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时间:2023-11-30 21:19:50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1

世界奇迹 古萨金字塔

站在胡夫金字塔前,人们不得不被其气势所震撼,据介绍,它是埃及最大、最雄伟的金字塔,现高137米,是埃及20万人历经20个春秋所建成的。通过一条长长的甬道,就来到了金字塔的心脏,也就是法老的墓穴。胡夫金字塔内有三处墓室,第一处原是胡夫的墓室。几年后,工匠们开凿了第二条甬道,建造了第二个墓室,有些人认为这是安葬王后的。第三处墓室。即实际安葬胡夫的地方,人们称它为“国王墓室”。数千年来,胡夫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它是用230万块磨光的石灰岩石砌成,平均每块岩石重量约2.5吨,石块接合得非常严密,连张纸也插不进,而当时落后的技术水平,如何能建造如此精密、如此宏伟的工程,至今还没有定论。

在胡夫金字塔的两侧,分别是哈夫拉和蒙卡拉两位法老修建的金字塔。在胡夫金字塔前的还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它是皇家墓葬群的守护者。附近,被一些小型墓穴环绕着的便是女王的金字塔,以及太阳船博物馆。矗立在茫茫沙漠之中,看着红色的残阳一点点消失在金色的地平线尽头,高大的金字塔也随着太阳的西落而构成一幅光影变幻的绚丽风景。

绝品收藏 埃及博物馆

位于尼罗河东岸的埃及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古埃及千年文化的遗物宝库,包括图坦卡蒙法老的石棺、木乃伊、雕像以及珠宝首饰,尤其是他那出名的黄金葬礼面罩,上面镶嵌着各种珍贵宝石。而在博物馆里,更是有超过10万件的文物。包括“纳菲尔塔里”女王和其女儿梅利特阿蒙的上身雕像、左塞尔、托瑞特女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孩童时造型的雕像,还有来自Kaemrehu石室坟墓的浮雕,上面刻满了埃及象形古文。

露天博物馆 卢克索

卢克索,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有着“宫殿之城”的美誉。卢克索原名底比斯,是古埃及的古都。尼罗河穿城而过,在建造上由于古埃及人信奉人的生命同太阳一样,东起西落,所以河的东岸分布的是壮丽的神庙和居民区,西边则是法老、王后和贵族的陵墓。“生者之城”和“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了这个世界永恒的规律。

卢克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当属卡纳克神庙。阿蒙神庙是卡尔纳克神庙的主体部分,这里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阿蒙神庙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多年不断增修扩建,共有十座巍峨的门楼、三座雄伟的大殿。其中的圆柱大厅最为出名,厅内的134根圆柱高耸入云,其中最中间的12根高21米,5人不能合抱,顶上据说能站百来个人。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令人赞叹。庙内的柱壁和墙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鲜艳的彩绘,它们记载着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方尖碑和法老及后妃们的塑像。

卢克索神庙是阿蒙神庙的附属神庙,是为底比斯神“阿蒙神”表达崇敬之意而建的,是一座富有法老权利象征的神庙。神庙的入口处便是高耸的方尖石碑,威严坐姿的国王雕像,以及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宏伟塔门。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2

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或“梵蒂冈城”)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故称“国中国”。它是天主教最高权力机构“圣座” (即“教宗”,是罗马主教的主教职权,也是天主教会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所在地,前身为教宗国,自从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从外交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虽然梵蒂冈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坐落在梵蒂冈城内的梵蒂冈图书馆(Vatican Apostolic Library) 又称“教皇图书馆”,是全球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始建于1448年。它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在古老的15世纪教皇宅邸中创办。16世纪末,教皇西克图斯五世将该馆迁至位于一栋新建筑顶层的西斯廷大堂。现在的馆址从教皇利奥十三世时期沿用至今,其占地还包括相邻的其他建筑。

图书馆馆藏丰富,包括8.2万份手稿,10万个存档单元,160万册纸质书(其中有8700部古版书),40万枚硬币和勋章,10万件版画、绘画和浮雕作品以及15万张照片,保存着从基督纪元最初数世纪至今的人类历史与思想、文学与艺术、数学与科学、法律与医学等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涵括从远东到哥伦布时代前的美洲西部等地区的多种语言和文化,以及具有极高价值的人文背景资料。在梵蒂冈图书馆,许多著作在人类复兴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梵蒂冈图书馆当时堪称科学和地理学进步的催化剂,馆藏折射出了它的贡献,同时图书馆也是使罗马成为政治和知识力量中心的驱动力。

梵蒂冈图书馆为了保存过去560年间不断增加的藏书和捐赠文献,不得不向相邻的建筑扩伸。图书馆分为手稿与档案收藏部、印本书与绘画部、编目与使用部、古币与艺术品部、修复与复制部5个部门,共有职员80名。它仅向有大学或研究机构证明的学者开放,手稿资料不外借。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联机联合目录查询和其他光盘数据库检索等服务项目。作为罗马天主教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成员,该图书馆负责有关信息基础设施、图书馆合作、图书馆研究以及信息服务技术应用等专门工作。

教廷步入数码时代

进入数字化时代,各种平面媒体和热销书籍都推出了数码版本,可通过个人电脑、平板和手机进行阅读。古老神圣的梵蒂冈教廷也与时俱进,步入数码时代。 数字存档

85岁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于2012年12月开始用@pontifex这个用户名在Twitter上信息,这个用来称呼教皇的词在拉丁文里是“筑桥者”的意思。教皇的第一条信息是对有关信仰的问题做出回答。他写道,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但他同时也警告说这些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和自我沉溺。仅仅几个小时,他就拥有了25万多名粉丝。教皇的帖子以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未来还将增加其他的语言。助手们负责撰写教皇的帖子,但是教皇本人将“过问并批准”内容。教皇发信息的频率视他的意愿而定,帖子的内容将以他每周在例行朝见活动或主日祈祷上的讲话为主,还有重大节日时的布道和对世界重大事件的反应,例如自然灾害。

天主教会尽管变革最缓慢,但是在与信徒交流方面一直是一个先行者。1896年教皇利奥十三世成为第一个走上银幕的教皇。1931年梵蒂冈广播电台成立,庇护十一世成为第一个在电台发表广播的教皇。1949年庇护十二世成为第一个上电视的教皇。2009年,上线的梵蒂冈网站推出一个称为“教皇在Facebook上见你”的应用程序,另一个程序让读者将教皇的讲话和言论发送到他们的智能手机上。2011年,梵蒂冈启动了它自己的News. va新闻网站。

用数字格式保存古籍

接下来罗马教廷要完成的是将古老的梵蒂冈图书馆的各种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到2.8PB的数据空间中。近年来,梵蒂冈图书馆试图保护历史,并扩大图书馆阅览室的读者人数。而目前在图书馆现存的手稿中,不少有价值的古籍文献由于反复翻阅、处理,出现了破损、劣化的迹象,可以在馆舍里阅读的只有2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图书馆专注于以数字格式保存手稿,实现数字化。提供2.8PB存储解决方案的厂商EMC表示,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历史文献及文化遗产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方便的存取,并用在教育和研究上,是其“信息遗产倡议”项目的一部分。

