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7-02 05:31:23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的、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想方设法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认物体”时,首先出示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中,如果认真观察,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当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某些物体的形状后,教师提问:“你能用这些物体拼拼、搭搭,并从中发现些什么吗?”学生一听,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到底会发现什么呢?”通过两三分钟的拼搭,有的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站着最稳;有的说球会滚,在桌子上很难放好,我不喜欢用它来搭;有的说圆柱体只有两个面能放平,而长方体、正方体每一个面都能放平;还有的说像球这样不易放稳的东西,不能搭在下面,或许搭在上面还可以;还有的说我喜欢用圆柱体的一个曲面当汽车的轮子,因为它会向前滚……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中,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去操作、去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激疑”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和惊奇也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激疑”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好问的心理特点,围绕知识的关键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兴趣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探讨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从年历上连续说出几个不同的年份,老师立刻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有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流露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这时,教师把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

三、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教学“动物乐园”一课时,首先出示一幅情境图,说明这是一个美丽的动物乐园。“乐园的主人是谁呢?”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时,教师说明:“主人就是我们,我们一起随音乐去动物乐园吧!”随后播放音乐,在音乐声中给学生戴上头饰,将自己扮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别将各种动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同样多”的问题,并会用符号来表示。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还全身心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创设“成功”情境,增进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蜜蜂采蜜忙。教师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天空中飞舞着很多小蜜蜂,它们手中都拿着一张卡片,绿绿的草地上长满了含苞欲放的鲜花。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能正确地算出卡片上的题目,帮助小蜜蜂找到它们各应采哪朵花上的蜜,那么花儿就会向您绽放。想不想看到花儿绽放的美丽瞬间?”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无限的热情,他们纷纷举起小手,想一睹为快。果然,每一朵鲜花在同学们一次次的回答正确中绽放了――教师这样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知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有效情境的创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姚庙中心学校)

上一篇:浅析英语中的跨性别交际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