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学难点'> 浅议《阿长与》的教学难点

时间:2022-07-02 08:24:26

》的教学难点'> 浅议《阿长与》的教学难点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难点;文本细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其中《阿长与》是他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这篇文章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要准确地把握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课文,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开这一难点。

一、 采用儿童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叙述主体的“我”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阿长的。开头是记忆的展开,开篇就是“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待写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时,记忆的大幕便拉开了,一直到文章的结尾《山海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才终止了那魂游故乡的经历。

那么,在这中间,作者是怎样用儿童的眼光来看长妈妈的呢?如对爱憎的表现。只有儿童才会在瞬间喜怒转换。“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里的“憎恶”并非成年人的那种仇恨,而是儿童眼中的气愤。看似很严重的一个用词,其实是对儿童心理的准确刻画。

二、“大词小用”刻画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他们最值得记忆的事情。《阿长与》中“我”尽管因为隐鼠而憎恶长妈妈,可是等到知道长妈妈能站在城墙上脱下裤子抵御敌人火炮的时候却发生了“空前的敬意”,并且夸赞长妈妈竟然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于成人来说,“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大词”,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长妈妈做的是平常人所做不到的,应该用“大词”,但从成年读者看来,这就是“大词小用”了。这里的“大词小用”说是一种修辞,倒不如说是对儿童心理的真切体会。

简而言之,“大词小用”在本质上就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参差对照,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形象刻画。这往往造成许多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不明白为何要用诸如“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词,如果懂得了儿童的心理活动,明白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学生就不难懂得作者为何这样写了,也就不会再将此仅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三、长妈妈与《山海经》

作者从儿童视角进行描写,多次使用词语“憎恶”“伟大”“神力”“敬意”等来准确刻画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学生能够从这里理解作者对于因隐鼠引起的“憎恶”的话,那么他们也就明白了,那“憎恶”只是暂时的、孩子似的怪责和不满情绪。“憎恶”会和“敬意”一同逐渐淡薄起来。

作者先交代了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而后来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我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可以说,这敬意是荡然无存了。于是“我”哀悼隐鼠,想要给它报仇。但这憎恶也逐渐地被“我”新的兴趣点转移,因为“我”发现了远房叔祖的书斋。“我”对那本《山海经》产生了空前的兴趣,以至于“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看来,那些爱憎不过是小孩子的情绪,和成人眼中的“特别的敬意”“憎恶”都不同。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记忆一生的则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描写的重点。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先写阿长名字由来,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这福橘由“我”吃,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的童年里,总是有一个大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却不能逼那位疏懒的叔祖去寻,别人又不肯理会一个孩子的无端要求,“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却无处可得,根本没有想去向长妈妈求救的,只是她问起便就告诉了她。然而,长妈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她告假回家之后,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了我:“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作者形容那意外的高兴写到:“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这里并没有其他诀窍,不过是长妈妈愿意为孩子留心罢了。

长妈妈所做的,并非什么丰功伟绩,她做的就是注意到了儿童的需要。这或许就是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吧。题目侧重了阿长与《山海经》二者对于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弄清了这一点,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写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祷文了。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上一篇: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下一篇: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