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策略选择

时间:2022-06-29 03:47:24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策略选择

[摘 要]近年来农村金融被视为发展潜力最大,成长性最好的金融市场和业务领域。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总结了汇丰、渣打村镇银行和花旗贷款公司等外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最后探讨了外资银行的下乡举动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农村金融市场 经营策略

2007年12月13日,由汇丰(香港)银行全额出资设立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标志着全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在随州落户。汇丰在随州曾都的第一次“试水”,刮起了外资行下乡的浪潮,花旗、渣打、格莱岷信托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效仿,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入股农信社等方式,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据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曙光副教授研究,截至2010年底,外资银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了40家左右,可能要占到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10%以上。常州工学院谢金楼的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看法。他认为目前村镇银行中,80%以上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工、农、建、交四大行发起设立的只有寥寥数家,只有缺乏基层网点的国开行态度积极,目前设立了十余家。其余的近20%,则基本是以外资银行为主导设立的。

一、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

1.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1%,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蕴藏的消费潜力和商机是不可限量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存在着供求失衡的现象。造成这种“供小于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态度冷淡和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带来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截至2009 年6 月末,我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其中有2367个金融空白乡镇地处西部地区;二是“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据权威部门预计,未来10年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1.53万亿元到4.41万亿元,其中贷款需求在4000亿元到1.1万亿元之间。

除此之外,农村未来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潜在需求也是促使农村金融市场成为众人眼中“香饽饽”的主要原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非农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为商业银行拓展信贷、贸易融资、电子银行、银行卡等对公对私金融业务,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2.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我国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建立,各个方面对“三农”工作都予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和目标。相关部门也在此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措施。

准入政策上,农村金融机构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有着比商业银行更低的要求;在监管政策上,给予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监管容忍度;货币政策上,协调出台向农村金融机构倾斜的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财政政策上,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享受优惠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定向费用补贴;另外,在股权结构、利率和经营范围等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也享有一些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待遇。

最让外资银行乐见的是,为了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银监会还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逐步消除其进入壁垒,鼓励和允许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社会资本、外资,以及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为外资银行入驻农村金融市场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3.外资银行错位发展战略

最近几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投资环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外资银行在华业绩报告显示,汇丰控股中国子公司去年的税后利润为人民币7.18亿元(合1.065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60%。渣打银行的中国子公司报告利润4.23亿元,下降34%,摩根大通公司利润为6600万元,下降21%。外资行在华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是由于中资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其拓展受到掣肘;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演化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促使外资银行的处境雪上加霜。

由于无法在城市金融市场中尝到甜头,外资银行开始转变经营策略,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企图通过与中资银行的错位发展获得新的机遇。在中资银行看来,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利润薄;加之国有大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时,需要改善报表,剥离不盈利的业务,因而纷纷撤离农村市场。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资银行进驻农村市场的决策显然有着长远的考虑。广袤的农村市场不可能永远落后下去,虽然单笔业务利润不高,但农村金融的总体利润却不可小觑。

二、外资银行在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选择

1.外资银行涉足农村的地域选择

外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选择,大的方面是受国家政策即银监会批准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地区的限制,而具体落户地点却有其特殊的考虑。分析上表,外资行的选址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特色产业突出

汇丰和花旗两大著名的外资银行都将其首家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湖北省,这决不是单纯的巧合。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其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湖北随州素有“鄂北粮仓”之称,也是大蒜和名贵中药的重要产区;天门市以蒸菜之乡和棉花之乡闻名全国;公安县的棉花产量居全国产棉县第七位。赤壁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之一。由此可见,天然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是外资行落户湖北的重要原因。

在村镇银行的地域选择上,重庆也是外资银行竞相进驻的目的地。这不仅得益于其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城市特征,更与其“黄连之乡”和“柑橘之乡”的美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此外,东亚富平村镇银行、澳洲联邦济源村镇银行的选址也是基于农业大市(县)的考虑。农业人口众多,涉农中小企业发展良好,未来农村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2)具有资源优势,经济增长潜力大

外资银行在对农村金融机构落脚点的选择上,除了看重其农业发展状况外,当地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是重要的考察因素。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如果外资行只是简单地选择面对农民、农村和农业,我相信他们是没有机会的。”将农村金融机构开设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随着这些地方产业的发展,会给外资行带来收益,这将使得他们的业务有所突破。

