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噩梦还是机遇?

时间:2022-07-01 05:44:58

制造业:噩梦还是机遇?

近期,一些玩具企业的倒闭似乎已经被视为中国众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先兆。的确,政府在当下有责任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企业救急。这场噩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如何救急也需要同时兼顾短期与长期的目标。

企业倒闭引起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失业率的提高。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大量劳动力来自农村,一旦找不到工作,这些进城务工者又会暂时返乡务农,因而,失业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比我们通常想象的会小得多。不过,此时政府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而非就这么简单地让民工返乡了事。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城市的下岗失业职工那样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呢?为什么政府不能引导、鼓励企业在经济不景气之际对失业的进城务工者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呢?这样的政策显然有利于缩小未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且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在长期中的增长速度。如果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不愿单方面地实施这种看起来“为他人做嫁衣”的政策,那么中央政府完全可以发挥协调功能,促成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结对合作,实施跨区域、跨城乡的政策协调。

此外,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我们往往讨论有多少企业倒闭,但更需要了解的却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倒闭?以玩具业为例,目前我们看到的是,虽然不乏倒闭的大企业,但更多的则是中小企业关门。也就是说,那些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更可能难以生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一场噩梦,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其中也蕴含机会。长期以来,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一直面临外贸出口中相互低价倾轧的困境,为此,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也接二连三。这场危机则是一次各行业的重新洗牌过程,如果行业的结构能借此更趋合理,如果企业在危机中能更多致力于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能力,那么危机过后,中国的制造业才真正可能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才能逐渐走出世界工厂的低端模式。要实现这目标,政府的“救市”行为固然重要,但如何救恐怕更为关键。如果有大企业愿意收购、兼并中小企业,但缺乏足够的资金,那么,政府的资金与其直接用于扶持中小企业,还不如向大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大企业进行行业整合。也就是说政府不应在企业层面上直接救市,而应当借助于市场行为来间接救市。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政府在救哪种企业?如果地方政府都倾向于救助所谓的本地企业、国有企业的话,那就意味着被救的企业并不一定是最有竞争力的。如果这样的话,救市在短期内看起来可能挽救了一些企业,保住了一批就业,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难以迅速提升。真这样的话,金融危机倒的确成了一场噩梦。

经过这场危机,中国低端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必然会思考如何才能在类似的需求冲击中不被市场抛弃。这就需要中国的企业在价格之外寻找吸引海外需求的因素。一直以来,笔者都有一个希望,那就是中国的出口产品能够吸收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元素,这样的产品,一定能够被海外市场接纳而不必担心反倾销的问题。并且,在今后如越南、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发挥他们的低价优势时,中国的市场才不至于快速流失。希望这次金融危机的经历,能够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思考类似的长远问题,走出简单的世界工厂的生存模式。那样的话,这场危机就不是噩梦,而是机遇。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让制造业成功转型 下一篇:中国制造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