物。有的说因为经常跳闸,所以店里得一直有人看着养鱼池里的氧气棒,一旦停电就去喊值班的电工。有的说,贵重物品放在租来的房子里不安全,不如放在店里,自己也住在这看着,还能省下一笔房租。

赔偿拉锯战

受灾商户多是几家亲戚一起来沪做生意,摊位聚在一处,他们来自福建、安徽、四川、河南等地。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被安置在距离批发市场30m处的一家宾馆。

火灾发生后,商户与市场方面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发生在1月7日。因为消防部门对事故原因暂时没有说法,市场方面也从未提及赔偿方案,多名死者家属听说当天有市级领导来视察火灾现场后,就相约去反映情况。

然而事情并非像受灾商户们想得那样简单,一是消防部门在短时间内就得出事故原因确有难度;二是由于目前这起事故原因不明,尽管市场方面负有监管责任,也存在因某些商户过失而致起火的可能。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冬律师表示,这起事故有3个要点:第一是责任主体的确定,这还需要商户们耐心等待。第二是过错程度,即便起火原因确定,这也是决定赔偿方案的重点。第三是商户需要举证自己的损失,这对于纸质票据和电脑资料都被烧得精光的商户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本文转载自第719期《三联生活周刊》,略有删节)

上一篇:多层面提高女工职业保护 下一篇:“农家乐”走向安全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