而整个2.8PB数据存储项目仅仅是梵蒂冈图书馆将全馆宝贵资料进行保存工作的九年计划的第一步。在进行数据保存的内容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希腊关于荷马、索福克勒斯、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的不少考据和古籍,比如1491年由阿尔布雷希特・加莱尼出版庇护二世时期的古版书De Europa、希腊文《圣经》现存最古老的手稿之一Code-B,还有9世纪末至10世纪中期用希伯来文撰写的Sifra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许多文学作品和文献是用这种语言创造出来的,今日则主要保留在《圣经》、死海古卷和大量犹太教法典及文献中。随着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来语灭亡了两千年。然而在以色列建国后希伯来语不可思议地复活了,并且能够和两千年前的希伯来语相通,创造了世界语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现代以色列人完全可以听懂古以色列大卫王年代人们的对话。

在门户网站访问手稿

2014年10月21日,全球IT服务提供商NTT数据集团宣布部署一款应用于在线访问和浏览梵蒂冈图书馆的数字化存档文件系统。读者能够在该图书馆的官方网站(vaticanlibrary. va) 上查阅到4000多份古代手稿的数字副本。特殊的阅读器采用NTT DATA数字化存档解决方案技术开发而成,拥有多个界面。它可适配包括平板电脑在内的多种设备,让人们观看高分辨率的清晰图像,轻松访问这批绝无仅有的珍贵手稿。“看到全球各地的人们能够随时访问这批高分辨率、数字格式的古代手稿,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NTT DAT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希奥・岩本表示,“我们将致力于推动多元化学术科目的研究,满足人们对这些稀有手稿的好奇心。”梵蒂冈图书馆新的数字化存档系统可在门户网站上访问,该网站由图书馆附属的梵蒂冈数码基金会负责维护,它致力于筹集资金,为图书馆的保存项目提供支持。 宽敞舒适

梵蒂冈图书馆馆长切萨雷・帕西尼表示:“我们将以高度的开放精神进一步完善我们普及这些人类宝藏的使命。”根据梵蒂冈图书馆和NTT数据集团双方签订的一份为期四年的合同,到2018年之前将大约3000份文档数字化。为了长期收藏、妥善保管和查看数字样本,NTT数据集团利用其AMLAD技术建立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优化其元数据管理技术,以便为梵蒂冈图书馆的数字档案开发出高效的检索功能。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3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拥有五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字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汉字不但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到千年的历史古籍,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使不同方言区的人群能够共享读写的便利。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汉字文化,振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髓融入世界文化的大家庭中,向世界展示汉字的韵味与风采。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不论是象形文字还是罗马拼音文字,都有丰富的含义,富有哲理的教化力量与生活的艺术美感。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文字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资源的重要宝地。在云南26个民族中,如藏、彝、傣、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中如彝文、藏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大部分都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苗族和壮族虽然创制时间不长,但使用人数也较多。在云南,除汉字外,彝文、东巴文、傣文、藏文等流传较为广泛。

源远流长的彝文

彝文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中较为古老的文字之一。彝族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拥有独立完整的文字系统。中国古彝文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具有同源性,发展源流均表现出“图画―符号―文字”的过程,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也是世界古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

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属于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南部、牢靠山脉、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红河、南盘江流域。云南各地基本上都有彝族分布,昆明市、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以及玉溪、曲靖、思茅、昭通等地区,是彝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主要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众多支系。云南彝族人多居住在山区或是半山区,居住地域辽阔。

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自创文字。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等,彝族自称彝文为 “诺苏补码”,“补码”有文字之义,还有图案、图像之义,说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号,在初创阶段是象形表意文字。在彝文体系中,至今包括少数象形,所以也有一些学者持“象形”文字之说。其起源发展经过了图画记事、象形文字、会意文字的初级阶段,已跨入了表音文字的高级发展阶段,目前彝族所使用的文字就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音节文字。故大部分学者认为彝文是一种音节表意文字,每个字均有一定的形、音、义。

彝文合体字较少,不像汉字采取形声结构来多产字,而是采用字体结构易位、增添笔划等方法来多产字。结构易位有上下易位、左右易位;增添笔划则指在已具独立形、音、义的独体字的不同彝文部位,增添不同的笔划,形成另具形、音、义的字。并且彝文异写繁多,每个字的异写少则二、三个,多则四、五十个。其因除不同方言、地区书写有差异外,彝文在流传中书写带有随意性,可同一字笔划可多可少,甚至可正写可反写;再是流传中逐渐发展演化,以致原始字与多个演化字混用。 由于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彝文的发展和演化速度也变得丰常缓慢。

彝文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它能够把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有限的记忆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各民族的文字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在中国文字关系中显示出重要作用,各民族中兼用或转用汉字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彝文的使用亦是如此。只有把彝文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彝文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彝文的不统一,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但是,今人不能苛责古人,古人有古人的生存境遇,今人有今人的历史责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彝文在科技上实现“书同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困难之处在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如何克服这一困难,还需要许多有识之士的奔走相告,需要广大民众的觉醒和支持。规范和统一彝文达到彝族的认同是铺设在成功道路上的一座金桥,这也是国家的期待和彝族人民的期待!

神秘的纳西族东巴文

东巴文属纳西族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以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它是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灵魂写照。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换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做“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凭借着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游客。在丽江大研古镇的街头,商铺的招牌、酒吧的牌匾、衣帽或是纪念品装饰的物件上,你都能看到诸多的东巴文字,有的字虽然看不全明白,但看其形象也能大概的读懂一半。

在丽江的东巴象形文字被发现之前,学术界一度认为象形文字在世界上已经死亡,识读象形文字的人群只存在于学术界。但是东巴象形文字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的这一认识。纳西族喜欢用各种颜色书写东巴文,从这些绚丽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纳西族对色彩的独特感悟力和纳西人天性中古朴浪漫的情趣。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仅由东巴们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因此这种象形文字至今仍能被完整的书写和认读。

东巴文字是一种朴实无华又充满智慧的文字。东巴文字用图案来表达含义,所以看上去就是一幅图画,看一段东巴文字就像是在看连环画。遥想纳西先民们也是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朦胧的认识来解释所能看到的世间的一切。用简单的图案记录并传承着这一切,像呵护寒冷黑夜中的火种一样呵护着这些珍贵的知识,帮助一代代的纳西人不懈探索,一代代的纳西族人也用自己的探索丰富着这些知识。在代代传承与丰富中,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便是在丽江,现在能够熟练运用东巴文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纳西族的老百姓会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而“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在丽江古城众多的店铺里,大多数的工艺品上都刻着、印着或写着东巴文字,表达着纳西人吉祥如意的祝福,倍受广大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人们为了感受到古老文字背后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也在不断拉近与东巴文化的距离。纳西族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使得东巴文字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以前只知道丽江有神秘莫测的雪山,难以忘怀的流水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古城。除了这些,丽江还有令世人瞩目的东巴文化,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异彩纷呈的傣文

