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写生与古村镇旅游协调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27 05:42:58

美术写生与古村镇旅游协调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美术写生常选择古村镇作为基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乡土景观、乡土文化、传统民居能为写生提供创作素材与灵感。美术写生促进了古村镇旅游的发展,但因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而导致其失去原生态的魅力,美术写生面临困境,因此发展古村镇旅游应充分考虑美术写生需求。文章指出,通过协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采取以旧建“新”、因地制宜的改造原则,保留古村镇传统风貌与原生态美感。实行新旧分区规划,缓解美术写生与商业旅游的矛盾,探讨美术写生与旅游开发和谐共融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美术写生 古村镇 旅游开发 协调发展 现状与对策

美术写生目的是感受自然、激发灵感、收集创作素材、提高审美能力,这需要相对稳定的基地,地点一般选择风景如画、古朴僻静、乡土文化浓厚的古村镇。当代艺术家所向往的正是这种充满“诗情画意”式的乡土美景,并视之为心目中的“净土”。纵观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家无不寄情于这种“净土”。所谓“外师造化”正是古人要求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写生的重视。我国曾拥有大量美丽迷人的古村镇,但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造成自然与人文生态双重破坏,古村镇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保护下来的古村镇也因盲目的旅游开发而失去原生态魅力,让艺术家失去了写生创作的原动力。

一、美术写生基地(景区)现状

当前我国美术写生群体规模庞大,许多高校艺术与设计类师生每年均要安排外出美术写生。因纯自然风景不适合长时间居留生活,美术写生一般选择能长期居住生活且风光美丽的古村镇,比如安徽宏村与西递、江西婺源、湖南凤凰、贵州苗寨等地。令人担忧的是,现今适宜作美术写生的基地(景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古村镇(景区)迅猛又盲目的商业旅游开发,已造成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双重破坏,古村镇正逐渐失去其原生态的美丽与魅力。

(一)乡土景观损坏严重

乡土景观包括自然风光、田野、乡土建筑、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具有自然、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内涵。乡土景观是古村镇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物质依托,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产生一种“诗情画意”式的乡土美感。比如福建客家土楼、湘西吊脚楼、华北四合院、安徽白墙黛瓦马头墙等传统民居,均与环境和谐共融,美丽动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开发旅游,在古村镇盲目进行“拆旧建新”,使古村镇的乡土景观(包括传统民居建筑)损毁严重。

(二)乡土文化逐渐消失

乡土文化(主要指非物质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我国乡土文化极其丰富。乡土文化曾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与生活体验,激发了创作激情。比如画家齐白石的花鸟小品画作,均源自乡土生活,追求乡土审美情趣;艺术家黄永玉的创作灵感很多源自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古城,其作品充满乡土审美气息。乡土文化曾是古村镇农民的精神支柱与心灵的寄托,因社会的变革与城市文化的强势影响,乡土文化渐遭蚕食。事实上,当前我国村镇文化建设处于青黄不接(传统文化逐渐淡出,现代文化难于进入)时期,文化现状处于粗俗的境地。

(三)民风不再淳朴,旅游商业化严重

在商业利益与金钱至上的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下,古村镇的民风也不再淳朴,取而代之的是“向钱看”。笔者曾多次去过湘西凤凰古镇写生创作,但感到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一年比一年更商业化;贵州苗寨与江西婺源也因同样的问题而正失去其“淳朴与安逸”;更有部分景区曾因商业利益分配不均几度封闭拒客而备受质疑。

(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古村镇因地处偏僻(多为山区),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比如湖南湘西、贵州苗寨、太行山大峡谷等美术写生基地,核心景区以山区公路为主,安全隐患大,对高校师生而言面临的挑战更大。现在这些地方的交通状况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随着商业旅游快速发展,艺术家因受不了商业化的“躁动与浮华”将被迫寻找更偏远宁静的古村镇,也将面临更危险的交通安全问题。

