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桂林旅游试验区构建

时间:2022-06-30 09:55:55

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桂林旅游试验区构建

本文作者:王林燕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1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桂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桂林不仅有岩溶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景观,而且是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北部的秦代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湘江与珠江水系漓江,南部的唐代古桂柳运河(相思埭),沟通了漓江和柳江,从柳州可溯融江而上直达古州(今贵州榕江),溯龙江而上直达思恩(今广西环江)水路通向云南,形成了桂北与桂西南、黔东南之间的水路交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储存、流传、创造文化被视为是城市的三项基本使命。桂林拥有包括人类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宝积山为代表的60余处洞穴遗址)、水利与建筑文化(秦代“灵渠”、唐代古桂柳运河、全州龙水镇宋代贡陂堰;兴安县秦至晋代的秦城遗址、全州凤凰乡西汉建安城和建安司古城寨遗址、凤凰嘴汉代古墓群,唐代桂州城、唐代永州古城、兴安溶江镇廖家背的唐末黄巢寨、宋代静江府城、宝积山宋代城墙、明代靖江王府、清代广西贡院、全州永岁乡明清古建筑燕窝楼、灵川县明至民国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明清恭城古建筑群、兴安古镇、大圩古镇)、藩王文化与民族文化(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灌阳千家峒瑶族发祥地遗址、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永福堡里农民书画院)、儒释道文化(唐代西庆林寺遗址、桂林开元寺遗址、全州湘山寺遗址;独秀峰太平岩洞内的明代道教六十甲子保护神太岁像摩崖石刻;清代广西贡院)、山水文化(“桂海碑林”,西山、伏波山等摩崖石刻)、抗战文化(八路军办事处、“救亡日报社”旧址、1944年桂林保卫战七星公园三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飞虎队秧塘机场指挥所旧址、飞虎队40783机组猫儿山遇难处、湘江战役旧址、桂林抗日苏军烈士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等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还拥有大量的国家公园(考古公园国家和矿山公园各2个,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各1个)。桂林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桂林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突出“特、优、精”的特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是在阳朔特有的自然山水实景大舞台上,应用现代科技光声电技术融合民族民俗民间传说等民族文化元素和山水文化元素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多元文化精品。自2004年起,《印象刘三姐》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8年共演出2700多场次,总票房超过6亿元人民币。2011年《印象刘三姐》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展示,让《印象刘三姐》倾倒无数观众,每年演出500余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印象刘三姐》现在已成为桂林旅游一张亮丽的名片,很多游客游玩漓江后就等候看《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是以当代雕塑和洞窟艺术为主,以“国际雕塑公园”为核心的大型地景艺术公园,是自然景观与不同流派艺术作品的完美结合,在设计上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例如其艺术中心的山形结构、斜坡屋顶的外形风格是借鉴了现代建筑造型手法,也充分考虑了环境与阳光的关系;其水系工程则将原来逢雨便涝、雨停则涸的洼地处理成两个充满少女柔情的人工湖,经过这番艺术化的梳理,特别是对季节性溪水的沟通,使园区的天生丽质终于显露出来,使原本略显残败的松树林,也显得生机勃勃。整合桂林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表明,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是桂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2桂林山水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潜力

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生是从人类发现自然美的那一天开始的,人们在众多自然审美活动中,畅其精神,激起心志,发至于笔墨,成为具有宗教、审美、科学等多重价值的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游记、风光音乐等。在人与山水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对山水有着不同的需求,包括生产、生活的实用需求、宗教崇拜需求、审美需求和科学研究需求。桂林聚居着汉、壮、苗、瑶、侗、回等民族,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和风俗民情古朴浓郁,以广西文场、彩调、桂剧为主的地方戏剧等人文资源丰富。

2.1山水文化的本质是天人合一,也是桂林秦汉、唐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的需要,留下了无数改造大自然的遗迹。秦代灵渠、唐代桂古柳运河、宋代贡陂堰为桂林古代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龙脊梯田、灌阳千家洞瑶族发祥地遗址是一幅幅展示先民们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山水文化画卷,龙脊梯田和首批五个“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的“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已经成了龙胜旅游的名片,灵渠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旅游开发效果好。

