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能力判断与提升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28 04:09:44

我国贸易能力判断与提升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外贸发展较快,但竞争力相对不强,即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阶段。通过对全球竞争力指数、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有待加强,进而从技术创新、贸易结构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外贸做强的因素,并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中国制造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培育做强外贸经营主体、引导外贸秩序有序进行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措施安排。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0-0051-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由此导致的“中国奇迹”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如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8.5%左右,且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此外,我国在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进口贸易额也位居全球第二。但是,我国的贸易大而不强,并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增大,我国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也会日益加剧。

学者对何谓贸易强国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主要观点包括贸易强国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的综合体且人均贸易额应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周惠,2007)、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高(乐祥鹏,2008),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与参与者(郝志功,2006)、服务贸易比重较大(赵书华,李辉,2005;李胜,2009)。对于我国而言,通常认为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具体表现为我国人均出口额很小(姚丽芳,2010)、贸易分工陷入了低水平陷阱(王冉冉,2005)、服务贸易滞后且竞争力不强(张宗斌,2006)、出口企业实力较弱导致无法有效参与竞争(吴蕊,2006)。

由上述研究可知,学者多维度对我国是否为贸易强国进行了分析,但在贸易能力的判断上还略显不足,而这正是本文的切入点。随后,拟在分析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测度并分析贸易能力,归纳并总结影响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因素,并据此提出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措施安排。

二、我国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外贸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这在加入WTO后表现得尤为明显。鉴于本文的后续分析是考察贸易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我国的贸易发展状况进行探究,拟从货物贸易稳健增长、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品牌略显不足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货物贸易稳健增长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额增加较快,如2001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为5 091亿美元和2 661亿美元,而在2012年则分别为38 668亿美元和20 498亿美元,即在2002年~2012年间的贸易总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20.2%和20.4%,可以认为我国的外贸总额和出口额保持了同步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外贸在近年来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如2012年的外贸总额和出口额仅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6.25%和4.3%。事实上,加入WTO的前几年我国外贸出现了突破式增长,但在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外贸转内销政策、不再将FDI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形势相对不稳定、外贸发展方式调整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外贸陷入了相对萎缩的状态。以外贸发展方式调整为例,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发展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为代价,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这种类型的外贸必须要作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形势变更的需要。事实上,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外资企业已经将代工厂选址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

(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外贸发展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结构性问题,表征为货物贸易相对较强劲但服务贸易相对较低迷。以2012年为例,我国GDP为519 322亿元,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分别为10.09%、45.31%、44.60%。与此同时,2012年的货物贸易额与服务贸易额分别为38 668亿美元和4 700亿美元,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值为8.2:1。如果将一产和二产合并为货物部门,同时将三产视为服务部门,则可以得出2012年货物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产值之比为1.2∶1。由2012年的数据可知,货物部门与服务部门的产值差别相对不大,但货物贸易额与服务贸易额差别较大,由此可以判断出服务贸易与服务部门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符。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当快,即存在逐步缩小与货物贸易差距的趋势。从货物贸易额与服务贸易额的比值看,全球的平均水平约为4.2:1(美国约为2.6:1),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对滞后。

(三)出口品牌略显不足

企业实力和品牌是竞争力的表征。《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前100强中,美国有27家,德国有12家,日本有11家,大陆有6家。而在《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联合公布的2011年全球前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大陆有12家公司位于其中,分别是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百度、中国人寿、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腾讯、中国石油、平安保险、中国电信和招商银行,但这些品牌没有一个是制造业品牌。事实上,我国的出口绝大部分依靠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出口的企业数量较少,由此导致尽管我国的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别不大但出口品牌价值差别相当大。我国的外贸出口存在诸多的发展瓶颈,如个性缺失、创牌意识不强、自主意识相当淡薄、法律意识比较匮缺(徐文,罗红玲,2011),直接制约了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判断商品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品牌,由此出口品牌的相对劣势既会不利于企业的稳健发展,也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提档。

三、我国贸易能力判断

(一)测度方法说明

对于贸易能力的相关测度,比较常见的有全球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外贸依存度等。为多维度测度我国的贸易能力,随后采取全球竞争力指数、外贸依存度、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分析。现对采取的指标进行简单说明。

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指数)旨在衡量一国在中长期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由12个竞争力支柱项目构成,分别为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设备、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该值越大就表明竞争力越强。外贸依存度用(FID指数)某一时期一国或区域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的百分数表示,可以用以考察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程度。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用一国或地区的某种贸易差额(出口-进口)与该种贸易总额之比表示,并通常可以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方面展开,该值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

(二)我国贸易能力的现状考察

由于在全球竞争力指数中只能获取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采取不同指标在分析我国贸易能力时保持数据上的一致,故此在分析外贸依存度和竞争优势指数中,也均采取了截止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

1. 全球竞争力指数

2009年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在29位,而在2010年则排在了27位,即该指数2010年比2009年上升了两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指标差别较大,表征为10个项目的得分以及在全球的排名落差明显。从2010年的得分看,在我国各竞争力各项目中,排名最靠前的是市场规模,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2,这与我国为人口大国进而有着较大的市场容量密切相关。我国另一突出的优势是拥有稳定的经济状况,如宏观经济稳定性指标位居第4,即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当稳健。市场规模和宏观经济稳定性得分高,是我国在世界排名中相对较大的两大原因。反观2010年的其他8个指标的得分相对较低,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从表1可以看出,制约中国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设备,这一排名位居78名,说明我国在技术设备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比较欠缺。高等教育和培训我国位居60名,这表明我国在高等教育及高等人才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即既有的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这从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也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成熟度位居57名,表明我国在货币借贷、资金融通以及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金融改革。另外,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两大项排名也比较落后,可认为我国竞争力提升的软条件和硬条件应该实现有效的改善。

