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09-10 12:22:22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自去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召开“宜都会议”以来,湖北省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及“工业兴县”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喜人。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发展环境、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行管体制、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尚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呈不断拉大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应在下列十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面理解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共识

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发展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放思想、改革体制,放手、放权、放胆,鼓励基层创新。“放手”就是在不违法、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公共安全、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放手让县级党委政府处理辖区事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上级部门不要层层把关、过多干预;“放权”就是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而法律法规没有限制下放的审批权,都应全面地、彻底地下放,上级机关保留知情权、规则制定权和依法否决权;“放胆”就是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县(市)大胆地创新。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调控能力

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赋予县(市)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按照“三个一律”和省委、省政府的1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采取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省委、省政府的35号文件所列扩权事项落实到位,同时精心组织实施第二轮扩权。省对县实行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管,避免因行政层次的复杂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在条件成熟时,将20个扩权县试点推广到全省。逐步扩大直管市的数量,对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城市水平的县(市)适时升格。县(市)、乡(镇)领导班子要相对稳定,特别是届中一般不要调整,对政绩突出的可以在级别待遇上给予激励。对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级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事先征求地方党委、政府的意见。鼓励县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如机构设立不要求上下完全对口、职能相近机构合署办公、上级支持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财政供养人员带资分流、大胆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敏感问题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合理变通办理,等等。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领域

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要把扩大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加快企业改组改造、转换经营机制相结合,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带动县域经济的壮大、上档、升级。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增强招商引资效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和考核,按照招商引资的资金到位数、项目开工数、税收增长数和就业增加人数等实绩指标进行考评,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地方、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各级行政机关要着眼于鼓励创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对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宽进严管”,从行政指令式管理转变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规则引导式管理。对企业用自有资金或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应由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不再审批。对名目繁多的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和年度审验事项进行全面清理,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一律取消。必须保留的年检事项,要简化手续,创新方式(如现场年检、联合年检等),提高效率。

五、多管齐下,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继续对全省县(市)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夯实银企合作的基础。打击各类逃废债务行为,为各类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鼓励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扩大基层行审贷权限、贷款额度,推广小额农贷等方式,不断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从资金筹措、机制转换、运作方式等多方面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省财政借给20个扩权县(市)用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1亿元资金,尽快拨付到县(市)。对已经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县(市),省财政有选择地进行扶持。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股份合作制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或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重组上市。大胆探索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有效形式,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让民间投资在县(市)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改革财政体制,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适当调减县(市)财政体制性上交,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帮助县乡化解债务风险。对县(市)财政收入增长实行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经省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商四税增幅达到全省计划水平以上的新增税收省级分成部分,以转移支付方式专项用于该县(市、区)域经济发展。对各地拖欠的财政周转金进行清理核实,对确已沉淀的陈年老账据实核销;对“零资产”、“负资产”改组企业的财政周转金,经省财政部门批准,可以转增国家资本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后每年按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增加,滚动使用,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七、合理开发土地,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供保障

湖北省工业化刚刚起步,建设用地不足是个突出问题,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及江西等省的作法,建立县(市)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各项规费收取标准按法定低限执行。县(市)上缴省财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20%部分中,拿出一半直接返还县(市),纳入同级财政基金预算管理,用于耕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半统筹使用,落实到耕地开发项目,定期通报资金使用情况。省级示范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其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在当地难以实现占补平衡的,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异地调剂。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置换。省级示范工业园区的土地出让金除上交中央部分外,全额返还该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八、坚持工业兴县,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的指导思想,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形成合力,找准本地的比较优势,把盘活做大现有企业与诚心诚意招商相结合,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创环境,按照经济规律推进本地的工业化进程。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从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分别拿出一半以上,切块用于支持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在规范整顿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鼓励各县(市、区)依法在园区进行政策的试点,妥善解决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避免新一轮的产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工业园区内收取的市场管理费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市场建设。省政府每年拨出500万元,对工业园区的排头兵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理顺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城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经济强镇在干部管理、项目审批、城镇建设等方面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镇级金库。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提高省、市(州)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通信、教育、卫生、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乡通村公路的补助额度,加强山区县的出口通道建设,消除交通死角,确保全省所有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达等级沥青(水泥)路、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如期实现。切实抓好城镇电网建设,把重点工业园区的输变电设施纳入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省财政筹措必要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镇的网络、通讯等信息基础建设,构建全省市场信息体系。加快公共设施的市场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

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工作,纳入领导分工范围;建立县域经济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加强对县域经济有关法规政策的督办力度,定期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通报;对省直部门进行工作目标考核时,广泛征求县(市)相关部门意见。

上一篇: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战略、资源配置与抑... 下一篇:应关注民营经济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