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建筑对比研究

时间:2022-06-26 03:52:43

中西古建筑对比研究

摘 要: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体现了民族、时代特征。本文从材料、结构、风格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方建筑的异同,以使读者加深对中西建筑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 中国 西方国家 古建筑 差异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凝固的史诗。它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表达了一定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与西方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建筑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将从材料、结构、布局、风格、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中西古建筑的差异。

1.材料的差异

黄河、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植被资源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木材与土材。因此,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以土木为主要材料,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西方古建筑的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那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石材丰富,广布石灰岩与大理石。同时降雨丰富,空气潮湿,木材易受潮腐朽,因此人们多用石材,而少用木材建筑房屋。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中国建筑土木为主材,被誉为“木头的史书”,而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是“石头史书”的见证。中西方建筑对材料的选择,除自然因素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理念引起的结果。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采集的活动方式,宣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体现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木材质地疏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西方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以石为材的西方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但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中国古建筑以黄土筑墙,以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西方建筑推崇一种雕刻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中柱廊与柱式的设立,表现了抽象的人体美。西方的石质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规律、直指上苍的。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层,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而执行此任务的柱子便成了关键的关键。柱子是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屋顶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建筑模式,如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等。

3.布局方式的差异

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性格的不同。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四合院”模式。从皇宫到民宅,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而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庭院,一般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轴线设计,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线上,次要的建筑安置在横线上。这体现出严格的礼制观念。如明清皇宫、孔庙等即是代表。各种建筑的排列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特点、宗法观念和礼教制度。与中国建筑的封闭结构不同,西方建筑是开放结构,并遵循向上发展的规律,采用体量的向上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有变化的形体,形成耸立壮观的整体。

中国建筑多采用庭院结构,而欧洲建筑多为广场式结构。庭院的内敛性,体现了中国人内敛、沉静、含蓄的个性。而西方广场的开放性,体现了欧洲人的活跃、好动、开放的个性。

4.文化观念的差异

建筑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中国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稳定、统一,在建筑上缺乏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统治者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以体现君臣之尊卑,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饰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中国建筑以君权为核心,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建筑是体现宗教的神权的。西方古代社会常处于分裂割据,人们信神,对神的崇拜,产生了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的精神。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

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而西方建筑充满宗教神秘主义的情。儒家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强调礼制,在住宅布局上表现为主、次、上、下、男、女之别,是中国人际关系在建筑空间的体现,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基督教神学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理论。在建筑上,体现为“崇高”的美学特征。建筑风格多样变化,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体现了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

5.发展趋势

中国建筑发展过程平缓,缺乏剧烈的变化。本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又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潮腐蚀的功能。同时采用梁柱、加大出檐斗拱等方法,使建筑的木构件不受雨水的浸蚀。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基本满足了我国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使得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局等方面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建筑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对称,造型简洁优雅,雕塑表现人体美。罗马式建筑以圆顶、拱门为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哥特式式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直指上苍,寄托教徒对天国的向往。巴洛克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形式新颖,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常规,使用贵重材料,装饰富丽堂皇。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不同。中国建筑形式、材料千年不变,与中国封建制度有关。而西方建筑不断演变,与它的政治上分裂、更新频繁有关,反映出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6.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含蓄为特点。以向内封闭空间结合婉转的建筑韵味和自然的装饰设计,给人亲切、温馨的审美感受。中国建筑多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性服从整体,追求和谐。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很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这与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四方有种内在联系。普通老百姓的建筑也体现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厅屋,子孙后代住厢房偏厦。“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如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师法自然,模山仿水,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一体。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变化莫测,多处体现着虚实、藏露。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重视诚意、修身养性,重视“内宇宙”即内心修炼,而不对“外宇宙”进行大胆探索。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是求新求异,变化多端,但总体特点是“崇高”,特别是哥特式建筑,尖尖的塔顶直指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让人们更加敬畏上帝。所以说,西方建筑处处体现出西方宗教的影响,体现出人们大胆向外界求索的愿望与探险的精神。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和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以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中国的围墙文化体现出中国内敛、保守的特征。西方建筑的不断变迁证明西方文明更有革命性传统。西方建筑大量使用石头与西方文化特征有神秘的对应。开放、轩敞的西方建筑是海洋文明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谢海东 现代家居装修与布局参考手册[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

[2]王其钧 近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元代山水画及其名家名作 下一篇:字幕翻译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