(3)金融服务不足

广东省恩平市自1996年发生金融风险后,当地商业银行大幅收缩服务网点,由风险发生前的266个锐减至43个,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截止2008年底,恩平市是全国唯一没有农村信用社的县级地区,10个镇中有6个镇只有邮政储蓄银行网点,金融机构覆盖极不平衡,村委会一级的金融服务基本空白。有资料显示,2008年,恩平市存款总额将达100亿元,而其上一年的贷款余额却不足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仅48万元,占江门地区农业贷款0.03%,存贷比不足10%。这一存贷严重失衡的现状,成为汇丰眼中最实际的市场机会。

2.外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

汇丰银行经营农村金融的理念是重点支持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微小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其经营策略是广涉网点,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换取其在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公司+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是汇丰村镇银行极力推崇的贷款方式。该模式通过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向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即在农业龙头企业的推荐和担保下,为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收购、加工等农业生产的农户和收购、销售农产品的中间商提供贷款。农户可根据项目生产周期,灵活选择不同期限的贷款,之后,汇丰村镇银行根据农户和中间商的生产经营规模确定贷款额度,并根据农户生产周期确定合理的还款方式。2009年10月中旬,汇丰银行又成功推出了其与世界妇女银行合作研发的个人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贷得乐”。该产品被认为是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户与个体工商户量身定制。为方便客户交易,2010年9月汇丰湖北曾都村镇银行发行了借记卡,它也成为内地第一张外资村镇银行借记卡。

渣打银行在华的农村金融战略由三大部分组成,农产品业务、通过中介参与、以及直接参与。在农产品业务中,渣打银行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专门的团队,与其在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业务专家共同合作,为分布在中国18个省的农产品业务企业提供最佳的金融方案。在中介参与的模式中,渣打银行通过与本地有经验的中介合作,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例如,渣打银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贷款及合作协议,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提供贷款。设立村镇银行是直接参与模式,也是渣打农村金融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尽管到目前为止,渣打村镇银行只成立了一家,但渣打方面表示中期将加大拓展村镇银行步伐。

花旗则与汇丰、渣打采取了不一样的模式,选择开设“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主要面向当地的个人、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发放贷款。花旗的贷款公司有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两种类型,一般信用贷款额度较低,抵押贷款信用额度稍高,每笔贷款金额最高不能超过170万元。

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富平东亚村镇银行董事张伟恩指出,该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吸收存款、提供农业相关贷款以及资金结算是其初期发展的重点。日后东亚村镇银行计划陆续拓展不同的银行产品,以符合该县客户的需要。发行村镇银行卡也是其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

三、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外资银行此番大举进驻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逐现端倪,对这种影响的客观认识,有利于中资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正面影响

第一,外资行“示范效应”明显,农村金融覆盖率提高。面对外资银行“抢滩”农村市场,注册村镇银行的举动,国内金融业开始重新审视农村市场,审视各自的发展战略。截至2010年末,由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500多家,其中大部分为村镇银行。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了农村金融覆盖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增加竞争效应,提高中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外资银行实力雄厚且没有历史包袱,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金融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相对领先。随着外资银行在农村市场的逐步深入,其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将会不断推出,成为其竞争力和利润的重要来源。中资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外资村镇银行进行竞争,应努力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实现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在经营上,中资银行应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强调经营效益,努力将金融服务产品化、标准化,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为“三农”服务。

第三,有利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外资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本身就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次制度创新。随着外资村镇银行的运营,其所面临的难题也愈加具体。例如发行银行卡、与中国银联的对接、征信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和金宏工程的加入等。为了使外资村镇银行更好的融入我国本土市场,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采取各种相关措施积极推动制度创新,这也将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

2.负面影响

第一,外资村镇银行削弱了中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外资村镇银行背靠具有国际声誉的大银行,资本实力雄厚,其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模式、风险控制模式等,都是本土银行所无法匹敌的。以农信社为例,其做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这些年来主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然而,受到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农信社一直存在资金富余,营运效益水平低的状况。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弱化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另外,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市场将瞄准县域市场的优质项目,与农村信用社争夺市场和优质客户,这对处于弱势竞争群体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抢夺优秀人才资源。

比起中资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显然更具吸引力。其品牌效应、薪酬待遇、激励措施及良好的职业前景都是网罗人才的致命武器。因此,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势必会引起其与中资金融机构的人才抢夺。一方面外资银行需要对农村金融比较熟悉的人来带领其开展业务,这将导致本土银行多年培养的业务骨干流失;另一方面,在新晋人才的招聘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往往将外资银行作为其职业生涯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周仕通,梁娜.外资村镇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及启示[J].商场时代,2009,(27).

[2]李东,马义军.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谭荔.浅析外资银行“试水”农村金融及中资银行应对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9,(20).

[4] 姜波克.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小企业预算管理的方法与实施 下一篇:基于DEA模型的宁波金融效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