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6-29 06:22:22

世界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银行经营国际化

如今,银行经营国际化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形成银行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合理分工,即大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小银行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发展。即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也有类似的“分工”。当然,这种分工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更没有切断资产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的流动。应该说,随着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淡化或消除,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各国金融业将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业务领域,跨国银行将对其海外融资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增加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必将增加其表外业务比重,提供东道国不能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二)交易集约性

交易集约性主要体现在市场参与者的集中、市场的集中和国际金融中心数量的减少上。金融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对金融业务经营产生了规模化要求,导致金融机构趋于“大型化”和“集团化”。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各国银行迅速展开了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这不仅导致了银行收益率的下降,银行资本/资产比率的偏低,也导致了世界各国银行业的相互兼并。

在美国,1995年全美有逾1000家银行加入了合并行列,大大超过了上年550家的银行合并数。在欧洲,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为银行业的兼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兼并活动。1998年,欧洲全年并购交易总额已达8590亿美元。在欧洲单一货币的推动下,2002年第一季度的并购交易总额就已高达4680亿美元。

(三)金融创新全球化

金融创新的发展普遍性将使各国的金融创新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使金融创新的分布呈多元化趋势。仅以亚洲为例,为了与香港争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正在积极开发亚洲股票期货市场;而香港为确保亚太国际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以大陆经济为后盾,推出国企指数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伴随金融的自由化,发达国家为了减少竞争成本、降低与防范投资风险,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寻求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此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投入到更加开放和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距离,实现24小时不间断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为了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实施赶超战略,不得不“打开门户”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大循环,由此而产生了大批新兴的金融市场。目前,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而且,这些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了“二级批发市场”和“中转站”。离岸金融市场不但促进了各国之间多边信贷关系和货币信用制度的日益发展,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而且还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的流入,以增加本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提高本国国际金融业务的技术水平,不断适应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该说,金融市场全球化既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全球性的金融活动,方便了国际投资,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就越加深,只要某一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就会迅速地影响或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场,引起不同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因此,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无疑对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

(四)工具组合性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看,金融创新在经历了迅速发展之后,步伐会有所放慢,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已经经历过利率和汇率的剧烈变化,现有的创新工具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对规避风险和投资的要求。因此,未来的金融创新工具将是在对原有衍生工具进行分散、组合的基础上,更具综合性。

(五)融资证券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融资证券化”特征,融资证券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不断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二是金融体系的证券化,指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过发行对第三方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即所谓资金的“非中介化”或“脱媒”现象。在美国,融资证券化表现得最为显著,几乎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投资银行业新的角逐领域。首先,银行将其资产证券化,即将其应收账款或放款等较不具流动性的债权资产汇成一组,出售给第三者以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既减少了信用风险,也提高了资本资产比率。因此,它是大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借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其次,非金融企业筹资证券化,大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筹集资金。

(六)市场无形性

计算机技术与金融结合的程度会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而变得更为密切,这将强化货币电子化倾向,并导致银行出现虚拟化趋势。网上银行的兴起,将使银行以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的情况成为历史。最终,金融创新将使金融中心逐步走向无形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实现金融系统的电子网络化,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的成因主要是:其一,全球性金融的激烈竞争,西方各国银行都将以优良而高效的电子化服务来争取客户,参与竞争,开拓业务。其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为银行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成为可能。其三,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联结纽带,成为实现全球昼夜24小时进行金融活动的重要工具。这些因素的有力结合,使得全球金融一体化深深地依赖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电子网络化的时代特征。

(七)监管国际化

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国际化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但同时也使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具有传导性,如何防止对传统稳健经营的银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国际金融组织正对此进行国际协调。因此,针对各种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再是某一国家自己的事情,需要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协调配合,动作一致。1988年,西方十国集团及卢森堡、瑞士的中央银行代表,在巴塞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筒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资本充足性比率、资本内涵的概念、风险加权的计算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该协议的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抑制了银行增加资产的冲动;二是促使各国政府去监督银行而不是靠对银行的经营活动施加种种限制去控制它们。

在证券业的国际监管方面,自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证券市场连锁反应以来,西方各主要国家除了加强对国内证券市场的监管外,也开始注意到了证券市场监管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主要是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组织”和经发组织的“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委员会”共同进行广泛的国际磋商。

(八)业务综合性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与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使传统银行的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非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也具有了一定的信用创造。90年代以来,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银行与保险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00年,美国批准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无疑会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一场更为深刻的“金融革命”。该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允许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多种业务,以形成“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其次,从7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利率的日益攀升,企业融资出现了非银行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80年决定在7年内取消利率上限管制。随后,加拿大、西德、日本等相继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限制。第三,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增强本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英国在70年代末取消了外汇管制;在80年代,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逐步取消了外汇管制。第四,放宽其他各项金融限制,方便本国银行进入外国市场和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西方各国基本上取消了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

由此可见,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式向“综合经营、综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九)投资专业性

个人投机的历史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成为过去,代之以各种投资基金的蓬勃发展,因为个人的力量在市场中犹如沧海一粟,只能随波逐流。另外,金融创新带来的工具复杂性和个人专业知识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他的投资行为。因此,各种专门针对某一创新产品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将不断涌现出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上一篇:地域文化对湖北投资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