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教会女学发展概况

时间:2022-07-03 05:17:58

近代天津教会女学发展概况

作者简介:王雪,女,山东莱芜人,现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

摘 要:近代天津开埠以来,大批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天津,开设了大量的教会女学,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是开办教会女学的主要国家,尽管以传教为主要目的,带有文化侵略色彩,却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天津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天津 教会女学

1853年,望海楼法国天主堂在天津开办的淑贞女子小学,是天津最早的教会女学。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阻挠,该女校并未获得长足发展。天津近代教会女学真正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明确并强硬的规定,对于天主教、基督教的各种活动“中国官毫不得刻待禁阻”,这就为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展文化侵略创造了特权。

一、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女学

(1)仰山小学

1860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柏亨利来到天津,在天后宫占用了一间佛堂,开始传教。由于语言不通,1863年,他开设男女书房教授语言。由于传教困难,1864年,柏亨利将天津的书宜交给了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山嘉利夫妇管理。1889年,山嘉利将学校迁到紫竹林海大道,分为男女两部,食宿由公理会供给。1906年,山嘉利夫人去世。这一年,公理会利用庚子赔款在北运河西岸构建校舍,分别将男女两部扩建为6年制小学。女部为纪念山嘉利夫人,称“仰山小学”。

(2)中西女中

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于1909年建立,校址初设于法租界海大道马家渡口教堂内,因教堂狭小,只招了十几名学生。1914年学校经过多方捐款,于南门外南关购地二十五亩建立新校舍,1915年落成。该校在天津最早使用了学分制并十分重视英语教学。“凡身家清白、年在十岁以上者,均可报名入学”。学校所用教材除国文、中国史地外,一律采用外国原版教材。教师用英语授课,学生也必须用英语回答问题。学生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班。学校特别重视音乐教学,学校有六七间琴房,专供学生练琴使用。

二、法国人开办的教会女学

(1)圣若瑟女校

法国天主教圣芳济圣母会于1914年创办,地址在大法国路。1918年迁到杜总领事路与威尔顿路交口处。1923年,在萨工程师路建成新校舍,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附有半地下室。自1915年起修道院院长玛丽・里兰负责学校工作。学校以“普及女子教育,增进女子幸福”为宗旨。

开设法文、英文两班。法文班包括幼稚园、初级班、文法班和高级班。课程上设有教法、油画、乐器等选修课。班次分高小班和国文班,高小班以初等毕业及相当之程度为合格,年龄在十三岁以上十八岁以下; 国民班视该生程度入相当之班次,年龄在七岁以上十四岁以下。一年分三个学期,一期四个月,两期三个月,7月和8月放暑假,寄宿生连学费在内每月50元。学校为走读生准备收费低廉的午餐,教科书则每月一本书一角钱租与学生。该校一直有天主教圣若瑟修女管理。1914年只有46名走读生,14名寄宿生,这是一所外侨子弟学校。

(2)圣功女中

圣功女中是天主教会为解决租借入学问题,由李鲁宜、杨荩仁、英实夫在1914年创办,辖境茹女士为校长。30年代后期,由天主教教友捐募和天主教会资助,建立了马道场校址,由天主教圣母无染原罪会修女院负责主管。当时规模不大,实行单班制,与圣功小学同在一校舍。校长夏景如,是天主教徒,女高师毕业,终身未嫁。1940年又迁到英租界陶园。

据圣功女中学生郑爱菊的回忆,圣功女中在30年代的情况如下:

校长李仲吾主管教务教学方面事宜,修女院文院长(比籍)主管全面和训导方面,学生的品德等。

师资队伍:大多是本科毕业。聘任的教师(除英、日语外)负责文、理、数等各科教学,都有相当的资历。教师有王佑民、赵亚湖、朱仲愚、陈芝兰等。

英语教学由修女院修女担任,多采用直接教学法,每节上课之前,先行祈祷:圣母玛利亚,我爱您!愿您像是待您孩子那样爱护我,保护我。

学校规定:

1、入校必穿校服。春夏季:白衬衣(长袖),套无袖的黑连衣裙,白袜子(长筒)、白鞋(平跟);秋冬季:藏蓝色衬衣,套无袖的黑连衣裙,黑袜子、黑鞋(平跟)。

2、发型:学生头,发长不能超过耳下一指,不许卷,不许烫发。

3、早八时前入校,如迟到可入校不许入教室,以免搅扰他人听课,待下课铃响后,再入教室听下一节课。

4、入校后,不得任意出校门。在放学前如需出校门,必向训导处申请,说明情况,批准后给出校牌,传达室凭牌放行,以避免学生逃课,放任自流。

5、住校生平日不得任意离校到外面游逛,书信往来要经检查,星期日傍晚要归校。

教学管理方面:

1、严格掌握教学进度,按要求进行讲课要求教师在阶段讲完了,要进行课堂小结,进行小测验,以使学生理解深、记得牢、巩固学习成果。

2、每周举行抽测:事先不告知学科,每周六为抽测日,由教务处规定抽测科目,进行考试,类似会考。两个班在一个考场,相互隔开,无法交头接耳,更无法窥视他人试卷及答案。抽测成绩是年终成绩的一部分,全面考核,促使学生学习经常巩固,全面复习,随时应试,没有惧考心理。

训导方面:

1、修女经常在校门口,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查:衣着是否符合学校规定,头发是否过长,或卷发,若有不合格者,立即纠正,发过长,则立即持剪剪短之。

2、每当上课时节,修女经常从教室门窗口处看到教室内,窥视学生上课是否老实,是否认真听讲,如有不合规定者,下课后即叫道训导处加以训导。进行个别谈话,是经常的。绝对不许自由泛滥。

三、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女学

中国女童学堂

1862年,殷森德夫妇在其学道班办起了中国女童学堂。1867年,他们又分别在水梯子、马家渡口、芦庄子购买民宅建布道所、住宅,并同时设立学馆。学馆招收十几名中国学生,对中国学生的管理学馆有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了《天津圣道堂学馆条规》条规。1888年,殷森德夫妇在天津建立了一所女子小学堂,以他们故去的长女Anniced Kns Innocent命名。

四、德国人在天津开办的教会女学

德租界女子学堂

1910年,德国领事馆建立。校长及各科教员均为德国人,大多数能说流利的中国话。其经费主要来自德国捐款,主要招收租界外籍子女和中国豪门贵族的阔小姐。其建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亲德的学生,毕业后介绍到德商洋行工作或入同济大学后再入德国留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为德华女子中学,大批中国中等职员的子女开始到此就读。1919年,由天津教育界著名人士李金藻出面,将该校接管,改组为大营门中学,1937年,改为直隶省天津女子中学,直至解放。

六、对天津教会女校的评价

从上述教会女校的发展情况看,天津教会女校仍以小学为主,但也有少量的中学出现。美国基督教各差会在中国开办女校最为积极而且一直是领先的。

教会学校开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教,它的建立是带着侵略目的的。正如1932年,美国“平信徒调查团”在中国进行教育调查时的说明:起初的宗教事业,其目的在用基督精神征服世界,是一种含战争意味的慈善事业。

教会学校创办者的初衷在于传播福音,但其客观效果却超出主办者的预期。在培养女性的科学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西女学堂添招新生》,《大公报》,1910年正月十四号,第2690号

[2] 《若瑟院女学校招插班生简章》,《益世报》,1918年7月10号

[3] 胡经文:《我所知道的圣功女中》,《天津文史资料》,第105期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 下一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