傣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由于使用地区的不同,分为傣泐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傣纳文(德宏老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白傣文)4种。傣泐文通用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等县部分地区;傣纳文通用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及保山、腾冲、景东、景谷、临沧、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部分地区;傣绷文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及澜沧等县的部分傣族使用;金平傣文在红河哈尼族黎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中使用,其中傣泐文在金平县勐拉乡傣泐支系中也有使用。

长期以来,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文字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篇,记录了自己的历史和生活,记载了自己的政治历史、佛教经典、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生产规律及心理学、语言学、医药学等方面的内容和研究成果,推动了本民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1955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州开始使用新傣文。1986年5月版纳州6届人代会通过关于使用老傣文的决议,恢复使用老傣文,但由于出版印刷届和广大妇女的强烈反对,1977年后报纸又恢复使用新傣文,并进入激光照排阶段。现在版纳州关于新旧傣文的争论仍然十分激烈。德宏新旧傣文之争没有版纳激烈,近年以来,德宏傣文共进行过3次改动,如今是德宏州政府大力推行的主要文字之一,也是德宏州傣族群众普遍使用的文字。

随着傣族和汉族人民交往日益密切,傣族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汉族影响最大。现如今,很多傣族人会讲傣语,却不会写傣文,呈现逐步汉化的趋势。加之现在的学校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主,在没有傣文教学的情况下,造成了大多数傣族人不懂本民族文字,无法继承和创作母语作品。

傣文在历史上的形成和规范化,是傣族社会生活的重大转折,傣族先民跨入人类文明时代。同时,在傣族人民的努力下,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傣族文学的蓬勃发展,成为傣族先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古老文明的藏文

藏文,是一种古老而文明的文字,完整的记载了三藏四续经典和藏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它具有传播文化思想、人际沟通、传播信息和承载知识文化的功能。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由于藏语语音经过千多年演变,而书面语的正字法不变,令藏文拼写变的非常复杂。拼写的时候是以不同的辅音字母的“加字”来表示不同的音调。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规则,见到藏文就知道读音,虽然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藏文不像世界上拼写和读音最不规则的文字英文、法文那样拼写无规可循,重音不固定,所以学藏文拼写还是比学英文拼写简单。

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元音a。元音字母,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此外,还有云头符,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便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藏文中已开始借鉴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

云南的藏族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但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和文化信息量很大的现代社会里,汉语言在高原的普及和推广下,现今汉语言成为除了藏传佛教以外领域里使用最广的文字,甚至在有些领域成了惟我独尊的情形,而作为藏区的传统、本土文字却成了副,汉字成了主,藏文也在日渐消失。

在过去的几年里,迪庆州开始重视藏文的学习和使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和支持藏文的推行,使藏文化得到更大的传承与发扬。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4

埃及的首都大开罗市是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的,它也是整个非洲最大的城市。开罗位于埃及之北,是尼罗河注入地中海的入海口。埃及的大部分城市都是沿尼罗河形成的,其中开罗的历史最悠久,长达五千年。开罗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遭受战争破坏最少的古城,再加上历代王朝和政府不断修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个古今辉映的宏伟城市。

尼罗河畔古迹寻踪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埃及的大部分城市都沿河而建,埃及水源几乎全部来自尼罗河。开罗的尼罗河上有许多游船,其中仿法老时期的船只修造成的又名法老船,夜晚泛舟河上,可游览两岸旖旎风光,又可观赏船上著名的东方舞表演。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生和死是以尼罗河为界的,太阳每天从尼罗河的东边升起,又往西边落下,尼罗河的东岸代表生的希望,而尼罗河的西岸则代表死亡,所以古埃及人一般住在尼罗河的东岸,西岸则是陵墓聚集的地方,像帝王谷、王后谷、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殿等都在西岸,而膜拜各种主神的神殿则建于东岸。

在尼罗河沿岸不计其数的神殿中,卢克索神殿保存相对完好。卢克索神殿也有一个狮身人面像,殿内有一只圣船,圣船会在每年的祭典活动中运载巨型神像到殿里。殿外的拉美斯二世雕像高近20米,非常雄壮,殿内的巨柱在经历了数千年风吹雨打后依然精美。

卢克索神殿外的两千米处是卡纳克神殿,卡纳克神殿有136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神殿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兴建,其后30个法老都不断地加建神殿,以示地位及身份。神殿主要供奉众神之首的太阳神阿蒙,门外有一排狮身羊面像随时恭候你的到来。

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看起来颇具王者风范——这就是埃及唯一一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哈特谢普苏特神殿坐落于山谷之中,三层柱廊式的建筑气势不凡。哈特谢普苏特认为自己是神之子,建造这座神殿宣扬她远征其他国家的伟绩。

金字塔

开罗之所以有“千塔之城”的美誉,除了因为拥有众多的宣礼塔,还因为有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基座为正方形,四面则是四个相等的三角形,整个金字塔形成一个方锥体。因为金字塔的侧影类似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称之为“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至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

在开罗西南方向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上的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后,顶端已经被剥蚀了将近10米。胡夫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令人惊叹以外,还因为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闻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即使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将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所以这座金字塔才能历时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在胡夫金字塔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就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则均匀分散了这巨大的压力。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确实十分了不起。

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就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面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哈夫拉金字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除了狮身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太阳神,所以就雕凿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卫门户。

坐地铁去汗哈利市场

开罗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当数地铁了。每个地铁站都有表现埃及法老时代文明的壁画,地铁站所售的车票为磁卡车票,车票本身价格仅相当于人民币1元,而具体乘车价格则要根据行程而定。地铁中,设有若干节女士专用车厢为女乘客提供方便,而每个出站口专门设有的自动滚梯和上下电梯极为人性化,让人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5

【关键词】汉语 科学 低碳 魅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4-01

纵观中外语言发展史,在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为英语的过程中经历了五种语言,即古埃及楔形文字、腓尼基古文字、希腊语、拉丁语、法语的变迁,而这些语言都是基于字母发展起来的,只有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且又比较适合语音控制和信息录入的计算机时代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正以其自身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一个国家的语言被广泛使用,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大。语言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为加快汉语语言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建立孔子学院、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项目等诸多手段。

一 汉语语言的优势

衡量一种语言的优劣有许多种方法,如简洁性、灵活性、稳定性、广泛性、包容性等,其中,能否使人易于记忆并在其有生之年获取最大容量的信息,能否顺应时展有效节约资源也是其重要标准。

1.汉语是未来计算机语言运用发展的最佳选择

人的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及动作表现出来的,思维是无声的内部语言,是语言的高级表现形式,语言是有声的思维。在普通话中汉语的发音有一千二百个,而英语的发音仅有四百个,两者相比,汉语的发音数量是英语的三倍。

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电脑运用较少音节与字符参与运算时,其操作简单,但运算时间加长,而运用较多音节与字符参与运算时,其操作复杂,但相对运算时间缩短。目前,语言学家们在电脑上进行的各种语音输入法的对比研究发现,汉语语音输入的精确率远远超过其他语种。