2.2山水文化是人类对山水美的认识和鉴赏过程,桂海碑林等摩崖石刻是核心《易经》认为是天与人是相通的,山水等自然现象昭示着人事、感受到人和自然精神的感应,继而发现自然山水自身美的价值,进而描绘、赞叹山水,创作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楹联、题词、石刻、游记、碑林、神话传说等山水文化艺术瑰宝。桂林的诗歌、散文创作历史久远,散见于史籍及桂林诸山石刻中的古代诗词多达5000余首。其中赞咏桂林山水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流行歌曲《我想去桂林》,等等。此外,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绘画、摄影艺术、石刻艺术也日益繁荣,如徐悲鸿的《漓江春雨》,独秀峰宋代王正功题刻“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还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称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的“桂海碑林”——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共有石刻220余方,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其诗歌、散文、游记、绘画等构成桂林山水文化的摩崖石刻,书体楷、草、隶、篆俱全。龙隐岩的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抒发襟怀,形成碑林奇观,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和石刻史书,深化了山色水景的绝美意境,给桂林的自然山水充满了传统的东方文化内涵。

2.3山水文化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形成独特的儒释道宗教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把自然界视为有意志的神,选择了名山大川来祭祀。道教、佛教信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桂林西山、象鼻山、伏波山、虞山、独秀峰、叠彩山等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构成具唐宋时代佛教特色的融佛教文化与山水文化于一体的佛教山水文化摩崖石刻。隋唐以来,到桂林游览后题名赋诗者众多,摩崖遍布石壁。石刻除了吟咏山水胜地的题名和题诗之外,主要是佛教、道教和其他诸神的摩崖造像,以佛教造像最多。这些造像都具独特风格,不同于中原,源自印度原始造像艺术,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是极珍贵的古迹。桂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场所,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达摩南方传佛至此,唐代,在此兴建了唐代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在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领域都曾体现出很高的造诣的“西庆林寺”(遗址在西山公园苏军抗日烈士墓前后),其在唐宋两代盛极一时,是岭南重要的禅林和游览胜地,唐代高僧鉴真就曾在此留下足迹。如今西山尚存唐代佛像95龛,计24尊;灯、佛龛计7方;宋、元石刻十余件。独秀峰太平岩洞的道教文化太岁摩崖石刻陈列馆成了旅游热点。可见,整合鼻山、伏波山、叠彩山、虞山、西山佛教摩崖石刻、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的起点桂林开元寺遗址、“楚南第一名刹”全州湘山寺遗址唐代佛塔妙明塔、独秀峰(太岁像摩崖石刻、广西贡院)、恭城文庙等儒释道文化资源,以汉传隋唐佛教文化,明清儒道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开发潜力是值得重视的。在整合开发儒释道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展西林寺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同时,要严格查办清除那些实为旅游道具的伪宗教建筑(例如阳朔大榕树和市区某些公园景区内的寺庙)。

2.4山水文化是人类理性、科学地认识自然过程的文化,具丰富的科学内涵随着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游客在欣赏自然时,多了认识自然的渴望,桂林旅游业界10多年前就注意到这种需求,并组织专家学者重新编写漓江景观、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导游词,丰富其科学内涵。近年来,成功开发了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完成全州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规划,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和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建设,为提高桂林旅游品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1988年5月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会议确认“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为辅助层型”,是中国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的第一条界线层型剖面,是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于1985年首先发现,而后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的,是值得关注的地质遗迹资源。综上所述,桂林不仅仅是山水甲天下,而且拥有8个国家公园和众多历史文化古迹,是旅游地学科考的重要研究基地,更是古人类遗址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资源富集区,理性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无限的,文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更加丰富。

3讨论

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极强的经济产业,具有经济与文化的两重性。因此,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必须树立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办成一个不仅能发挥其经济功能,而且能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功能的产业,深入发掘旅游资源及其产品的文化内涵,摸清并体现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历史性、文学艺术性,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味,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下谈几点认识:

