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07-02 12:07:27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视域下,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培养社会成员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社会生活更加规范、社会氛围更加和谐、法制化建设更加完备,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25-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等一些新情况。面对这些新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来化解,而不是压制和回避,这就需要完善制度与法律法规,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高法律自觉的认识,使人们形成一种民主法制意识,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力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意义与根本要求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1999年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再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1]进一步表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1.依法执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管理国家的途径和方式

法治被确定为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治理国家和管理国家的治国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法律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目标。

自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就如何实现党对国家的管理和领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早在1950年,就指出:“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家政权,而我们党在政权中又居于领导地位。所以一切号令应该经政权机构发出。”[2]强调:“人民政府的一切重要工作都应交人民代表会议讨论。”[3]当时,基于我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尚未制定宪法,由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1954年,宪法颁布和实施以后,党的执政方式基本走上正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仅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法制建设也由人治向法治转变。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对过去党的执政方式的经验和教训做了总结,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到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4]新也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根本原则已经写进,其精神在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为了落实这一原则,需要转变党的领导方式,进一步解决“以党代政”和“以党代法”的问题。由政府办理的事情,党的办事机构不应该过多干涉。直到1995年,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整个这一过程说明党的执政方式是在不断调整和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

2.实行依法执政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保障

依法执政就是要依据宪法规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进行合法执政,就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执政形式进行执政运作,使执政的权力得到法律的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与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把改善党的领导与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因此,必须要做到依法执政,从而使党的基本路线、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够得到法律的保证。这就要求党的执政过程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效运行,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依法办事,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要求党的各级执政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身体力行,做遵守法律的模范。法律不能严格执行和遵守,就会失去效力;执政不能按照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去做,就会损害法律的尊严,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就会降低法律的权威地位。依法执政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而党的“真正的优势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5]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准则,将其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执政水平高低的判断标准,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

3.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结果

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有序的社会必然是民主的社会和法治化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的法治建设高度完备,社会的文明程度高度彰显。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政权的建立,所制定的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国家没有健全的民主体制和程序,法律就不能更好地贯彻和实施,甚至会形同虚设。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邓小平指出:“民主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现代民主与现代法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通过民主程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社会各项事务和各领域都要纳入法治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的法治教育,逐步形成法治观念,使其不断增强对法治社会的认同感,促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1.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先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法治观和法制观教育。不难看出,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现实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也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思想的解放,都需要健全的法制来保证。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致力于培养社会成员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是人们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现代法治精神的必要手段。通过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增加人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当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犯时,能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争取应有的权利,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步性。培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公民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能够避免人们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现象,有利于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2.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保证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发展历程。在人类社会初期,各阶级都极力推行本阶级的政治主张,在自发和无序状态下进行着思想的教化。到了现代,一些法治国家的法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强调法律程序,这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结果。

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进行的法治国家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民力和自由,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法治国家建设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任何企图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从内心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认同,从而为法治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和有利条件。当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社会责任感缺乏、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但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一切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不够的,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法律本身的局限性要求法治国家建设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代国家中,法律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制度。但是,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尽管人们对于立法抱有太多的期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生事物的涌现,法律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因为它不可能事无巨细、无所不包,毕竟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是一种相对稳定并且规定确切的规则。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可层出不穷的各方面的问题使立法总是滞后于现实,也可以说,这种立法是“事后法”。即当某一事件发生后才有可能以相应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而且有很大的弹性。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指出:“法律的缺陷部分源于它所具有的守成取向,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刚性因素,还有一部分则源于与其控制功能相关的限度。”[8]法律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处置的约定,而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却不是以法律规定的要求而发生的,法律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规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因为法律从来不能用来确切地判定什么对所有的人说来是最高尚的和最公正的从而施予他们最好的东西;由于人与人的差异,人的行为的差异,还由于可以说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任何专门的技艺都拒斥针对所有时间和所有事物所颁布的简单规则。”[9]对于已经发生的不符合社会规范要求而又没有法律规定的事情,此时的法律就会无能为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约束力就能够起到刚性的法律所不能及的作用,弥补法律的不足和局限。

三、法治视野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的路径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人们的法治信仰,增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法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向公民传授法律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营造法治教育的氛围,创造遵纪守法的条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正确方向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法治国家建设的健康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开辟了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作保证。有了法律的保证,就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法律是人类对自由、秩序等价值追求的结果。法律通过限制自由而保护自由,通过惩罚犯罪而维护秩序,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都是法律所追求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一定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该阶级统治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追求的秩序是社会主义的秩序,是和全体人民的追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髓和深刻内涵,切实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2.多方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把法治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继承和传承,也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法治应当遵循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理念,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意识的提高。法律基础及法学理论来自于法治实践,但它们又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法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法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法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公民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形成只依靠空洞的说教是不会产生最佳效果的,要把相关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从心里真正感受到法律的至高无上,从而自觉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创新途径,使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法制教育工作者在讲解案例时要逐步深入,引导公民深入思考并认真总结;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邀请法律工作者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组织公民收看法制节目;参加人民法院公审案件的旁听;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或宣传活动;还可以利用媒体普法专栏、社区板报等来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培养公民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公民真正做到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扩大法制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性,培养公民的法治认同感

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对人们进行“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教育,帮助人们明确依法治国的目标,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引导人们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本质要求,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将法律的外在强制力转化为对法律权威的认同。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10]只要法律没有修改,就必须得到遵守,任何法律规范,不管它有多么严谨和完善,如果不为人们普遍遵守和尊重,它也将毫无实际意义。

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个人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实践养成的结果,法律意识的形成需要进行法治教育和观念引导,认真组织群众学习,使群众明白,既要懂法知法,又要守法、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公民感受和认同法律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即对秩序、正义、自由、效益、平等、人权等法律价值予以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法治以理解和支持,发自内心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自觉地遵守并尊重法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正如卢梭所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11]只有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作实际行为,这样的法律才是有效的。

4.创建良好的公民法治教育环境,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

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是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立足点和先决条件,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法制教育工作,就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融入法制观念,以便于及时发现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并使其及时得到处理,维护法律尊严,形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法治理念,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自觉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凡事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

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党的领导。“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如果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12]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是保证“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建立一支富有法治精神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法治教育队伍是法治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86.

[3] 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4][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53.

[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1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365.

[8]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19.

[9] [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M].黄克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0]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5-16.

[1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3.

上一篇:让课堂成为绿色化学开始的地方 下一篇:高三物理高效复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