2.汉语具有构词的科学性及容易记忆的优势

从目前英汉常用词汇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汉语在用大约四千个汉字来承担着至少一百万个英语单词所表达的内容。这使汉语词汇的记忆比英语简单了许多,形成这个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英语的发音种类远远少于汉语。例如,用汉语对“人”这个字进行描述时,可以关联性地表达为大人、小人、老人、年轻人、残疾人、黑人等,它们都带有一个“人”字,而英语则表达为adult、child、the old、the young、the disabled、hero,表现不出它们之间的任何相关性。这样几百万的英语单词就产生了,这就从构词上加大了学习者的记忆难度。

3.汉语是节约型社会最理想的语言

在全球变暖,全社会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人们已经注意到大量砍伐木材会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同时在造纸过程中所排放的CO2、SO2等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进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然而,大量数据统计显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两倍的纸张,按照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所印刷的读物要比用汉语所印刷的读物多五倍计算,那使用西方语言比使用汉语要多浪费十倍以上的木材,增加二十倍以上的工业废水。所以节约纸张就是节约资源,减低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换言之,也就是在缔造低碳经济社会。

二 汉语语言的世界魅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相互沟通、相互交际的中介,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信息载体,在推动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文化的形成、科学的发展、教育的延续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工具性作用。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除中国和新加坡外,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美国、印尼和加拿大等国家也有人在使用汉语,使用人数接近15亿,而英语的使用人数仅有3.5亿人。

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汉语语言的世界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同时它还是联合国必须使用的六种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第二,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穿透力。汉语蕴涵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具有独特的魅力,传承文明,昭示未来。世界上曾经有几十种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文字和巴比伦文字等。大浪淘沙,后面的三种文字早已消亡了,唯独汉字硕果犹存,不但长盛不衰,且呈方兴未艾之势。第三,汉语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伴随中华民族的不断强大,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经济总量跃升居世界第二,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8%,经济的加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必将有力促进汉语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三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语言处境堪忧甚至消亡,汉语却越来越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并非简单取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更为重要的是由汉语自身的优越性所决定的。汉语是思维速度最快的语言,在运用中具有信息量大、容易记忆的特点,同时,汉语在运用与传播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低碳经济价值优势。笔者相信汉语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具魅力和使用最方便的语言之一。

参考文献

[1]骆小锁.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摘 要】汉语以其自身的魅力,在世界语言之林中优势突出。本文采用了语言分析、数据比较、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汉语语言的特点及汉语语言的优势。通过引证分析,证明了汉语是当今世界最具优势的语言之一。深入研究汉语语言,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主动吸纳其他语言或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汉语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语 科学 低碳 魅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4-01

纵观中外语言发展史,在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为英语的过程中经历了五种语言,即古埃及楔形文字、腓尼基古文字、希腊语、拉丁语、法语的变迁,而这些语言都是基于字母发展起来的,只有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且又比较适合语音控制和信息录入的计算机时代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正以其自身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一个国家的语言被广泛使用,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大。语言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为加快汉语语言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建立孔子学院、开展对外汉语教学项目等诸多手段。

一 汉语语言的优势

衡量一种语言的优劣有许多种方法,如简洁性、灵活性、稳定性、广泛性、包容性等,其中,能否使人易于记忆并在其有生之年获取最大容量的信息,能否顺应时展有效节约资源也是其重要标准。

1.汉语是未来计算机语言运用发展的最佳选择

人的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及动作表现出来的,思维是无声的内部语言,是语言的高级表现形式,语言是有声的思维。在普通话中汉语的发音有一千二百个,而英语的发音仅有四百个,两者相比,汉语的发音数量是英语的三倍。

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电脑运用较少音节与字符参与运算时,其操作简单,但运算时间加长,而运用较多音节与字符参与运算时,其操作复杂,但相对运算时间缩短。目前,语言学家们在电脑上进行的各种语音输入法的对比研究发现,汉语语音输入的精确率远远超过其他语种。

2.汉语具有构词的科学性及容易记忆的优势

从目前英汉常用词汇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汉语在用大约四千个汉字来承担着至少一百万个英语单词所表达的内容。这使汉语词汇的记忆比英语简单了许多,形成这个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英语的发音种类远远少于汉语。例如,用汉语对“人”这个字进行描述时,可以关联性地表达为大人、小人、老人、年轻人、残疾人、黑人等,它们都带有一个“人”字,而英语则表达为adult、child、the old、the young、the disabled、hero,表现不出它们之间的任何相关性。这样几百万的英语单词就产生了,这就从构词上加大了学习者的记忆难度。

3.汉语是节约型社会最理想的语言

在全球变暖,全社会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人们已经注意到大量砍伐木材会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同时在造纸过程中所排放的CO2、SO2等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进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然而,大量数据统计显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两倍的纸张,按照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所印刷的读物要比用汉语所印刷的读物多五倍计算,那使用西方语言比使用汉语要多浪费十倍以上的木材,增加二十倍以上的工业废水。所以节约纸张就是节约资源,减低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换言之,也就是在缔造低碳经济社会。

二 汉语语言的世界魅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相互沟通、相互交际的中介,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信息载体,在推动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文化的形成、科学的发展、教育的延续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工具性作用。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除中国和新加坡外,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美国、印尼和加拿大等国家也有人在使用汉语,使用人数接近15亿,而英语的使用人数仅有3.5亿人。

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汉语语言的世界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同时它还是联合国必须使用的六种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第二,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穿透力。汉语蕴涵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具有独特的魅力,传承文明,昭示未来。世界上曾经有几十种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文字和巴比伦文字等。大浪淘沙,后面的三种文字早已消亡了,唯独汉字硕果犹存,不但长盛不衰,且呈方兴未艾之势。第三,汉语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伴随中华民族的不断强大,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经济总量跃升居世界第二,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8%,经济的加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必将有力促进汉语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三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语言处境堪忧甚至消亡,汉语却越来越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并非简单取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更为重要的是由汉语自身的优越性所决定的。汉语是思维速度最快的语言,在运用中具有信息量大、容易记忆的特点,同时,汉语在运用与传播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低碳经济价值优势。笔者相信汉语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具魅力和使用最方便的语言之一。

参考文献

[1]骆小锁.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6

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学”发展历史最昌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石学家,也是我国近代最大的民间文物收藏家和古文字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

陈氏出身达官显贵,父子两代均在朝为官。陈介祺之父陈官俊(1781~1849),字伟堂,号恕田居士。嘉庆十三(1808)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充文颖馆协修,又授编修、纂修。后历任山西学政、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等职。68岁去世,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悫公。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因鸡年生辰,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西周青铜器“曾伯■簠”,名其室为“宝簠斋”,生前金石好友敬称为“簠老”。

陈介祺一生跨越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时逢清王朝由盛转衰逐步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

陈介祺自幼随父在京城生活,深受书香陶冶和其父的言传身教。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潍县志稿》载其聪慧、嗜学、日读百数十行略不遗忘。乡试时考官得其卷疑为耆宿,弱冠之年即“以诗文名都下”。陈介祺19岁至莱州府应童试,23岁乡试于济南时始好古,自谓:“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器,秦汉印即好之。”

