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时间:2022-07-18 11:20:35

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一、 进出口贸易运行总体形势良好

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总体表现良好,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进出口总额达到801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其中出口额4435.33亿美元,进口3578.07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8%和19.1%;贸易顺差857.26亿美元。前5个月一般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同比增长29.1%,而加工贸易增长只达18.0%。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3.3%,而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只达22.2%;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4.4%,而加工贸易进口只增长11.9%。一般贸易顺差达到360.3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达到906.6亿美元,一方面说明国内产业对外需的依赖依然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化生产布局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再从进出口企业性质来看,无论增长速度还是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以及非公有经济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快,贸易顺差的贡献也最大,而国有企业仍然保持贸易逆差形势,说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安排对我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很大,我国单方面很难改变贸易顺差的基本形势。

从双边贸易格局来看,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和韩国依然是我国前六位最大贸易伙伴,前5个月,对美贸易顺差达到59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也达465.3亿美元,对香港特区贸易顺差214.9亿美元,对日贸易逆差108.8亿美元。贸易不平衡的区域结构也基本没有改变。对欧美贸易顺差将继续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话题。

二、 减顺差等宏观调控措施开始见效,但不平衡

通过关税杠杆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并增加其进口初见成效。前5个月,能源矿物类产品的出口下降了1.7%, 而进口增长了50.1%。特别是煤炭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转折。2006年11月,在取消煤炭出口退税的基础上,我国将煤炭进口税率由3―6%下调为0或1%的暂定税率,同时对炼焦煤加征5%的出口关税,从而对煤炭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这些调控措施见到成效。2007年前5个月,我国净进口煤炭367万吨,去年同期为净出口1068万吨。我国长期保持的煤炭净出口局面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煤炭净进口形势也没有替代国内煤炭生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4月份,国内煤炭总产量达到6.86亿吨,同比增长13.8%,我国煤炭净进口量只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很小部分,煤炭净进口不会对国内国际市场产生太大影响。但净进口能否持续,以及占总消费比重多大合适,则是需要继续研究的新问题。而且,煤炭净进口量的增加,其主要贸易伙伴是越南和印尼,这也有利于我国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并由此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

但一些资源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仍不合理。如,成品油出口达到647万吨,同比增长22.2%,相反成品油进口只达到1479万吨, 只增长了4.5%。纸及纸板的出口达到143万吨,增长了48.3%;相反,同类产品进口177万吨,同比下降3.2%,纸浆进口只达到354万吨,同比略有增长。钢材的进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也很突出。前5个月,钢材出口达到2744万吨,同比增长116.7%,相反,钢材进口只达到728万吨,同比下降5.9%,铁矿砂进口增长21.4%。这种进出口结构对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能源消耗都是不利的。

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对142种资源性商品加征出口关税,特别是对80多种钢铁产品加征5―10%的出口关税,对国内部分稀有有色金属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这些措施能否收到应有效果,还有待继续观察。

三、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出现可喜现象

前5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2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占出口总额比重为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25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出口总额为28.4%。令人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出口商品实现了量增价升的形势。如印刷电路出口额达到35.9亿美元,商品数量同比增长22.8%,但出口金额增长了31.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额达到449亿美元,商品数量下降0.1%,出口金额增长了36.2%;电话机出口额达到141亿美元,出口商品数量下降2.1%,但出口金额反而上升了13.5%。其他出口1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出现量增价升现象的还有:空调器、手用或机用工具、集成电路、电线和电缆、汽车和汽车底盘、集装箱、半导体器件、塑料制品、鞋类、橡胶轮胎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前5个月对外贸易运行形势总体表现是良好的,保守估计全年外贸总量增长速度仍将超过20%,总额将达到或接近2.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仍将超过1800亿美元。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出现是国内国外两个原因的结果。从国内看,是近几年国内储蓄增长快于国内投资增长的必然结果,这是促使贸易顺差持续出现的基本因素。持续的贸易顺差,从国民经济运行机理上分析,是在国内投资不能吸纳国内储蓄情况下的一种资源(商品资本)流出,但这种资源流出主要是劳动要素,因此对我国是有利的。从国外因素看,贸易顺差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后,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转移,实行生产国际化和价值链控制的结果,它们把贸易顺差留给中国,但把利润的主要部分拿走,目前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还无力改变这种基本格局。我们的减顺差任务是在上述约束条件下进行,因此要在微观和细节层面上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应把减顺差与调整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我国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特别是如何参与全球采购,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减少贸易顺差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开发全球采购市场并把它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密切结合起来,落实到每个商品目录中。我国究竟需要多少个“净进口”商品项目,需要逐个研究并确定下来。通过这些不断增加的“净进口”商品目录来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态势,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达到减少贸易顺差与实现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运用关税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要有配套措施

这个措施在一些商品中已经见到成效,如煤炭。但是否在其他商品中也见效,这还要取决于别的因素,如国际市场的需求因素以及国内产能的消化程度。现在国际市场对我国低附加值普通钢材的需求很大,价格也很可观,加上国内产能又很大,这在客观上会抵消关税调控的作用,因此要研究采用别的配套措施,如对此类出口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采用技术进步措施,提高产业水平。我国目前处在进口原料,加工初级制成品的分工阶段,钢铁贸易是最鲜明的例子,它对我们的挑战是环境和耗能的制约,但我们又不可能超越这个分工阶段,因此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运用经济杠杆应对和解决环境和耗能的挑战,而不是单纯限制出口,也不是利用关税增加财政收入。

(三)使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措施和激励政策惠及非公有企业

从不同企业性质的进出口平衡情况看,国有企业的进口积极性高于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这说明不同性质的企业在享受进口贸易便利化和激励方面还存在差距,进口贸易需求和增长还存在回旋空间。除了继续降低有关商品的进口关税,让所有企业都能享受进口激励之外,还要针对集体企业,特别是非公有企业在进口便利化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信息服务,出台有关政策,如增加信贷服务、减免进口环节税等措施,使非国有企业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境外采购,扩大我国参与全球采购的社会经济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

上一篇:抓住机遇 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篇:“泡沫”不应成为A股市场争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