(1)挖掘远古(舜)文化和瑶族文化,整合开发湘南与桂北旅游资源前景广阔。湘南桂北自古经济文化血脉相连,灵渠促进湘南桂北文化的相互渗透,桂北灌阳千家峒——宁远九嶷山自古就是瑶族发祥地,两地瑶民文化相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5000年以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一般认为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物质文明),黄帝是中华政体文化的始祖(政治文明),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创始人(精神文明)。舜文化在湘南桂北两地影响深远,相传古代舜帝曾与三苗民族发生战争,舜帝亲自带军队南下,进行征绥结合的南巡时死于苍梧,并葬于苍梧地区(据考证即今与桂北相邻的九嶷山宁远县一带),留下关于舜帝的传说和舜帝陵。在永州、潇水、桂北有许多关于舜帝及其女儿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传说及正史所载都是极有价值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以湘南桂北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与湖南新宁县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同处于资源新宁近南北向展布的狭长盆地内的红层地貌,是由由白垩系下统紫红色砾岩、砂岩岩组成的地质体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资江从资源国家地质公园中南北向贯通流入湖南境内直连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洞庭湖湖水。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是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6个著名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组成“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的组成部分,因此,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在地质成因上也同属于“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湘南桂北地方政府历来注重旅游经济合作,自1994年城步县—龙胜县旅游开展合作以来,两地旅游业合作层次不断提高,2004年7月27日有长沙、桂林等14座城市泛珠三角区域城市旅游和作协议的签订基本实现了无障碍旅游,随着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的通车,湘桂运河项目的启动,将给湘南桂北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无限商机。

(2)桂林北部以水利和建筑文化为核心的秦汉、唐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距今已2200多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秦始皇进军路线之一就是沿湘江溯源南下,通过严关进入岭南的漓水;汉武帝平定北方后,岭南的赵佗自立为王,武帝伐之,从永州全州沿灌江到观阳(今灌阳县城)、洞井,越过较平坦的分水岭到达恭城。一路上遗存了很多汉朝的城堡、墓地。例如兴安县秦至晋代的秦城遗址、全州凤凰乡的西汉建安城和建安司古城寨遗址、凤凰嘴汉代古墓群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以湘桂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整合上述人文资源与灌阳千家峒遗址、资源国家地质公园、黄巢寨、全州县龙水镇贡陂堰,全州燕窝楼等古建筑群、湘江战役旧址、飞虎队40783机组猫儿山遇难处、乐满地主题公园等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是有潜力的。

(3)“两江四湖”整合唐宋佛道宗教、建筑文化、明藩王文化与清府学文化旅游资源,沟通“桂林世界旅游城”,完善桂林市区水上精华旅游线。“两江四湖”是指漓江市区段、桃花江市区段、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等水域所组成环城水系的总称。其中榕湖、杉湖、桂湖都为宋代的护城河遗址,历史变迁,形成现在的内湖;木龙湖景区原址曾是“铁佛塘水域”。四个内湖连接漓江和桃花江,实现活水循环,使城区包容在一个连江接湖的水系之中,整合漓江段上的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桃花江上的开元寺舍利塔、虹桥坝、朱紫牌坊、独脚亭;榕湖上的古南门、玻璃桥、湖心岛、千年的古榕树;杉湖上的日月双塔、李宗仁官邸;桂湖上的老人山、香樟树、异国风格的园林建筑;木龙湖的东镇门、木龙塔(唐代喇嘛式石塔)、李济深故居及仿宋式建筑群。它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宋城墙、李济深故居、叶挺将军被囚处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多民族原生态演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环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彰显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特点,融合了桂林山水自然景观、唐宋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抗战文化、世界桥梁文化元素,创造出全新的旅游产品,经过的十年的成长,已经成为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和旅游热点,更取得优秀经济效益。随着其后续工程的完善,将整合芦笛岩、西山公园,乃至“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古桂柳运河等旅游资源,形成桂林城区独具特色水上游的新产品。

(4)建议整合秦汉文化、唐宋文化资源,加快古桂柳运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申报和撤兴安县设立灵渠市/区的可行性研究,结合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的技术优势,拟建“桂林碑林石刻互动体验馆”、“古南门唐宋文化博物馆”促进桂林文化旅游产品推广宣传。

上一篇:城市发展论文:透析城市旅游发展对策 下一篇:古琴文化论文:香港古琴生态状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