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风险何在

时间:2022-06-24 04:19:43

影子银行风险何在

近两年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极度担忧者有之,认为属正常发展者有之,而各种意见的分歧也来自于对“影子银行”定义和规模的不同理解。

笔者按国际公认的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宽泛定义,估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约占GDP的40%之多。这一规模比常规银行系统的资产来说较小,当然也远小于金融市场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

考虑到我国整体杠杆水平相对于我们的高储蓄来说尚可承受,也考虑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相当充裕,在银行信用受到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资本账户也大体封闭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影子银行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还不至于造成系统性风险,带来金融危机。

然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给近期带来两大风险,那就是宏观风险和流动性突然紧缩的风险。当然,如果不加强监管,影子银行的持续快速扩张长期来说也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规模

许多人把“影子银行”等同于不受监管的金融活动,甚至“地下钱庄”。其实“影子银行”并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

这个概念最早由现任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在2007年任职美联储时提出,概指“由杠杆率较高的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组成的无所不包的一盆大杂烩汤”。而巴塞尔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则把“涉及部分或完全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非常规信贷活动的信用中介”统称为影子银行。

据此,我国银行的表外活动都可以纳入到“影子银行”的范围,比如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包括债券在内的信用类金融产品交易,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活动也应包含在内。央行所监测的社会融资规模涵盖了主要的“影子银行”活动,但并没有包括所有信托资产、民间借贷,可能也未覆盖部分理财产品。

到2012年末,统计在央行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之下的未贴现票据、企业债券、信托和委托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36%;如果再加上社会融资规模中未包括的信托资产和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估计为4万亿元),“影子银行”总规模为2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50%。

当然,如果再包括非银行所持有的企业债券,这个数字将达到30万亿元。当然,这其中可能存在重复计算,因为部分信托资金可能被用于购买商业票据或债券,因而被计算了两次。但我们已经尽量避免重复计算,没有将理财计算在内,因为其主要投资对象是已经计算了的商业票据、信托产品、货币市场产品等。

这样看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至少GDP的40%以上。这相对于我们银行系统的常规活动规模,资产上百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67万多亿元来说,还算是比较小的。相比于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来说,也是比较小的。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达到50%,并在十年内翻了近一番,攀升至100%。

另外,正如央行和银监会指出的那样,我国影子银行的活动绝大多数是处于监管之下的:或者是由受监管的银行体系进行的表外信贷,或者是监管之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传统类的信托理财较大,处于监管之外的民间融资、私募、小额贷款等相对较小。

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利弊

目前,虽然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还不是特别大,但近来发展速度惊人。而且,虽然大都是在监管之下的金融机构所为,并不等于这些金融活动和普通银行贷款所受到的监管一样严格。恰恰是因为一般银行贷款在规模和投向上限制比较大,监管部门对银行表内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要求更加高,才促使了银行或者利用表外信贷,或者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扩大影子银行的信用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规避更严格的控制和监管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1.对银行来说,高企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负担,将存款转移到表外业务中(比如理财产品)则可以减少这一负担。

2.贷款额度和贷存比上限制约了银行直接进行信贷扩张的空间,促使银行将贷款证券化或者将其转移到表外。

3.政府严格限制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部门的贷款,但这些部门又需要大量借贷,并且政府也鼓励金融创新、对银行购买这些部门的债券和其他证券化产品限制不如一般贷款严格。

4.除此之外,影子银行发展的另一大推动因素是存贷款利率受管制而且很低。这里说的利率低当然不是相对于面临经济衰退的发达国家的零利率而言,也不是相对于过去我们出现过的实际负利率而言,而是相对于我国的经济活动速度和正常的投资回报而言。低利率使得存款人积极寻找存款以外的更高收益,也使得信贷需求总是远远大于银行贷款额度,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需求。影子银行的信贷活动则可以满足这样一个双向的需求。

