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与“三生教育”融合的意义

时间:2022-06-28 05:01:54

高职德育与“三生教育”融合的意义

0引言

人类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社会有机体。教育本身也是直面人的生命、有目的地影响和提升生存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导致的矛盾冲突使教育危机日渐凸显。如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三无状况”——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以及对生活的无趣表现,提醒我们对其开展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

1“三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体的“三生教育”,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育实践行为。1968年,国际教育家杰•唐纳•怀特(美国)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创办学校,希望通过这项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人生发展的准备,引导学生体验人生的意义,体现生命精华。国家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变革给学生造成了多重压力,产生了消极、厌恶生命的人生观念。虐待动物、伤害同学生命、自杀都已经成为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三生教育”就是通过德育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激发学生的个体认知和主体行为实践。“生命教育”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指导,有效的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的个体、热爱生命的现实,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展现生命个体的价值和意义[2]。生存教育是把学生从象牙塔拉到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力的主要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受,体验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是风雨交加的,生活环境、事故和灾害是对生存能力的真实考验,高职学生对生存的无力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在危机和紧急情况下的无力,在自然灾害和事故面前无能力保护自己、救助他人;(2)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管理生活的技能,没有肩负责任的意志。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不断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习得科学、正确的生存理念,掌握生存规律。在美国的生活教育中,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3]”现在的学生对生活是“无趣的”,他们兴趣单一,甚至有些是低俗的,这让他们丢失了生活中的许多其他乐趣。以网络为例,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性格孤僻、抵触社会和家庭。生活教育就是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够清晰的学习现实生活的日常行为习惯,更好的确认自身的价值定位,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还能够借助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三生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对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形成意识认同、内化为具体认知并付诸于现实实践,是一个以生命教育为基础、以生存教育为发展、以生活教育为实践的教育体系,体现了教育本质的“人”性质,是对教育的生命回归。

2“三生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缺失

传统的德育教育在社会习俗、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强调纯粹的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对德育教育的关注也更多的放在社会价值和政治观方面。具体体现为:(1)德育教育目标突显为社会理想宏大化。我们的高职德育教育体系,把德育教育等同于社会理想教育,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却忘了建设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使得教育目标与现实生活、个人理想脱节,学生很难体会德育教育的生动性。(2)德育教育以纯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根本。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在引导集体主义的观念的同时注重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个人奉献。悬浮于空中的德育教育无法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3)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经济漩涡。学生可以不关注自己、不关注人生,只要能就业、能赚钱,就是成功。我们的教育更像是一个生产标准配件的工厂,产出统一化的教育产品,教育目的与内容无不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德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无法落地。“三生教育”不仅是对高职学生生存能力、生命意志、生活行为的锤炼培养,更是对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生存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现实又具体的反映着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体现,可以与德育教育形成有机融合的体系[5]。

3高职德育与“三生教育”的融合点

3.1二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职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坚持集体主义、有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生教育”的教育目标也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激发学生个体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追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陶冶高尚的情操和社会情怀,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品质。从以上2方面可以看出,高职德育和“三生教育”二者的教育视角不同,根本的教育目标却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观念,实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3.2二者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方法具有趋同性

高职德育与“三生教育”具有相似的学科属性,因而多角度的人文素质浸润、多层次、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新媒体的使用,都是二者共同的教学和实践方法。这些相似性也有助于二者搭建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彼此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3.3二者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互为融合高职德育和“三生教育”是一种撰写人生、雕刻生命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基于其对人生发展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社会道德观念及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帮助他们处理人生和社会矛盾,做有益于自己和社会和谐的选择。高职德育与“三生教育”的互为融合,将平面式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一种涵盖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立体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贯穿于学生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也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及社会性发展、也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特点;不仅关注教育的结果,也关注学生受教育的整体过程,深化并丰富德育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4建全德育“三生教育”的有效机制

4.1从管理上保障德育“三生教育”的开展

管理的重视是德育“三生教育”扎实、有效开展的前提,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与德育教育的施教者重视德育教育与“三生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我们进行德育“三生教育”的首要前提。文件、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教育部门的宣传、引导都能让院校管理者、德育教育者、社会、家庭及高职学生对“三生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引起观念认同,从而对德育“三生教育”的融合创造制度条件,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并在高职院校中推广实施。

4.2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三生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处于自我统一性认知的徘徊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的一定的思考,但现实中有很多案列反映出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就是帮助高职学生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了解生命的知识,爱护生命的个体,从心理上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学会生存、适应社会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第一法则,当前高职生遇到现实的生存问题时的态度反映出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崇拜金钱的消极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我定位的差距,也反映着高职学生生存意识淡漠、生存知识欠缺、生存适应力不高的状态,德育教育中融合生存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高职学生要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就要学会热爱生活,理解生活必须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生活常识、掌握生活基本技能,获取快乐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收入与支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用健康、文明和科学的方式生活。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中,帮助高职生感悟生活、生命的内涵,适应社会,学会生存,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4.3创新“三生教育”特色实践平台

无论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是学生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的。“三生教育”应结合德育教育搭建实践平台,以实践性原则为主导,开展课堂实践与课外社会实践,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活动指导方案。在实践内容上要突出政治教育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重视思想教育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突出现代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选择、认同、塑造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三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育心、育德、育人的教育活动,加强道德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路径;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三生教育”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并转化为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优良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三生教育”德育实践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共同引导。

5结语

“三生教育”是教育本真性的体现,其与高职德育的融合,能有效的开展德育教学与实践,激发学生站在人文精神和教育精神融合的高度上,关注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意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促进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生本体意义。

作者:孙丽萍 秦娟华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究 下一篇:高层建筑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