咸丰四年(1854)致仕,借丧母丁忧回藉辞官归里。从此潜心于收藏、鉴赏、考释和著述。

在金石学史上,陈介祺是公认的最负盛名的收藏家,是清代金石家中收藏最富的一位。《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称,他的收藏之富,辨别之精堪称盖世,称的上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收藏家。《清史稿》中评价为“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陈介祺收藏的范围很广,钟鼎、玺印、封泥、陶文、砖瓦、钱币、兵器、铜镜、石刻、古藉、书画等无所不包,多达两万余件,他的收藏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金石博物馆。在他的收藏中有不少稀世珍品,老潍县人提起陈介祺就会联想到他收藏的国宝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咸丰二年(1852)由陈介祺收藏。陈介祺去世后,其子继续收藏,宣统二年(1910)其孙售于直隶总督端方。此鼎在陈家共收藏58年,陈介祺因收藏和考释此鼎而享誉天下。毛公鼎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文物,现藏于博物院,为镇院之宝。

陈介祺收藏数量最多的是古玺印,他从19岁开始收藏古玺印,到38岁时已达800余方。回潍县后,他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到1872年59岁时,他的收藏已达7000多方。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万余方。

陈介祺名其斋为“万印楼”,自号为“万印楼主人”。金石界一直盛传“南有西泠,北有万印”。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篆刻理论家韩天衡先生评论道:“万印楼不仅是潍坊的,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陈介祺的藏印由其五世孙陈元章献给国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介祺高超的鉴伪能力为后世所敬仰,同时也确保了藏品精选慎收、无一赝物。他的藏品也证实了他是一个眼明如炬的鉴伪大师,以及他无与伦比的鉴古辨伪能力,同时也成就了他在金石收藏史上的翘楚地位。陈介祺在金石学的道路上,融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为一身,形成了藏古而不能释古为之,藏古又不传古与未藏同的思想。在研究金石学、传播古文化的人生道路上将自己造就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大师。他在金石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文物资料。

“提起笔来写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起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仅是我,凡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何以呢?因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他的论调与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他老先生。”这是著名学者商承祚先生在论《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用非常敬佩的语气对陈介祺的辨伪功力所做的赞誉。

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一生秉承“意在传古,志在为国”的理念,鉴古、集古、释古、传古,几十年如一日,至死方休。他以毕生的心血,为保存、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今虽“万印”已去,收藏流向海内外。但“万印楼”却因其历史而为世人所传颂,成为中华儿女为传承民族文明之火自强不息的象征,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7

埃及学在“东方热”的背景下诞生,直至今天,世界各地的“埃及热”一直在持续。探索的热情推动了深入的研究,但文化差异导致的好奇也使得种种“误读”不断产生。早期的探险家掠走了大批的文物,而今天的旅游业又为文物保护蒙上一层阴影。法老的遗产成了文化资本。

“东方热”与埃及学的诞生

在19世纪之前的欧洲,埃及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沉默而陌生的世界,他们只能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找到关于古埃及的见

闻。1805年,古典作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也被译出并出版,从中也

可找到古埃及的记叙。但是19世纪的“东方热”却迅速改变了这一局面。这既是科学的力量崭露锋芒之时,又是人们探古怀旧、满怀对过去追忆的时代。考古学和古文字的研究都开始起步,庞贝城的发现,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使人们隐约看到了一线曙光,在沉寂遥远的古代世界上空闪现。对学者们而言,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用科学的手段探求以往的神秘,这种强烈的愿望推动了整整一代人付出艰辛的努力。

1798年,在野心加梦想的驱动下,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带了一支17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艺术考察团”,以及大量的图书和仪器设备。

1799年8月,拿破仑的士兵在罗塞塔附近修筑要塞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磨光玄武岩的石碑,它长约115厘米,宽约73厘米,厚约28厘米,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三段铭文,由于岁月风沙的侵蚀,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这就是后来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罗塞塔石碑。

1809年-1813年,科学考察团的集体成果《埃及记述》问世,有24卷本文字记述和12卷本图录,内容丰富,图片精美,装帧豪华。《埃及记述》顿时轰动了欧洲,它展

现出一个古老神秘的国度,大大填补了当时人们对古埃及文明的知识空白。一时间洛阳纸贵。

罗塞塔石碑发现后,瑞典外交官阿克布拉德(J.D.Akerblad)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世俗体象形文字的研究,他辨认出该文字中的人称代词“f”。但他误认为世俗体是一种纯字母文字,这使他的工作无法取得新进展。

最后,在1822年,法国青年学者商博良(JeanFrancoisChampol-lion,1790—1832年)最终破译象形文字成功。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象形文字虽然符号众多,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某些符号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因此它肯定不是纯表意文字。继而他进一步证实象形文字也不是纯粹的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二者的合体,他还发现多数的符号是表音符号。基于这种看法,他首先从人名入手,在罗塞塔石碑中找出了“托勒密”一词的世俗体符号,然后找出了相应的象形文字符号。此后他又得到两块在费雷神庙发现的石碑拓本,读出了女王克里奥巴特拉的名字。抓住专有名词这条线索,商博良以相当可观的速度研究这种文字系统,在他42岁去世前,只留下多辅音符号的问题没有解决,这由其后继者莱普修斯(L.R.Lepsius)完成。象形文字的释读成功,使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大量埃及文献的真正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大批学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兴趣,因此,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宣布释读象形文字成功的日子,成为埃及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之日。

冒险、抢劫与文物保护

象形文字解读成功,标志着一个新学科———埃及学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埃及热”也在欧洲持续升温。在涌入埃及的人流中,有学者,也有冒险家、抢劫者,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上述几种身份兼具者。因此,埃及学是门很特殊的学科,从它诞生到发展,一直伴随着探险、寻宝者的活动,使得它在早期颇具“古物收藏”业的色彩。而这些早期的文物掠夺者在把大批埃及文物送入欧洲各大博物馆时,也大大激发了民众的兴趣,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用毕生心血研究古代埃及,因此埃及学也是一门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学科,它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关注、帮助和参与,它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也无时不被这一大批“埃及迷”们所留意。

在19世纪,埃及的文物受到了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掠夺和破坏。穆罕默德·阿里的政府提倡埃及的现代化,在发展工业、引进外来技术和人才的同时,也使大批的埃及文物流失和破坏。只要能得到欧洲进口的机器设备,或者各种的贿赂,埃及总督就签署敕令,同意在当地雇人发掘。驻埃及的欧洲各国使馆人员成了最头号的文物贩子:法国总领事德罗威第以40万里拉的价格把第一批掠夺来的收藏品卖给意大利国王,后收入都灵博物馆,在古埃及文物收藏方面,它是欧洲的第一家,共有藏品1000多件;他的第二批文物以20万法郎卖给法国,收入卢浮宫。英国领事萨尔特也把上千件文物卖给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他的手下,外号“大力士参孙”的贝尔佐尼最初是到埃及推销自己发明的灌溉设施,遭到拒绝后开始为萨尔特搜集、搬运埃及文物,他机械方面的知识虽然有限,却也能雇佣一批当地人,搬走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运往英国。

