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1 09:29:39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运用

[摘要]副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类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商务交际越来越频繁,英语副语言的恰当使用有助于中国与英语国家商务交际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英语 副语言 跨文化 商务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35-02

一、副语言的定义和内容

副语言即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Trager(1958)是第一位提出这一术语的人。在一项基于文化和交际课题的研究期间,他通过大量研究语言学和心理学文献,总结出一部分可以在多种语言情景中运用的语音修饰成分(voice modification)。在他看来,这些自成系统的语音修饰成分伴随出现在正常交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包括:(1)音型(voice set),指说话人的语音生理和物理特征,这些特征能让我们识别说话人的语气、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等。(2)音质(voice quality),指的是说话人语音的音域(pitch range)、节奏(rhythm)、响度(resonance)、音速(tempo)等。(3)发声(vocalization),其中不仅包括uh-huh和uh-uh等伴随音,还包括哭、笑等噪音(noise)。

一般来讲,副语言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语调、重音等)、突发性特征(spasmodic features)(如说话时的笑声、哭泣声等)以及次要发音(secondary articulation)(如圆唇化音、鼻化音等)。这些特征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社会地位以及其他意义。广义的副语言包含了狭义副语言的所有特征,还包含了某些非声特征(non-verbal features),如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谈话时双方的距离等。本文讨论的对象是狭义的副语言。

二、英汉副语言的对比

副语言属于非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方面,在跨文化交际时,它可以透露相应的文化特征或者民族特性。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和世界范围内最多人口使用的汉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这种差异不单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同时还体现在副语言上。

(一)发声方式的对比

发声方式是指在运用常规语言时所采用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声音要素,包括音质、音量、音高、音调、音速、鼻音等。英汉副语言的差异在发声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音量和音高的不同。英语国家的人在近距离的交谈过程中不仅音量小,音高也低,特别是和中国人相比较时,这一点更加明显。中国人在近距离交谈时,因为音量大和音高高,所以常常给英语国家的人一种大喊大叫的错觉。又比如在收看电视节目时,英语国家的人习惯于小声量的收看环境,但是中国人喜欢大声量的收看环境。英语国家的火车、飞机、轮船、酒吧等公共场所往往比较安静,但是中国的却刚好相反,英语国家的人觉得中国的绝大部分公共环境十分嘈杂。

(二)功能性发声的对比

部分副语言学者把功能性发声称作“特征音”或者“语言外符号系统”,包含情绪音和生理音。情绪音指的是大笑、哭叫、呜咽等,生理音指的是打哈欠、打喷嚏、咳嗽、打呼噜、、打嗝、放屁等。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对控制情绪音和生理音的态度完全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不轻易发出情绪音,如果实在需要发出,他们也习惯为此致歉。在生理音方面,他们则更加保守,任何在他人面前发出的生理音都会被认为是没有修养和失礼于人的行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宽容,只要不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大笑、哭叫都是可以接受的,对公众场合发出生理音的行为也往往不置可否。

(三)沉默的对比

英汉两种文化下的沉默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英语国家的人在剧院看表演时,往往都是保持沉默,不过一样是观看演出的中国人,坐席间往往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环境比较嘈杂。在听报告时,英美国家的人也是习惯沉默,有问题会直接向讲话人提出,但中国听众会窃窃私语,英语国家的人把这种现象叫做Chinese whisper。在讲话者接受提问时,英语国家的人普遍认为即便答复可能不尽如人意,也要尽全力随便说点话,有话总比没话好,尽最大努力去满足提问者。中国人则不同,在面对一些为难的问题时,他们通常只字不说。不仅如此,英语国家的人往往会对中国人的沉默感到不解,他们不理解为何中国人在别人讲话的时候议论纷纷,轮到他们自己说话时却一言不发。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沉默是一种极度羞辱提问者的行为,而这么做的人没有修养可言。英语国家的人只有在对待小孩的发问时,才偶尔使用沉默。

