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还是要回归本位

时间:2022-06-28 01:15:46

阅读教学还是要回归本位

走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季,课程改革正逐渐步入秋的纯净与高远,抛去表面的浮华绮丽,扎实、有效成为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审视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笔者觉得如何实现有效阅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目标定位――有效阅读的基石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可见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准确、明晰,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把握。如果文本目标偏离了教学主旨,师生的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南辕北辙之中。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讲的是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长得难看,小骆驼感到委屈,骆驼妈妈带领小骆驼到沙漠旅行,终于让小骆驼认识到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位老师在教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你觉得小骆驼难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难看!”几个学生还嘀咕着“小红马才难看呢。”于是学生们模仿小骆驼开始了对小红马的讥笑,课堂在貌似轻松的笑声中接近尾声。

透视以上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自鸣得意的设计恰恰暴露出其对文本解读的偏离。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悟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小骆驼和小红马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受到正确的审美观教育。人为地给“小骆驼”“小红马”贴上美或丑的标签,只能让教学失之于浅,并最终走向缘木求鱼的尴尬境地。

二、话题建构――有效阅读的纽带

“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一篇课文,总是要渗透作者与编者的中心意图或价值取向,不管这种意图或取向是明显地表露还是隐晦地蕴涵,它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一堂课,阅读话题建构的是否有效度、有质量,将直接决定着课堂对话能否逐步走向深入、深刻。

特级教师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片段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生:在王宫里的太监也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笑)

师:那个女的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呢?(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众笑)

生: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

生:还有“仆”吗?(众大笑)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边说边画,众大笑)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师:不把人当人!

生:我会觉得耻辱!

生:我感到是一种屈辱。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板书:耻辱、屈辱、侮辱、羞辱、欺辱。归类,并引导学生齐读。)

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师画图形)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过着悲惨的生活!

生: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生: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很痛苦!

生:他的命不值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杀死了。

师:(脸色凝重地)这样的人就是“仆”!这个字就是“奴仆”的“仆”!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生:(自觉地拿起课本读起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勾践夫妇的“忍辱负重”,薛老师别具匠心地以“奴仆”一词作为切入点,从“奴仆”二字的象形结构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建构对“屈辱生活”的深层认识。正是有了对文本深入的解读,才有了这样的阅读话题,学生们才能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透过教材走进人物内心,经历百感交集的心灵之旅,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三、多维对话一有效阅读的核心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有了“对话”而涌现出生命的律动。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情感涌动、智慧进发、精彩迭出。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感到在学生的“言说”权得到保证,在学生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的对话变了昧,走了形。课堂上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热闹非凡。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因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曾看过一个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的案例。该教师先组织学生说说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个人;接着问学生“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有的说“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有的说“要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突然在我面前变成―个脏兮兮的女孩子,我肯定要吓坏了,还以为她是一个妖怪或者女巫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每个人在平时都注意打扮,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的。”接下去是关于“后妈”的讨论。通过对话,学生明白了“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前妈留下的孩子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并不是坏人。只是她们一时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我们要谅解她们。”最后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明白“要靠自己,要爱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所以”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像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一样,除了她自己。”

这是一节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的阅读课,因为老师引领学生从《灰姑娘》中读懂的不仅仅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这是我们许多教师习惯于先人为主,先读教参而确定的单一的文本价值取向),而且读懂了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做一个守时的人”“衣着要整洁”“对后母的认识,对自我的珍爱”等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取向。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学生的多元感悟的引领是这节阅读课有效、高效的关键所在。

语文,因阅读而丰厚、灵动;阅读,因有效而简约、深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何愁智慧之芽不悄然萌发、生命之花不璀璨绽放?

上一篇: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制度改革简论 下一篇:改革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