当然,也有些探险家做了有益的工作,如德国的列普修斯(1810—1884年)。1842—1845年,

他在普鲁士威廉四世的支持下,组织了远征队到埃及和努比亚考察,出版了12卷本的《埃及与埃塞俄比亚文物》。他的《埃及年代记》等著作也有很大的影响。他根据曼尼托的王朝体系提出的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的分期法,至今仍为埃及学界所使用。他搜集的大批文物成为后来的柏林博物馆的基础。

发人深思的是,那些没有被掠走的文物和古迹,同样命运多舛。

19世纪初,古建筑成了现代人的采石场,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就有13座神庙永远地消失;卢克索等地的文物买卖市场生意红火,贩卖文物这一古老的行业养活着一大批当地人。因此,抢救和保护古代遗产已迫在眉睫。法国人马里埃特(1821—1881年)是最早开始这一工作的人。他得到埃及总督赛伊德的支持,创立了第一个国家文物局———埃及文物局,提出种种保护措施,制止掠夺文物的行为;他还在开罗港口布拉克建立了近东第一个国家博物馆,是今天开罗博物馆的前身,凡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必须先送交博物馆。最重要的是,他提出并大力倡导保护埃及古代遗产,反对破坏性的发掘。

马里埃特一生中最重大的发现就是找到了孟菲斯的塞拉皮雍神庙,继而发掘出下面的神牛墓地。从1857年开始,他在布拉格什的协助下,在埃及各地组织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发掘过萨卡拉、基萨、底比斯、阿拜多斯、埃丽芳汀、图拉、艾什纳、麦地奈特·哈布、代尔·巴哈里、爱德福、曼底斯、布巴斯提斯等地的遗址。

这样大范围、大规模的发掘不可能做到细致和系统,而且马里埃特的大部分发掘报告大都不能及时整理、发表。后来的考古学家特别是皮特里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

应该看到,在科学的考古规范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当时整个近东地区的发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埃及学与“埃及热”

埃及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世界性学科。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埃及学,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其次是前苏联、瑞士、意大利、以色列、波兰、荷兰、埃及;最近几年南美各国、一些非洲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中国的埃及学也发展起来。许多著名的大学都有埃及学系或开设了埃及学的课程。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大学、研究结构都在埃及设有考古队,除主持发掘、进行研究之外,还兼文化交流,得到各国政府、各大基金会的重视和经济上的大力赞助。

埃及学有自己的国际会议,叫做“国际埃及学家大会”,原为每3年召开一次,1995年改为每4年召开一次。

与埃及学同步发展的是“埃及热”。它既为埃及学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也引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它持续的动力之一是新的考古发现。1922年,图坦卡蒙墓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举办了“图坦卡蒙墓随葬品环球展”,在美国和日本两度掀起“埃及热”,吸引了更多的人对古代埃及产生兴趣。可以说,这次发现正如100年前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一样影响深远,它把埃及学推向更多的人群中去。

1939年开始,法国考古学家皮埃尔·蒙太特在塔尼斯发现了21、22王朝的王陵,及银棺、金面具、首饰、大理石器具等随葬品。

虽然不如图坦卡蒙墓的丰富,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正如埃及考古学家扎伊·哈瓦斯所说:“你永远不知道埃及的沙漠下面还埋藏着什么。”干燥的气候,以及几千年来人们在尼罗河谷地带集中居住从而导致遗址集中等等原因,使得埃及的考古发掘不断带给世人新的惊喜:中部埃及的麦迪纳工匠村、帝王谷中拉美西斯二世儿子的陵墓、亚历山大海底王宫、吉萨金字塔工匠城市,等等。

尽管两个世纪以来埃及学的研究使得学者们对于古代埃及的了解不断深入,但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好奇心,也跟不上人们想象的驰骋。或者说,有的时候,奇思异想比客观的考证更具吸引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埃及仍是个充满神秘智慧的国度。今天的人们愿意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寄托在古代埃及,有人相信胡夫金字塔中埋藏着人类的全部秘密,有人在埃及“发现”了与外星人的联系方式,还有人在埃及找到了失落的距今上万年前的古文明的遗迹,金字塔学派和标榜自己是古代统治者化身的人们则在寻找隐藏的秘密讯息、幻想的神话,而这一切,都在许久之前就为学者们摈弃,或者认为根本没有任何必要去理会。

客观地说,古代埃及并非“理想或者神圣的世界”,是人们赋予她太多自己的想象。因此,从许多方面看,现在的人们对于古埃及的热情与几个世纪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主要的差别在于现在“秘密”可以为更多的人所知道,由此有了更大的市场,为旅游业利用,为媒体利用。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篇8

首先要讲一下我们这里说的语言和文字是什么。这里的语言主要指人们进行交流沟通时口头说的话。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指语言形成之后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在现今,除汉字外,绝大多数都是表音文字。

但是,语言和文字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比如,日本人在没有发明片假名之前,完全使用汉字,但发音却跟我们完全不同。所以,尽管他们的文字属于汉文,但语言却属于日语。即使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虽然文字属于汉文,语言也属于汉语,但却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这些方言是无法用汉语解释的,如粤语中的“点解”(为什么)、“老豆”(爸爸)、“细路”(小孩)等等。

在考古学上,一种未知的语言只有等考古学家搞清楚了它的语法,有时候甚至是文字的发音,这种语言才算变成一种已知语言。而一种未知的文字,也要先搞清楚了它的语法、含义甚至发音,这种文字才能算是一种已知文字。

最早的语言我们现在无法界定,但迄今所知最早的真正算得上文字的,当推苏美尔人刻在陶土片上的楔形文字,为大约距今5000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今天伊朗和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的苏美尔人所使用。之后不久埃及也创造了文字,尔后在欧洲、中国和中美洲也先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字。我们现在虽然把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分成四大语系,但事实上现在世界上存有8000多种语言。同样,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明了数百种不同的书写体系,有些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中国的象形文字,而多数则已经失传了。

看着那些死去的文字,真让我们心焦。我们明知道它们是文字,但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破译古代文字的人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们需要深入到远古的时代中去,挖掘那些已逝的人们留下的声音。说实话,这项工作是非常刺激的。当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在1823年被破译的时候,埃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下子往前追溯了近2000年。而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则让我们认识到,美洲大陆早在欧洲的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文明。

那么,怎么破译一种未知的文字呢?有两个最低的要求。首先,需要挖掘出足够多的资料以供破译之用。第二,必须设法把它跟已知的语言或文字建立联系。如果一段铭文分别用两种文字书写,或者里面含有可以辨认的地名、人名,那么对破译工作会有很大的助益。譬如,古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的铭文就是同时用古埃及文字和古希腊文字书写的,而且包含有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的名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从这里入手最终被破译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关联,那么考古学家就需要设法找出可能潜藏的关联。

虽然许多古代文字已经被破译了,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字没有被破译。这些未破译的文字可归为三类:已知的文字用未知的语言书写;未知的文字用已知的语言书写;未知的文字用未知的语言书写。前两类更容易破译;第三类,借用有些人的说法就是“未知的未知”,破译起来则要艰巨得多,但这也并没有让人望而却步。