2. 对外贸易依存度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外贸和GDP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我国2001年~2010年的外贸依存度,详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贸通常采取货物贸易的相关数据,故此遵从这一常规做法。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FID指数近年来均高于40%,而在2005年~2007年间超过了60%。此外,如果加上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该值会增加10%左右。反观美国,该值稳定在25%左右。可以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市场,但在我国内需没有有效刺激的背景下,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可能造成我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有效开发。事实上,FID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反映出贸易规模的大小,即只能从总量上表征竞争力的强弱。

从表2还可以看出,我国FID指数的波动性明显: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致使FID指数急剧攀升,如在2006年达到了65.17%; 2007年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影响了对外贸易,使得FID指数略有降低;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并且我国的外贸在第四季度遭受严重影响,导致2008年的FID指数低于2007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持续走低,FID指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我国经济在2010年基本走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企业也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同时国外企业也重新挖掘我国市场,进而导致我国的FID指数上升明显。

3. 竞争优势指数

为更为详细地考察我国的竞争优势指数,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方面展开分析。关于我国2001年~2010年间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TC指数,详见表3。从货物贸易看,我国在2001年~2010年间的TC指数均为正值,显示出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的竞争力较强。尤其是在2004年~2007年间,我国货物贸易的TC指数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2008年及之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货物贸易的TC指数下降明显,如由2008年的0.115 3下降到2010年的0.061 6。从服务贸易看,我国历年的TC指数均为负值,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较为明显的竞争劣势,但基本可判断出在金融危机前服务贸易的TC指数增加明显,在2009年下降较大,而在2010年回升趋势明显。

由上述分析可知,采取不同测度方法得出的结论会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总体上可以认为我国相对于其他贸易强国来说,贸易能力还相对较弱,如GCI指数和TC指数都相对较小。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功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四、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做强的因素分析

我国外贸面临诸多的发展困境,同时也有诸多的因素会制约着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我国外贸做强的因素进行考察。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竞争力,出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致使我国经济外贸陷入了低端锁定,而贸易结构相对失衡也应该是影响我国外贸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上述3方面展开分析。

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微观主体,但我国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是提升外贸竞争力的短板。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且通常采取了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的运作模式,致使对自主创新的意识相对不强。由于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对于进口的技术难以实现有效吸收和完善,导致了消化能力较弱,致使可能进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创新扶持资金的相对不足也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如我国历年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均小于1.5%,而发达国家均在2.6%以上。在出口企业意识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力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能会致使我国陷入发展的后发劣势。

出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我国制造业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而承接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在导致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贸易流。但是,考虑到低端产业链的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属性,从而使得我国制造产品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能耗性相当明显(如,服装、玩具、鞋帽),进而“中国制造”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粗糙”的代名词。从服务业看,我国服务贸易以传统型产业为主,即出口主要依靠运输、旅游等行业,如2011年运输、旅游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分别为27.56%和28.76%,其中出口分别占33.79%和30.49%,进口分别占19.45%和26.51%,显示服务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服务进口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贸易结构相对失衡。我国贸易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在商品贸易层次低、对外资过度依赖等方面,同时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水平远高于服务贸易,致使我国的贸易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优化。如,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在关键技术设备和高端产品、战略资源等方面的进口依赖性较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贸易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调整的阻力与刚性,由此使得贸易对经济稳健提升的拉动效应下降。事实上,近年来外贸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贸易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实现有效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果。

五、促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措施安排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综合提升,外贸由量向质的转变是提升我国竞争实力的重要层面。结合前述分析,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中国制造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培育做强外贸经营主体、引导外贸秩序有序进行等方面提出促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措施安排。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贸易强国的重要路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在《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商贸发〔2012〕48号)中,提出要从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加快外贸转型基地建设、加快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出口商品品牌等方面实现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改变中国制造发展模式。制造业是我国外贸的主体,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带来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使得质量得到相应的增加,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变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具体而言,要通过技术革新、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变更工艺流程、提速转型升级进程等方面促使我国的制造业由相对低端锁定状态向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级阶段突破,进而在改变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货物贸易的强劲发展。

优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我国的外贸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如2012年的服务贸易占贸易额仅为10.8%。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服务贸易占贸易额的比重应该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因此,要通过各项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并促使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互动反哺,在加快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贸易发展的同时带动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以此促进外贸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培育做强外贸经营主体。我国外贸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主体的实力相对较弱,并且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主要是国有企业,如在前面提到的世界500强和品牌100强中的我国企业绝大部分是非民营企业,由此导致我国经营主体的外贸能力相对不强。因此,应该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产业集群与集聚、组团式发展强化外贸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在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并进。

引导外贸秩序有序进行。由于行业协会协调能力较弱、产业结构雷同性明显、产品性质轻小散属性显著、区域利益驱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外贸秩序相当混乱,致使经常遭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此外,近年来由于周边环境不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外贸环境还出现了相对恶化的趋势。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外贸企业实现有序的进出口,同时要积极组建有效的行业协会来协调贸易中的利益问题,进而实现我国外贸环境和外贸秩序的改善。

上一篇:中国集体劳动关系的政府规制:从“自发救济”到... 下一篇:航海钟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