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时间:2022-06-26 06:26:36

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234-01

摘要: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不断挖掘审美内涵,注重情感投入,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并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 音乐 教学 审美

音乐能充分表达人们内心的活动,拨动人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感情共鸣。中小学音乐课程被看做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变得充满爱心。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形象地感受美,理解音乐内涵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志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感彩和思想倾向,在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一、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

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二、注重音乐教师的情感投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双重角色,他们既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导者,又是音乐作品和音乐情感的演绎者。教学中所说的“情感效应”,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对音乐作品形成比较深刻的审美情感和自我认知,对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内涵有深刻认知,这样才能把音乐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如《摇篮曲》,旋律优美、曲调悠扬、附点音符较多,要求在演唱的时候用气声演唱,速度要慢,把附点音符唱准确,歌声要如微风拂面,情绪要抒情、婉转。演唱《青春舞曲》时,要分析新疆歌曲的特点:节奏明快、情绪活泼、富有舞蹈性,唱时要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充满激情地演唱,最好边跳新疆舞蹈边演唱,这样才能充分表现新疆歌曲的独特风格。

三、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四、恰当导入,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作品

音乐对人的情感、人格及心灵的震撼力量有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表达的。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及知识的限制,如果在欣赏时只注重学生的感悟,而没有教师恰当、有效的对作品内容的解说,没有对音乐创作背景及创作者的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会深入,甚至会树立一种错误的审美观。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把一些欣赏的要点及一些辅助材料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欣赏的盲目性。

比如在欣赏《翻身的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辩乐曲中主要使用了哪些乐器,各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教师利用欣赏提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子部分,情绪热烈而欢快,描写了怎样的场面。第二部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上句用管子、笛子来领奏,其旋律活泼、风趣、幽默、诙谐,而管子的音色瓮声瓮气又表现了农民怎样的性格特征。下旬用弓弦及笙来合奏,它与上句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又形成怎样的一种场面。这样引导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使学生受到了乐曲的熏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欣赏习惯”

音乐欣赏课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但笔者认为也应该有一定的“套路”,经过近几年的摸索,笔者的音乐欣赏课形成了以下的模式。第一步,音乐创作背景简介,初听全曲。在此过程中老师对乐曲创作的背景作一个大致的简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文化倾向或背景思维去听完全曲。在此过程中一般完成以下几个问题: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听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完成对乐曲情感大致的分析,并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每二步,继续欣赏全曲。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感觉

这首乐曲应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情感变化、速度对比、还是音色变化等)?第三步,分段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各部分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某段音乐进行创造和表演,同时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我们听过和学过的音乐中哪些音乐与此相类似,达到拓展欣赏的目的。第四步,全曲欣赏,完整体验乐曲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培养审美情趣。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应不断挖掘审美内涵,注重情感投入,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并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晓培.发掘审美因素,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13,56.

[2]廖正训.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酌审美教育[J].大江周刊・论坛.2013,7.

[3]贺建华.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J].时代教育.No.8.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