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时间:2022-09-09 03:59:49

关于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摘 要:文化产业是绿色经济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在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发展指导思想的今天,需要全力开发和推进文化产业。花都区作为广州的十区之一,在文化产业上尚未有明确的定位与特色。花都区的文化产业对花都区的经济发展尚未能产生显著的推动力,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本文将分析花都区现有的文化产业布局及其影响力,并展示我们小组成员对花都区灰塑研究所以及珠海城市文化的调研成果,并适当借鉴其中的文化,对花都区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开发研究,并得出最后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文化产品;花都;特色

一、前言

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地区对外的门户,而且还是满足当地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支柱,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化产业如果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产品质量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花都文化的发展现状相对落后,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花都区文化产业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开发力度不足,花都缺乏一个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无论是“广州山水之城”“南国花卉之都”“国际空港门户”,还是“汽车产业基地”“幸福宜居新城”,都不能使花都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会影响其旅游形象。[1]

二、文化产品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三、现状分析

由表1的调查统计显示,前往花都区旅游的国内游客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观光/旅游以及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以及休闲/度假成为最主要的旅游目的主要与花都区旅游资源的特点相关。花都区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杂。例如广州花卉园、水库、田园、古村落等。

由表2可知,逗留时间在1天以内的游客占74.55%,2~3天的占16.46%,4~5天的占2.84%,6~10天的占1.88%,10天至3个月的占0.68%,3个月至1年的占0.44%。赴花都区旅游的旅客绝大部分选择当天往返,而选择逗留2天以及2天以上的旅客极少。

从表2数据得知,逗留时间在1天以内的,本省游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省外游客的比例,高了9.87个百分点,逗留时间在2~3天的,省外游客所占的比例比本省游客所占的比例高了7.68个百分点。逗留时间的长短与省外与花都距离的远近有关。[2]

旅游景区知名度是指旅游者(含潜在旅游者)对该地旅游地的了解、知晓、熟悉度等的程度。以50%为分界点。超过者为高知名度景区,反之为低知名度景区。由表3可知,花都区绝大多数景区(点)的知名度都不高。超过50%的景区有芙蓉度假村、九龙湖度假区,芙蓉度假村以及九龙湖度假区的知名度相对较高,而王公园占36%,圆玄道观占43%,石头记矿物园占35%,王子山森林公园占41%,香草世界占48%,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占47%,花都湖占46%,而其他景区(点)的知名度更低。

四、重点文化调研

1.花都灰塑研究院

(1)调研背景。广州市花都区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灰塑是花都区唯一一个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项目。

(2)调研结论。由于灰塑文化长久未被人们认知和利用,灰塑研究院(广东培正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市场认知度非常小;灰塑文化产业市场大,前景十分看好,并得到文化部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作为一个新生产物,其产业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加之灰塑文化产业的运作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体系建设,非一日之功所能及,因此,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依然曲折。

2.珠海特色文化

珠海历史文化的悠久与丰厚、开放和包容、本土与特色,以及其发达的旅游文化经济和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如横琴生蚝、珠海渔女雕塑,对花都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3]

五、花都区特色文化产品的发展

1.旅游形象定位

要发展花都旅游,弘扬花都特色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花都旅游形象定位。根据花都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历史渊源、特有文化等,结合花都旅游发展前景,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独特品牌价值的城市整体形象。

2.文化感召力

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中,用自身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推动花都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花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花都经济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花都文化的影响力。

3.文化精神的继承

文化精神的继承能使当地人民对所在区域文化产生自豪感及归属感。这种地域文化感情能反馈到地方文化的建设中,带动地方文化经济的再次发展。

4.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更要发扬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的创新精神,将这种文化精神运用到花都特色文化产品开发研究中,带动花都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冬,娄成武.解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杨 茜.绿色产品设计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现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

[3]张世平.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文化意识之比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5).

上一篇:小学数学加减法教案 下一篇:健康教育干预降低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