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反思与探索

时间:2022-06-26 01:39:38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与探索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进而深入探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开阔学生视野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拓展新方法、新思路、新尝试。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大学语文正逐渐地陷入边缘化的境地,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大学语文的危急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一个层面上说,会造成大学生中文表达以及接受能力的弱化、退化,甚至会波及到社会交往、求职就业等层面;从更深层面上说,会影响公众整体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语文是一门不可替代的课程。

1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目前大学语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对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不够,对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另外,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也不太确定,是强调工具性,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定位十分模糊。

语文必须具有工具性、知识性的内容,注重人文性,加强工具性,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这应该是大学语文应该坚持走下去的一条新路。作为一门肩负重任的课程,大学里语文课程应该发挥出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表达和接受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感知能力,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把它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①

2 大学语文创新探索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

2.1 丰富大学语文的课堂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不应死守教条、远离现实,使文学脱离现代社会,远离对象,使课程苍白贫乏,缺少生机活力。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突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突出与网络信息的结合。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使用,但是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大学语文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

2.1.1 关注社会热点

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凝神静气地沉入课堂之中。现实中的热点话题、网络上的焦点新闻以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天下大事,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历史等无不可以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大学语文课堂增加一些人间烟火,让学生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生活阐述看法,并在观点的交锋中体验社会多元化思想文化。在学生高度关注精神状态下的诠释,可以引领学生对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展开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对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只有一生,但我们可以借鉴社会众生的人生经历来烛照自己的人生。

2.1.2 善于利用等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感兴趣的经典音乐、影视娱乐、绘画艺术、服装饰物、广告传媒、网络文学等文化元素纳入课堂,经过筛选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图片、音乐、影像完全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以此为载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听,改变课堂上知识灌输的单调性。但是教师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开放式的讲解教学结合起来,用理论的光芒投射纷繁的文化现象,在诠释中去伪存真、剔除积弊并且弘扬精粹,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2.1.3 拓宽学生思维

大学语文教学切不可拘泥一点,繁琐罗嗦地单调重复一个学生早已知晓的知识点,无限增添学生烦躁情绪以及厌学心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跳跃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教学中以点带线,线面结合,展现语文鲜活生动魅力万千的一面。以文本内容的一个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结合丰富的文史资料、时代背景、作家履历、民风民俗,形成横向的无限涟漪面。同时不断滋生新的知识点,穿越线性历史长河、跨越广袤空间界限,形成纵向历史坐标体系,描绘世界文化衍生图谱,形成古今中外知识脉络全面交汇融合。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以趣味性的生发增加学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极大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于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利用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素质的极佳方式。

2.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性、启发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以学生为本,强调并切实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2.2.1 广泛开展辩论讨论

要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灌输知识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在课堂中推行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就某一个话题,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论、辩论亦或是讨论,让学生的嘴巴开动起来,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想飞扬起来。教师作为船长带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跨过邃远广袤的时空,笑谈古今中外,纵横万里书卷。

2.2.2 致力于延展阅读面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阅读。课上示范如何进行精读,咀嚼原汁原味的中外名著,释放出文学作品馥郁芬芳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浩瀚书海,有选择性地广泛阅读非常重要。清华大学为学生列出必读(40种)、选读(80种)、参考(160种)书目的做法值得借鉴,为学生列出精品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使阅读真正发挥教化育人、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2.2.3 尝试让学生为人师为己师

也可以酌情掌握时间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当老师,学生经过精心准备后的内容肯定是老师不曾准备的,学生的视角肯定是出乎老师意料的,各种知识汇聚成恣肆的海洋,各种观点辉映出群芳竟妍的百花丛。老师可以真正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体会学生独到的见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为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授课方法以及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提供非常宝贵的参考借鉴价值。

2.3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的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学习阅读加强人文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就不是停留于补补语文课,而是着重于素质的培育,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②

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思考、探究,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在思想飞扬的空间里,批判性地吸收圣贤智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悟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体验人的崇高信仰、情感、价值观,感受至纯至善的人情、人性,学习至高至大的世间真理,辨析善恶美丑、忠奸贤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学习和阅读一定会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境界、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迪和人格重塑,理性、感性思维的全面提升,智慧学识、人生阅历的极大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青年学生自信而不自负、平凡而不平庸的人格,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放眼未来、锐意进取的视野,关怀自我、关怀生命的人文意识,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人。

2.4 开阔学生视野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深度。温儒敏先生说过:“大学语文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通识课,还是要立足‘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③引入多种理论与方法,打通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学科间交叉相融,课内外联系,理论与现实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超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拓展本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教化意义。通过语文讲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讲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构成气象万千的大世界。培养和增进学生人文的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位,养成富有涵养、心理健康的胸怀,为学生为人、做事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和参考。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永不褪色的主题。使大学语文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是每个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这也必将激励我们努力地探索下去。

L鼙疚南?011年承德医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20110016

上一篇:准确定位指导下的高职语文课程建设 下一篇:中学语文“导—读—思—练”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