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雾化吸入法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5 04:03:41

超声雾化吸入法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为了使超声雾化得到最满意的疗效。方法:以我院儿科2009年5 月~2010年5月的住院患儿肺炎为病例在雾化吸入后结合胸背叩击,必要是给与吸痰等综合措施,可有效的促进痰液的排出,式呼吸道通畅。结果:采用上述方法疗效显著。结论: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法结合结合拍背、吸痰等综合护理措施治疗小儿肺炎。优点:作用直接,效果显著,疗程缩短,防止并发症,值得提倡。 关键词:超声雾化吸入;综合护理;小儿肺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6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均来自长乐县医院儿科2009年5 月份~2010年5月份的住院患儿。共400例年龄为35天~2岁,其中观察组为200例,表现为干咳、阵发性喘憋、咳痰不利;40例有口周紫绀,30里有明显鼻翼煽动三凹征;160例伴有发热;对照组180例,为同期患此病的住院患儿,对照组与观察组年龄与病情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两组住院患儿均与住院当日给与静脉点滴抗生素以及支持对症护理,观察组患儿同时采用长生雾化器雾化吸入,吸入药物为特步塔林2.5m丙托溴胺0.25mg生理盐水15ml~20ml,布地奈得0.2mg~0.5mg将配置好的药业注入雾化罐内,水槽内甲蒸馏水至浮标飘 起检查雾化罐无漏水后,放入水槽连接雾化管道与雾化罐,携用物至床旁,对患者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 次,每次15min~20min,每次雾化吸入后均于胸背部叩击,及时擦净口 鼻腔分泌物,其中15例予以吸痰。

2结果

经仔细观察,观察组换而采用产生雾化吸入结合综合护理2d内痰液易咳利,喘憋症状减轻减轻患儿88例,占26.675%,观察组患儿雾化吸入后3d~5d内咳嗽喘憋咳痰等症状明显好转患儿85例,占28.63%;对照组64例,占35.56%,观察组雾化吸入5d后咳嗽喘憋咳痰等症状明显好转患儿60例占27.27%;对照组90例占50% ,治疗后两组喘憋改善时间明显差别。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保持病房清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适时向患儿家属做好医嘱,向他们说明通风可以预防自身感染与交叉感染的重要性,避免家属因怕通风会引起患儿复感而不情愿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度为20摄氏度~22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可有利 于改善患儿呼吸道干燥,痰液粘稠而不易咳出等症状并于多喂水,雾化前向家属解释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目的、疗效方法与注意事项取得充分配合。

3.2 正确使用雾化器:由于小儿喉发育不完整,喉腔及鼻毛 缓冲作用小,开始吸入要渐进调节雾量的方法,如雾量过大,大量雾化粒急剧进入气管可能会是气管痉挛,而导致憋气咳喘,呼吸困难。因此雾量一般为中低雾量,将面罩对准患儿口鼻,距离为10cm左右,或将口含嘴放入患儿口内,但2岁以内患儿常不配合,可将干净毛巾围于患儿颌下,防止雾化药形成水滴滴入患儿颈部和衣服上,将患儿抱于家长膝上,半坐位或坐于床上,或侧卧位但不宜取仰卧位,因为小儿横隔位置高,胸腔相对较小,仰卧位胸部活动度较小,肺活量较低易出现呼吸困难,烦躁、缺氧等症状。另外如雾化时患儿出现咳嗽、咳痰,仰卧位已发生窒息所以要采取正确的姿势,雾化器暗应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一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可影响雾化药物吸入效果,雾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咳嗽、咳痰有无缺氧加重等情况。雾化后腰擦净患儿口鼻部周围雾水,视患者无异常后离开同时向患儿家属做好雾化后的宣教工作,雾化后装置要分离,水槽内的水要排净清洗,泡于0.5%的84液内消毒,再冲洗晾干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3.3 胸背部叩击护理:雾化后于胸背部叩击护理,叩背护理可通过胸部有节律的震动间接地使附着于肺部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咳出,叩背操作时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指前部与大小鱼际与患儿背部接触,腕关节均匀用力不要过猛。

3.4 吸痰应选择合适吸管。新生儿一般选用6号8号吸管,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6号,婴儿多选用10号吸管,如吸痰次数较多者应选用8号吸管,插吸管时动作要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不可硬插,抽吸时一定要旋转吸管,边吸边退避免停留在一个部位造成粘膜损伤。每 次的吸痰时长为15s,反复细谈时间要间隔2min~3min,对肺炎病人要按需吸痰,只有在病人有吸痰必要时再操作。

4 讨论

超声雾化吸入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成为细微的气雾,由于呼吸道吸入雾化物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激素使用不能超过3d注意其有降低机体抗菌能力的副作用,这些药物通过雾化器管道随着患者呼吸进入呼吸道,可直接起到抗炎湿化呼吸道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稀释痰液,有效缓解症状。

上一篇:浅谈妇产科的护理 下一篇:过期妊娠对母婴影响的临床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