5.我国的影子银行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隐性的政府或银行担保比较普遍。许多产品由银行承销或发起,而负债方许多是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公司或机构,到目前为止违约率极低,即使出现资不抵债也都是由银行或者地方政府背着,让投资者感觉安全而忽视风险,但大大增加了道德风险。

6.当然,即使没有利率的控制,金融部门也会不断创新,各种影子银行活动也会伴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成为另一条融资渠道并为经济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近两年我国影子银行的扩张在政府收紧银行贷款规模的时候,为急需资金的地方平台、房地产,也包括一些其他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减轻了宏观调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减少了坏账的大量出现。

7.但是这样也有其负面影响:金融杠杆在货币信贷名为稳健甚至收紧的时候,继续大幅上升;企业部门重组和淘汰过剩产能的压力减轻,低效产业得以继续苟延残喘,拉低了整个行业利润率;地方债务风险继续堆积等等。

现阶段风险有多大?

那么,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

如上所述,我国的影子银行大多由受到监管的机构或信贷活动组成的,并且与发达市场影子银行以及中国自身正统的银行体系相比,规模仍然较小。

另外,虽然我国的整体杠杆率(债务水平)可能看起来比其他同等收入的国家都要高,但其中大多用于投资而非消费,而且我国的储蓄率也非常高。金融系统仍然是银行独大,影子银行也主要是由银行的表外业务组成,或间接由银行提供流动性。而银行目前的不良资产相较于十年前大幅降低,基本上仍享受隐性的政府担保,如有必要,政府有财政能力对银行实施救助。

更重要的是,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充裕——银行体系整体贷存比约为70%,而大银行的贷存比更是低得多。关于最后一点,当前资本账户仍然封闭,经常账户盈余规模仍然巨大,再加上庞大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有助于限制银行业潜在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担心目前我国的整体负债水平,或者短期内影子银行问题会让我们面临重大系统性风险或者金融危机。

但是,金融系统不会崩溃并不等同于其没有风险,也不意味着决策者可以忽略那些明显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影子银行扩张。短期内,我们认为宏观风险及流动性风险是影子银行活动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两大风险。

宏观风险方面,自2012年中期以来,影子银行信贷活动快速增长,导致整体信贷环境显著放松。这虽然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复苏,但是,关注传统的广义货币及银行贷款指标的人们(包括决策者在内)可能会误判真实的信贷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反应可能会滞后,直到杠杆大增加导致过度投资、通胀及资产泡沫时,政策调整才姗姗来迟。届时,政府可能不得不突然收紧信贷,从而给经济造成更大冲击,引发不良贷款攀升。

另一主要风险是流动性意外收紧所造成的经济波动。与有存款支持的普通银行贷款相比,影子银行的流动性整体上不是十分稳定,很大程度依赖于市场信心。局部的偿付问题(如理财产品或地方政府贷款平台)可能会动摇整个系统的信心,从而使流动性突然枯竭。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或禁止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规集资行为,也可能导致一些影子银行活动迅速萎缩。

在这些情况下,最有可能的情景是,银行将标的资产(与存款一道)重新转回其资产负债表,或开发其他新产品来扭转局面。但这都需要时间,在银行面临信贷额度控制和其他监管限制的情况下,其资产负债表无法立刻扩张来彻底弥补影子银行信贷活动的下降,那就可能造成流动性和信贷收缩。虽然政府可能并无意这样做(因此随后可能会放松政策),但破坏已经造成,从而导致经济运行出现波动。2011年夏季和三季度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从更长远来说,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整体杠杆率持续攀升。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元刺激政策带动的信贷扩张,在过去五年中整体信贷占GDP的比重增加了40多个百分点。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经历过类似信贷扩张的,一般都会出现相当大的问题甚至金融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整体信贷的扩张,而不能简单把影子银行看作金融创新的必要结果,因为暂时没有系统性风险而忽视了其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可能造成的长期危害。

作者为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上一篇:基于柔性管理理论的预算管理系统研究 下一篇: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