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与大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04 02:52:38

和谐校园与大学素质教育

叶文勤 梁恒贵 汪 羿 吴贤熙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在大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人才。构建和谐校园是深化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高等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模式是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创新素质方面起着孵化器的作用。

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载体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文化为背景,包括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它贯穿在素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起到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的文化形态,具有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和谐的物质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学校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的硬件,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塑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属于显性的校园文化。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融洽;在那里构建物质文明卫生环境。因此,营造和谐与宜人的物质文化是分不开的。这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是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和谐的精神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的个性、形象、风貌会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校园里有了鲜明、健康和谐的文化,大家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了共同的语言,在开展活动时会形式多样,内容也会丰富多彩,气氛也会显得热烈,参与的学生人数也会很多,人际关系也会得到很好的调和。在活动的开展和参与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陶冶学生的性情,规范学生行为,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等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导向。校园里的文明用语,宣传栏、广播都传递着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及知识,时时刻刻在提醒广大学生不仅要注重自我利益,更要考虑到学校的利益,使学生都领悟到“学校精神”。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在优化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得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种潜在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

抓艺术文化活动,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着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发挥。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和谐的文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得到美的体验。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保证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方同时的活动过程,教乃为学而教,学乃从师而学,师教生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关系。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达到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交互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宽容、团结、友爱、融洽、纯洁、健康的关系,是师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及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既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又能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得以畅通实现,顺利地完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重任。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三、和谐的教育模式是深化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大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统一实现为出发点,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实现教育内部与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平等、透明、公正为保障,注重学生德性生成和生命整体、身心和谐系统的塑造。和谐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努力造就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善人格,富有理想和创新意识、能力,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和尊重他人,又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具有社会使命感,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人生适应和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和时空安排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及发展水平不适应。由此引发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滋生与蔓延、教育质量和效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等问题的出现。为了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教育者只有紧紧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运用系统理论的“组合质变”原理,从学生的基本职责与某些行为之间的不和谐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材要求的不和谐出发,着力调整教学过程诸要素的关系,优化要素的结构,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出现和谐,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复杂、学会协作,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从本质上讲,和谐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校各种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与个体差异性――即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保持在和谐的状态之中。和谐教学模式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发展水平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使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力量,最大限度地适应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现实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效率和效益不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其现实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也就是说,“教”与“学”还没有处于和谐状态之中,这样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来说是隔靴搔痒,而和谐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要从学生素质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整体设计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统筹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减少和避免各教育要素间、各种教学活动间的内耗与相互干扰,使教学过程的“硬环境”与“软环境”都处于和谐状态中。通过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去适应、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发展水平的层次,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的发展。教育者要在学生新的发展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追求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程度与状态,实现同频谐振,教学相长。

综上观之,正是因为和谐的校园中蕴藏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只有因势求变,与时俱进,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通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和谐的校园深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的触动空间更广阔,从而确保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可以这样说:构建和谐的校园,就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下一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推动我国贸易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