下面我们由难到易逐一向大家介绍一下。

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美洲的一种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的古文字。

我们虽然知道典型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250年到8世纪)是有文字的,但对这些文字的来源却一无所知。这一地区有大量没有破译的古代文字。其中三种文字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奥尔梅克文、萨波特克文和伊斯米安文,其中最难破译的当属奥尔梅克文,因为它的文字是未知、语言也未知的。

奥尔梅克文恐怕是美洲最早的文字,可能来自这一地区最古老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曾一度繁盛于墨西哥湾沿岸特旺特佩克地峡。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奥尔梅克人还没有学会使用文字,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被筑路工人发现,奥尔梅克文明才被认为是拥有文字的文明。这块石铭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它由62个符号组成,有些是重复的,很可能这些就是文字。当然由于没有发掘出更多的碑铭,这一点还无法定论,由于奥尔梅克人的语言并没有保留下来,所以这种文字目前也没有办法破译。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一个名叫费斯托圆盘的古文字。

1908年,考古学家从希腊的第一大岛――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来一件非常神秘的圆盘,由于是在古代费斯托(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700年)遗址上发现它的,所以人们称它为费斯托圆盘。

这个圆盘直径大约15厘米,现在是克里特岛上一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些人认为它不是一件文物,而是一场恶作剧。但多数权威人士一直把它当做真实的文物看待,因为它外表看起来像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然而,很少有学者能提出一种破译办法。

费斯托圆盘实质上是一件双面刻有字符的烧制陶器,字符排成螺旋形状。上面总共有242个字符(其中有1个磨损),被分成了45组,组与组之间用短竖线隔开,字符是由45枚印章在陶器烧制之前印上去的。

现在令人迷惑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些文字分组?并且制盘工人为什么不把文字直接写在未烧制的陶版上,而去费劲地刻45枚印章?如果说它是为了大量复制的“印刷品”,那为什么找不到任何其它的费斯托圆盘?这些字符看起来和任何一种克里特文字都完全不一样,这又如何解释?

有一种看法认为,圆盘可能是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进口的,因为盘中有个别的符号与安纳托利亚石墓上的符号非常相像。如果是这样,盘中所用的语言可能不是克里特语,而是某种未知的外来语。然而,除非更多的遗迹被发现,否则费斯托圆盘将始终是一个让人费解的谜。

文字未知,语言可能已知

相对于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的古文字而言,有一种古文字虽然不认识,但有可能和现在某种已知的语言建立起联系,那就有可能破译,考古学家发现的这样的古文字有4种。

第一种是美洲的萨波特克文,这是又一种古印第安语文字。

前面说过,在玛雅文明时期是有文字的,在这一地区没有破译的三种文字中,就有一种文字叫萨波特克文。

历史上在如今墨西哥的瓦哈卡州一带曾出现过萨波特克文明,这个文明肯定已经有过文字。从涂过画的墙壁到陶罐、骨头和贝壳等,人们目前已经找到约有1200件萨波特克人在其上刻有文字的物品。这些刻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

目前学者们已经能够推算出萨波特克历法,有证据表明,在历法方面,萨波特克人是玛雅人的先驱。萨波特克语至今还被这一地区的人们使用,但这一事实反而让破译工作变得更困难,部分原因是,现代萨波特克语系很复杂,使人怀疑它可能和古萨波特克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用现代萨波特克语的语音、语法和词义去推测这种古文字反而会走入歧途。

第二种也在美洲,被称为伊斯米安文。

伊斯米安文也是玛雅文明时期留下的文字,这也是目前几种文字中争议最大的。人们甚至对它的名字都还没有取得一致:一些人叫它前奥尔梅克语,意思是奥尔梅克文明前期的文字。

1902年,一个非同寻常的小雕像在奥尔梅克地区的一块农田上被犁了出来。雕像是用翡翠做的,是一个鸭身人面形象,其上刻有大约79个未知的符号。后来在1986年,又找到第二件刻有同样文字的古物。这是一块4吨重的光溜溜的玄武岩石板,上面的题字要比翡翠雕像多得多。

这种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人们认为它很可能是今墨西哥湾沿岸特旺特佩克地峡现存语言索克语的古代版本。索克语是特旺特佩克地峡地区至今还在使用的一种语言。曾经有两位语言学家声称他们重建了古索克语,并在此基础上破译了这种被称为伊斯米安文的地峡文字。但是在更多的铭文出土之前,这种破译根本不足为信。

第三种出现在著名的复活节岛上,这种文字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朗戈-朗戈。

朗戈-朗戈在复活节岛现在当地语中是“圣歌”的意思,因此这种文字也被称为复活节岛上的圣歌。朗戈-朗戈语现存只有25段残文,有一些残文相当长,所有文字都刻在浮木上。

复活节岛是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当地的朗戈-朗戈文也不例外。

首先,它的年代就是一个谜。当地传说,这些残文是复活节岛被波利尼西亚人定居时用船运到岛上的。年代已不可考,很可能早在公元300年前后。但是蹊跷的是,当1722年荷兰舰队作为第一批欧洲人登陆该岛时,荷兰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文字;1770年,西班牙船只抵达复活节岛,并与岛民签署“条约”宣布该岛归属西班牙,可是在“条约”上岛民签署的笔迹也不像朗戈-朗戈文;英国著名的詹姆斯・库克船长于1774年登陆该岛时,同样也没有看到这些刻在浮木上的文字。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是1864年来该岛的一名法国传教士。后来在1870年代,有人花了很大精力,依然没找到一个能读懂这段文字的岛民。

有一件事情是大家已经公认的:朗戈-朗戈文的阅读方式别具一格。首先,你要从左下角起横着从左读到右,读完顺时针转180度,然后再从这个时候的左下角横着从左读到右,读完再转180度……依此类推。遗憾的是,即使你会阅读,也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第四种是被称为独角兽符号的古印度文字。

印度河河谷文明包括现在整个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面积大约有欧洲的1/4,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盛极一时,其主要城市的规模可与同时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北非埃及的大城市相媲美。

刻有这个文明时期文字的残笺至今已发掘出5000块,其中大多数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散落于印度河河谷城市废墟的房屋和街道上。在这些残笺中时常出现的图形是一只独角的四足动物,很像印度传说中的独角兽。文字非常简短。平均只有5个符号,最长的也只有20个,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是文字,但多数专家认为是的。

印度河河谷文明的语言大概已经全部失传了,有人猜测现在仅限于印度南部和俾路支斯坦(今巴基斯坦境内)使用的德拉威语有可能是残留的古印度河河谷文明时期语言中的一支,因为这两个地方离印度河河谷都不远。如果这个猜测是对的,那么德拉威语的一个支系――至今仍被泰米纳度(印度的一个州)的人们使用的古泰米尔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把残笺中的文字与古泰米尔语逐字进行比较,就有可能破解这种未知的文字,因为残笺中有些记号与这种古泰米尔语言里某些记号相似。

举例来说,在残笺中一个常见的符号是一条鱼。在古泰米尔语里,鱼的发音是“min”,但“min”还有另一个意思“星星”,所以,也许在残笺中的鱼形符号也并不在任何时候都代表“鱼”,在某些时候可能是别的意思。