二、古村镇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协调

自然生态主要指自然环境,是古村镇的地理依托,人文生态主要指人工改造自然所形成的生活场所,包括建筑、景观与生活设施等。古村镇选址布局多尊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协调一致。比如安徽皖南古村落布局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民居建筑精美,而且村中文风昌盛,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充分体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依沱江而建,木吊脚楼依山傍水,文学大师沈从文曾在《边城》中描绘过它素朴而迷人的风情。这些地方除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其传统民居与乡土文化更具魅力,曾经是理想的美术写生基地。

(二)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保持地域特色

古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安全、美观与协调。1.古村镇道路改造要充分利用地域性材料(比如青石板、夯土与鹅卵石等),尽量少用混凝土与瓷砖,其生硬与冷漠与古村镇的人文地脉格格不入,青石板、夯土与鹅卵石均具有乡土特色,给人沉静、柔和与亲切感,符合地域文脉。2.生活设施的改造(包括水电、空调、太阳能与网络等)应统筹安排,有前瞻性,不能多次重复折腾而破坏整体环境。比如管线布置不应外露,应统一装护套,力求安全美观。3.相关设备(配电箱、电表、空调主机与太阳能)的安装位置应考虑美观,尽量利用建筑构件、植物景观加以遮掩,不能突兀,以免影响美术写生与艺术摄影取景与构图,为创作留下遗憾。

(三)以旧造“新”,保持传统建筑风貌

古村镇以传统民居建筑为主,其美学价值体现在历史文脉、地域特色与乡土美感。为了满足村民生活与旅游发展的需要,部分传统建筑必须加以整改,比如因年代久远而濒临破损的旧建筑既无法使用,也不安全,更不美观,必须考虑拆除。但拆旧以后不能简单地建新,最好的方式是以旧造“新”,即充分利用拆除的旧建筑材料与构件,选出可用的旧砖、旧瓦、旧石材与旧木料等集中使用,重点建造,力求保持“新”造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外观造型风格一致。另外,也可以用此方法来“以旧补旧”,主要修补主体构架相对完好,但局部构件与功能受损的旧建筑,让其恢复正常使用功能。这样既能保持“新”建筑的传统风貌与魅力,也能让旧建筑焕发“新”的生命。

(四)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村民的文化与审美素质

古村镇因旅游发展的急功近利,村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审美观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致使充满乡土审美情趣的景观与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原因之一是村民深受城市文化影响,不能正确理解乡土文化审美内涵,把传统当落后,视乡土为破旧,拆之弃之而后快;之二是古村镇因相对闭塞落后,文化认知度不高,缺乏对历史文脉及价值的认识。但村民是古村镇生活的主体,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应加强教育与引导。首先应从文化历史价值、故乡情怀与环境美学方面加以引导,树立村民的环保意识与正确的审美观,让村民认识到:乡村景观与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城市没有的,虽平凡确珍贵,具有淳朴、安定、祥和与年代之美感。

(五)采用新旧分区规划模式,力求协调发展

当前,部分古村镇因无序开发旅游而使建筑新旧间杂,布局混乱,极不美观,如能采用新旧分区规划就可以避免这种状况。1.新旧分离型的发展模式,提倡在古村落集聚的环绕中心建立新的行政区域,新区的建立为古村落的旅游业提供部分居住条件,缓解古村落因接待能力有限造成的原住民私自改建老房,减少生活污染带来的破坏,保护了古村落的生态环境。2.新旧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小范围内解决一个村落单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新区就建在与旧区毗邻地,使旅游者可随时参观古村落却又居住在村落之外,既方便了旅游又保护了村落的生态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分区规划主要是把核心景区与生活新区分开,一方面保护原生态景区的建筑与景观等免遭破坏,另一方面满足了原住民与游客的生活(包括商业)需求。新旧分区规划模式并非完美,也会存在不足与遗憾,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结语

在文化大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美术创作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创作需要体验生活与收集素材,而古村镇是为之提供创作灵感源泉的宝贵载体与写生基地。因此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热潮中,能否兼顾艺术家的感受与建议,不仅能为艺术家们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文脉与遗产。

(注: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乡土审美视域下的湖南新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YBB194)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

[2]郑永莉,王洪军,郑宝仁.皖南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再开发策略研究[J].景观研究,2010(1).

上一篇: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 下一篇:对高校音乐教育合唱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