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师生积极情感 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和谐发展

时间:2022-06-24 06:19:45

培养师生积极情感 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和谐发展

【摘要】新课程突出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情感教育既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手段。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从爱心出发,以成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保证,同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感情,努力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以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 师生关系 民族学生 和谐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奎尔哈德曼博士说:“赞美是温暖灵魂的力量。”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两个主体互动的双边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指出教学过程“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情感对于教学成功非常重要。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是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我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中也提出 “亲其师”而“信其道”。李镇西老师提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一位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和态度。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基本理念。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我们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更应该从政治的高度,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高度,重视和落实培养积极师生情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1.爱心教育思想是培养师生积极情感的立足点

朱永新教授指出:“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师爱是教育之魂”。我国古代思想家张载指出“教而无爱,犹水润石,必不纳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沔尊语)。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罗素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必须把对学生真诚的爱,落实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教育的爱是剂、催化剂、调节剂、激励剂,教育的爱如春雨润物般无声,教育的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教育的爱如阳光暖人心田、沁人心脾。

2.成功教育理念是培养师生积极情感的支撑点

“老师不是雕刻家,而是欣赏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爱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直接体现就是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成功,鼓励学生走向成功,所以成功教育理念是培养师生积极情感的支撑点。

教师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发现学生闪光点,经常肯定学生每一个进步,给予学生及时的正面鼓励,让学生在一个一个“成功”的“褒奖”中增添信心、鼓足勇气、不断进步。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在每个方面都优秀,也不是每个人在每个方面都不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差异、发展差异和特长取向差异,不能用一时、一科考试成绩来判断和评价学生的发展状态。

3.合作学习方法是培养师生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交流接触的主要机会是课堂教学,所以也是师生情感建立的主要平台。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正确运用启发方式、讨论方式,注意全员参与、方向引领、学生主动、积极评价。目标的达成,要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同时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4.师德引领是培养师生积极情感的重要保证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是对教师这一特殊社会公众角色的基本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崇高的责任感、无私的爱心、顽强的毅力、和蔼的态度、翩翩的风度,才是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和完美”的“大师”形象。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一个不热爱教育工作、一个不潜心教学业务、一个不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信服的。“做一个教书人,先做一个读书人”,“要当先生,先当学生”。教师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自己要“悟道、精业、不惑”,否则怎么能够“为人师”!李镇西老师提出“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爱戴的人,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因斯坦指出“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教育家,无不是有魅力的教师。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沟通魅力、反思魅力,以不愧“为人师表”的社会角色。

5.尊重民族感情是培养不同民族之间师生情感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民族平等。民族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宗教习惯和心理素质,民族之间在各方面客观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当然也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当然包括尊重学生的民族感情,尊重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

上一篇:将快乐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下一篇:黄金分割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