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的问题及应对

时间:2022-07-03 11:27:54

教学互动的问题及应对

摘 要:互动是当前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虽受关注,也存在不少问题:定位错误、方式不恰当以及广度不够。本文在分析种种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互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一、教学互动存在的种种问题

教学互动对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曾产生积极作用。但随着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在认识、运用等层面的异化,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互动价值的定位,由“工具”演化为“目的”。什么样的课可以算是一堂好课可能还众说纷纭,但一堂严格按照教师备课方案执行的课肯定不是一堂好课,因为它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未能反映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从而使得课堂缺少光彩、生机和学生的生命力。课堂教学互动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应对教师满堂灌和发挥学生课堂活力的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和评价标准,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问题:互动成为目的,学生发展反倒隐退幕后成为教师忽视的对象。

其次是课堂教学互动方式上的问题。课堂中基本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两两互动、小组互动和全班互动。但对于什么时候采用这种互动方式上,教师们通常把握不清晰。通常会盲目地认为只要强调课堂互动,那便是小组互动。比如,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上课前,教师要求同学们将课桌椅排成小组的形式。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一是形式主义的互动,表现在课堂上即便有小组形式,教学也可能是单向传递的,学生只是形式主义地围座成小组,而不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表现在教师给学生的互动时间较少,学生基本上没有发生真正的互动时,教师便终止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层次与学生的发展特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广度问题。理想的课堂教学互动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互动,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情况在小学特别明显。如通常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师会把发言的机会给那些平时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受到激励也会积极举手,要求回答,而那些因性格、积极性、学习状态等原因而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则相对受到教师的冷落,长此以往,结果是积极的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能有多次互动,而消极的学生则较少互动,使得看似课堂互动比较充分,实则局限于少数几个学生与教师之间。即便是在两两互动或小组互动中,也会出现因师生互动的差异性而产生的组内优生替代现象。

二、课堂教学互动的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互动是多维度、多面向的多方交往过程。解决前述课堂教学互动的问题,还应从正确认识互动的价值定位开始,以教师的指导为重要措施,以整合教师、学生及课堂其他资源为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互动的优化策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扭转认识,明确课堂教学互动在促进学校转型、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转化以及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中的工具本质。从本质上看,互动是对教育过程中主体活动基本状态和活动中形成的交互作用关系状态的描述,它表达了双向沟通、对话的意蕴。互动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而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工具或者方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一堂课都得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如何达到目标、实现预期效果则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这意味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学生处于什么状态都对要不要进行互动有着重大影响;也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并非要时时、处处都进行互动。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及课堂情境等多重因素选取具体的教学方式或者具体的互动策略。

第二,提炼方法,突出教师指导在互动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是否进行互动前重点考虑的因素,而教师一旦决定展开互动,教师在整个互动中的指导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师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对学生帮助、引导、合作。教师的着力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即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1]为此,教师在互动中的指导应从注重互动的形式、范围转变到注重互动的有效性和深度上来,要求教师在互动时以效果为最终检验标准。为此,不论是什么层面的课堂教学互动,教师的指导都必须具体化、有针对性。

第三,明确关键,捕捉互动过程中的动态资源,升华互动效果。“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较之传统的“事先预设”教学来说,它不再是教师依据“事先预设”好的“模板”在课堂上进行“复制”,而是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凸显课堂情境中的具体个人。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涌现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现出亮点。教师在互动中应充当互动资源的挖掘者、掌控者、激发者。

参看文献:

[1] 叶 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32、232、236

上一篇: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