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

时间:2022-07-04 03:44:41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进行开发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解决学生就业难和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矛盾。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项目教学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2012年6月我校成功入选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同时我校所在地广州市番禺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发达腹地,随着广州建设的布局调整,番禺区动漫游戏机、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灯光音响、数控机床、汽车及配件等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电子产品开发、安装、维护、检修工作岗位。番禺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众多中小型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急需大量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与组装、检测与维修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充分体现我校为番禺经济社会服务的宗旨,解决学生就业难和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矛盾。

二、课程体系的研究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职学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前沿。有鉴于此,作为中职学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执行和实施国家课程上,而是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证调查了解企业用工和毕业生反馈情况,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岗位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结构,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中职“校本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我校围绕“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递进重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重在应用的同时,既强调基础,又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紧密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按多元整合的思路,优化为“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构建了职教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分成“初、中、终”三个阶段,初段重点强化文化基础和基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素养;中段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兼顾职业拓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为主;终段工学结合,以工为主,通过校内外的职业训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我校还建立课程改革动态机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目前着重以动漫游戏机、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灯光音响、数控机床、汽车及配件等产业工作岗位需求为背景,以家用电子产品、智能控制装置、动漫游戏机等的装配、调试、检测、维护、维修等工作过程展开知识,用一个或多个项目囊括课程内容,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现阶段需要,我们主要设计了电源电路设计与制作、趣味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数码电子产品装配与检修、实用电子产品制造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开发。

按照课程项目化的思路,主要对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开发,所开发的课程均以实际产品为载体,在各项产品的完成过程中,融入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完全实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学校资源配置情况,我们确定了各核心课程的项目载体、课程内容和通过学习后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三)项目课程的开发建设。

现在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转而用实实在在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优化整合课程,在一个项目实现中融入了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把这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成败关键。例如:在《电源电路设计与制作》项目课程中,我们通过分析研究,根据电源电路在电器设备中的使用情况,确定了串联式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集成式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开关式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三个项目。然后,再根据项目设计制作的流程确定了电路图的绘制、PCB板的制作、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源常见故障及排除四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涵盖一定的学习内容,如:串联式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项目的学习内容如表2所示。在课程的整个实施中,注意把握全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递进式排列,进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真正做到以具体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模式上,我校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化项目教学改革,探索并总结一套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目的地引进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以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装配与调试、检测与维修等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操作性、制作性、开放性和生产性的学习项目, 营造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我校电子专业拥有省级实训中心,教学实训设施设备齐全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利用学校拥有的省级实训中心,完善现代化、标准化、具有品牌特色和产教研三位一体功能的实训基地,电子专业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块组成。校内实训基地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专业基础型类,包括电子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制作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电子产品生产线;二是专业综合类,主要有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触摸、变频器、机电一体化、电视机、数字视频、冰箱空调等实训室;三是职业资格考证类。

这些功能各异的实训室集演示、讲授、操作为一体,是保障我校电子专业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要不断扩建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同时建立一套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四、课程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本专业特点,根据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心智与技能”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变化,强化专业技能测评,实施分层、分类、分项目考核。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立体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下面以校内进行的工学结合项目式课程评价为例,探讨一个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模式,通过一个多元的评价,促使学生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工作学习态度和专业综合能力。具体评价方式如图1所示。

目前,我校已纳入国家示范学校的建设行列,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我们要以建设国家示范校为契机,深化专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评价模式、专业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增强专业整体实力,紧密依托产业背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优化整合资源,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和整体提升,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上一新台阶。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浅述影响巴托克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