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07-04 02:14:37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监测在肝病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变化来判断预后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随机选择144例慢性肝病患者按诊断标准分型,观察各型肝病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甲胎蛋白与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关系,与肝癌的关系。结果: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下降;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含量持续呈高滴度,有77%的患者AFP>500 μg/L。 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6.9%)明显高于其他正常人群,肝细胞再生,更新,增生被认为是癌变的动因。存在高滴度的AFP时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滴度AFP的患者。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甲胎蛋白;含量;肝癌

[中图分类号] R446.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097-02

甲胎蛋白(AFP)是胚胎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球蛋白,在电泳谱上介于白蛋白与α1球蛋白之间。AFP是胎儿血清的正常成分,出生后逐渐停止合成,约于第5周用常规方法已不能正常检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常呈不同程度升高。本文通过对14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的检测,探讨甲胎蛋白的变化与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2005年1月~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44例,其中,慢性轻度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8岁;慢性中度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43.3岁;慢性重度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48.5岁;慢性重型肝炎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44.3岁;肝硬化36例,男30例,女6例,平均年龄55.4岁;肝细胞癌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0.2岁。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

1.2检测方法

我院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正常值

1.3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其差异性用t检验,P

2结果

2.1各型慢性病毒肝炎甲胎蛋白含量

慢性重度、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明显高于慢性轻度、中度及重型肝炎患者(P

与其他组比较, #P

2.2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转氨酶水平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检测中谷丙转氨酶水平超过250 IU/L 73例,其甲胎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谷丙转氨酶低于250 IU/L的71例患者(P

2.3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癌的关系

甲胎蛋白值呈高水平,发生肝癌的比例明显增高(P

3讨论

正常人肝细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血清中含量极微(AFP500 μg/L;约有18%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究其原因,可能系此类癌肿肝细胞分化程度接近正常或变性坏死程度严重,癌组织中结缔组织成分过多,以致合成AFP量较低所致。 ②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FP含量增高,如癌、卵巢癌、畸胎瘤等;③其他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胆管癌等AFP含量也可升高;④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下降;⑤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中AFP含量开始增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但一般在400 μg/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甲胎蛋白升高的近半数,尤其有明显坏死性炎症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中,甲胎蛋白均有较高滴度。研究表明,慢性重度、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慢性轻度、中度及慢性重型肝炎;并且与ALT水平有关,当ALT水平较高时,甲胎蛋白滴度也较高,在坏死性静息时,甲胎蛋白先于ALT下降。提示甲胎蛋白含量与肝细胞炎症坏死程度有关,AFP升高也是肝细胞受损、坏死继而增生的反映。重型肝炎由于存在广泛肝细胞坏死,肝细胞修复再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故甲胎蛋白在病初显示低值,预后不良,因此AFP也是判断预后的一种参考指标。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6.9%)明显高于其他正常人群,病毒致癌的确切机理目前尚未十分明确,肝细胞再生、更新、增生被认为是癌变的动因[2]。存在高滴度的AFP时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滴度的AFP患者,因此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变化对判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早期发现癌变有重要意义。为慎重起见,肝病患者在AFP降至正常后,仍需定期复查,以便能及时发现肝癌,或进一步排除肝癌[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传染病信息,2000,13(4):141-150.

[2]彭文伟.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7.

[3]谈文辉,李林泽,牛聪敏.血清甲胎蛋白在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112,116.

(收稿日期:2008-03-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葡萄糖和L-乳酸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疗效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