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地理教学中的“新课改”

时间:2022-08-01 11:27:37

再谈地理教学中的“新课改”

摘 要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既要对新课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又要做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好,还要注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渗透新课改理念,我校高中部地理组听了几节新课改观摩课。其中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大小问题,一概小组讨论解决。表面看来气氛非常热烈,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又真正掌握了多少呢?仅仅是知识的表皮而已。另一位老师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但老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错误,专业知识较为肤浅,甚至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给予指正。这两节课引起老师们的强烈反响,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地理教学中究竟怎样实施新课改理念?对此,笔者认为:

1 新课改是对以前工作的再认识、再升华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这次“课改”的灵魂。

这次“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新课改不是对前面工作的全盘否定,相反它是对以前工作的一次再认识、再升华。因此我们没必要“另打锣鼓新开张”,而应该在前面工作基础上,批判地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并且批判地接受新的理念,这并非意味着老师可以全盘丢下知识无所事事,而否认了应有的主导作用。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谈话式、自学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唤醒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同生活的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能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也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2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好

高中地理新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广大地理教师钻研新教材,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而教育的现代化,其本身既要求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又需要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好。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优越性体现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动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就高中地理教学而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是其他教学设施所无法比拟的。如高三地理教学在复习等高线知识时,有一判读闭合等高线内部的海拔高度原则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就可用多媒体教学,讲解特别直观、通俗易懂,然后让学生举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再如复习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时,也可直接用多媒体展示,并进行分析,然后联系长江和洞庭湖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加以说明。这样组织教学比只让学生看书或者教师平铺直叙讲解或者只展示课件不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可见它可以营造更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发展,培(下转第124页)(上接第85页)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3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关键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旧格局,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及时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主要是指师生、生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动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体现在一些涉及面比较广、答案比较灵活的问题当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便可解决的,就不需要合作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单凭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的,就需要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统一认识。

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偏爱与兴趣往往得益于任课教师教学的强烈感染力和吸引力。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讲求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并巩固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之以情,教之以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一个好的地理教师往往通过一个好的导语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如一位教师在进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一开始就拿出一人物画像,问同学们这是明代的谁?假如你是他,出使西洋何时去?何时回?再如又一位老师在讲《环境问题的产生》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日本水俣湾出现猫集体自杀,为什么呢?简单的一幅画,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重难点迎刃而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如一位老师在讲巴西经济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关系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地的行政长官,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解决?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一个学生扮演行政长官,其余的学生扮演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下点拨。结果学习气氛异常热烈,提的问题也十分到位,学习效果十分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以此来创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为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总之,只要我们地理教师能够直面困难,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再结硕果。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法律修养的途径 下一篇:“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