三、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运用策略

跨文化商务交际属于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这两门学科的交叉领域。Varner指出,跨文化商务交际包含有三个变量,分别是跨文化、商务和交际。她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涵盖了跨文化策略、商务策略以及交际策略。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间的跨文化商务场合,恰当地运用副语言可以使交流更加顺利,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甚至经济损失。

(一)妙用生理音质

人的生理音质受客观的生理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质和音调两方面。音质就是音色,是一个声音与其他声音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Laver(1986)指出,音质是反映说话人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特征的一个标记。音质因人而异,受性别、年龄或者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美国英语里,鼻音前的元音通常有鼻音化与非鼻音化(口音化)两种读法,但是女性并不适合鼻化音,这是由于在美国文化中,鼻化音含有粗俗野蛮的底蕴。改进的方法可以通过在发音时(除了m、n、ng外)尽量把嘴张大,让下额放松,避免气流进入鼻腔引起不必要的鼻音。

音调又称音高或者音域,指声音的高低,由声带震动的频率决定。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高音域会让人联想起争执不快或者唠叨罗嗦,低音域则意味着权威尊严、高人一等。美国电视网屈指可数的女性新闻播音员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在对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时,平缓低沉的音调更容易让对方信服。

(二)注意发音韵律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注意发音韵律是指注意在商务场合中说话的音长、音量、重音、音速、语调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在音长的处理上,“get out”如果说得响亮而短促,则表示生气,如果低沉而长,则表示威胁。另外,“well”读音如果被刻意拉长,往往表示说话者傲慢的态度或者对对方的话有所保留。

在音量方面,英美商务谈判人员不喜欢大声地阔谈,中方人员如果不控制说话音量,往往会被认为是粗俗的表现。

重音的错误也容易让人引起误会。例如,“The undertaker raised the funds for our company”这一句话中“undertaker”有两个读法: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时表示“承办人、企业家”,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时表示“殡仪员”。如果稍不注意表达了错误的意思,轻则闹出笑话,重则丧失商机。因此,跨文化商务人士在与英语国家交际时,要对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的重音格外小心。

在说话的速度上,一般来说,英语的正常语速是每分钟约180个音节,在一般商务交际场合不宜使用过快音速,但是在商务谈判时,可以适量增加音速以加强气势和感染力。

语调也是跨文化商务交际人士容易忽略的一个要素。比如在推销笔记本产品时说“We have pink, silver and blue notebooks”用连续低声调的话,表示“我们有粉色、银色和蓝色的笔记本”,若用连续高平调来说,则会变成“我们有粉、银、蓝混合色的笔记本”。而在涉及合作的洽谈后极其关键的一句“You have not the least hope”只有使用降升调说才表达“你们有很大希望”的意思,若不慎使用了降调则变成“你们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意思,会令对方很尴尬。所以跨文化商务人士在与英语国家交际时,要十分注意某些因语调不同而带有歧义的表达。

(三)把握功能性发声的时机

商务交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讲究的是合作愉快,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强调以和为贵,功能性发声里的笑声运用得比较频繁。不过,英语国家的人并没有经常表露情绪音的习惯。因此,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时的笑声运用方面,需要把握时机。比如,在商务聚餐的过程中,有一位英美籍的高层为了活跃气氛讲了个笑话,由于文化差异,中方人员可能并不觉得好笑,但是出于礼貌,中方人员这时不妨带头笑一下,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避免尴尬的场面。另一方面,如果因为身体不适或者声带病变导致笑声渗人,这时不笑比笑更好。跨文化商务交际人士需要对谈话场合与性质做出判断,灵活运用笑声,使这种功能性发声有益于提高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Iris I.Varner: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A Conceptual Model[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0(37):39.

[2]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毕继万.中国和英国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4]毕继万,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8.

[5]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5):17.

[6]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

128.

[7]张凤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8]诸葛霖.外贸英语对话[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胶囊剂的正确用法 下一篇:你是我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