尽管这种猜测很有意思,但破译古印度文字依然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自上世纪20年代这些文字被发现以来,各界学者已经提出了100多种解读办法,但它们之间往往大相径庭,有些简直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文字已知,语言未知

还有一种古文字似乎与现在的某种文字差不多,但意思却与现在不一样,这种古文字相对于文字未知、语言也未知的古文字而言,可能好破译一些,这样的古文字也有4种。

第一种是伊特鲁利亚文,这是一种似希腊语而又非希腊语的文字。

伊特鲁利亚是公元前兴起于意大利半岛西部的一种古代文明,在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帝国征服,其地域包括今天意大利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的部分地区。这种古文字在当时的伊特鲁利亚人中已经广泛使用,给我们留下了数千段残笺。许多伊特鲁利亚的手工制品上都刻有希腊字母,可以完全肯定,这种文字是从公元前775年左右从定居于意大利西部的希腊殖民者那儿借用来的。

对于那些对语言和书写感兴趣的人来说,伊特鲁利亚人的文字是让人迷醉而又吃力的。破译伊特鲁利亚文就好比一个只认识英文字母的人看英文报纸一样。伊特鲁利亚文字用古希腊的字母书写,但语言却不像是古希腊语。所以尽管伊特鲁利亚文的句子很容易“读”,但除了人名、地名和少数的习惯用语,没有人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尽管伊特鲁利亚文的字母与希腊字母非常相近,但所代表的意思却迥然不同。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伊特鲁利亚文书写的顺序跟希腊文刚好相反,是从右向左写的。

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地花了近一个世纪时间试图通过比较伊特鲁利亚文单词和欧洲其他语言单词的相似性,把伊特鲁利亚文与已知语言联系起来。但这种努力迄今毫无结果。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伊特鲁利亚文不属于印欧语系,是自成语系的一种语言。

然而,一些伊特鲁利亚文单词通过联系上下文还是不难理解的,比如Ruma是Roma(罗马)的意思, Fufluns是指酒神狄奥尼索斯。目前大约有250个词的意思已经基本弄清,比如ci avil(三年)。未来随着新的铭文被发现,破译的单词数目还会增加。

第二种好像是一种象形文字,出自非洲,被称为来自黑法老的声音的梅罗伊文。

梅罗伊是公元前1000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王朝建都的地方,因此,梅罗伊文明算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早期文明之一。

公元前712年,埃塞俄比亚王朝吞并了现分别属于埃及和苏丹的大片地区,史称埃及的第25代王朝。因为埃塞俄比亚王朝的统治者是黑人,所以在埃及历史上又有“黑法老”之称。黑法老统治埃及仅70年,随后在公元前656年被亚述人赶回了自己的老家。

梅罗伊象形文字出现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那次被亚述人挫败的战争之后:埃塞俄比亚王朝从埃及人那里学得了象形文字,但从公元前300年始越来越多地夹杂进一些自己发明的新文字。所以,梅罗伊文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用在纪念碑上的象形文字,这基本上是一些象形符号,还有一种是日常使用的草写体。有时候一段文章用两者混合书写,就像日文里,片假名和汉字混合使用一样。

在每一种梅罗伊文字中,都有23个符号。从一方面看,它不像埃及象形文字一样拥有数百个符号,倒更像是现代的拼音字母。在1911年左右,牛津大学埃及古物学者弗朗西斯科・格列夫斯通过碑铭破译了两种梅罗伊文字。这些碑铭上的文字是同时用梅罗伊文和古埃及文书写的。

梅罗伊文字因此也像伊特鲁利亚文一样可以被“读”,但遗憾的是无法理解,因为梅罗伊语是一种未知的语言。某些名字以及数十个单词,可认出来,譬如tenke(西方)和ato(水),都可以从上下文关系中猜出来,但能认的也就这些了。

格列夫斯一直相信梅罗伊文最终可以破译。然而,尽管学者们花了数十年对梅罗伊文和这一地区古代、现代的已知语言进行研究比较,但至今依然没有发现有何类同之处。

第三种是被称为A类线形文字,是在今希腊的克里特岛上挖掘“米诺斯的宫殿”时发现的。

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的文明,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约公元前1450年。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先驱。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以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及陶器、工艺品等著称于世。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上挖掘“米诺斯的宫殿”时,发现了不少粘土简上刻有两种未知的文字。这两种文字,一种叫A类线形文字,至今还没有被破译。另一种叫B类线形文字,在1952年已经被破译,因此B类线形文字成为欧洲最早的可读文字。

B类线形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50年。这是希腊文字的一种古老形式,被当时征服该地区的希腊人所使用。A类线形文字更古老,可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这是希腊人征服克里特岛之前,繁盛一时的米诺斯文明留下的,也是我们今天与遗失了的米诺斯语的唯一可靠的联系。所以可以说A类线形文字是米诺斯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

对于古代文字的破译者们来说,不幸的是,比起B类线形文字,A类线形文字的残迹要少得多,大约只有1500片残笺,其中大多数来自克里特岛本地,也有来自爱琴海的其他岛屿、希腊本土、土耳其和以色列的。而且它们大多数要么很短,要么损坏严重。

A类线形文字与B类非常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A、B两类文字中两个符号相似,就有着同样的发音,因为B类线形文字是古希腊语,而A类却不是。当然,你可以用B类的发音来读A类线形文字,正如你可以用中文的发音来读日文中的汉字一样,但这没有什么意义。

第四种是最古老的未破译的文字――埃兰文。

埃兰文是指公元前 3000年以前,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底格里斯河东岸建立的埃兰古国所用的文字,这个古国人民以好战著称。

古埃兰文字是世界上至今未破译的最古老的文字――假如它的确是一种完全发展成熟的书写体系,但这一点也不是没有争议的。它仅仅在公元前3050年前后在埃兰使用了大约150年。它像西亚美索不达米亚那些最古老的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对于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我们知之甚少。

其实,古埃兰文字有三个发展阶段,继古埃兰文字之后第二阶段是线形埃兰文字,这是一种已被部分破译的古文字,这种线形埃兰文字在古埃兰文字之后750年为该地区的人们使用。第三阶段是继线形埃兰文字之后的楔形文字,这是一种埃兰人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连续使用了许多世纪之久的文字。埃兰楔形文字已在19世纪被破译。

所以,有三种埃兰文字,每一种大约相隔800年,中间没有过渡,就好像没有乔叟或者莎士比亚把古代英语与现代英语衔接起来一样。埃兰人为什么这么喜欢频繁更换文字,这是个谜。

最早的古埃兰文字和之后的线形埃兰语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目前还有争论。在20世纪初,古埃兰文字的发现者确信两种文字对应着同一种语言。但自1980年代以来,专家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这种看法证据不够充分。人们已研究出古埃兰语的语法,但对残笺上的语言依然一无所知。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破译古代文字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破译者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辅以持久的耐心和敏锐的直觉,很多时候还要求助于好运。

上一篇:桃树下的小白兔范文 下一篇:标点符号练习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