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时间:2022-06-03 04:28:09

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把大学生的就业彻底推向了市场,实行了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因此,那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天之骄子”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市场经济的大潮由浪峰推及波谷。大学生就业,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摆在高校人的面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存在矛盾。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280万人, 2005年达到338万人, 2006年有413万人,2007年将突破500万。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和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环境因素

1、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其实,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的“回炉”现象。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2、扩招后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

一是教学环节偷工减料。扩招以后,有的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大,限于学校的资源,许多学校产生了几百人上“大合堂”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以及专心力明显下降,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再加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削弱了培养环节,导致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在知识掌握上往往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精。加之所招学生素质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影响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而影响就业。

二是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三)个人因素

1、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2、找工作时“眼高手低”。

高学历但好高骛远的应届毕业生绝不是少数,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花钱去雇佣一个添乱的人。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常常会以为自己博览群书,才高八斗,一进入社会就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但是,校园里曾经的成绩和赞扬并不代表一定会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事实上,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进修职场学分的课程才刚刚开始。

3、把工作当成“跳板”。如果自私的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有偿实习”的场所,那肯定是没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你的垫脚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但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想法却非常的嬗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可想而知,像这样的没有诚信的毕业生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并且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深入实践,脚踏实地。再加上现代家庭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克服,这些也同样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要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学会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要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上一篇:浅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 下一篇:和谐校园与大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