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比较

时间:2022-06-23 02:42:00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比较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临床特点及B超实验室检测的价值,提高对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率;方法 5年来我院妇产科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120例;并随机选择同期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对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既往史、临床症状、术前诊断;B超检查;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率56.1%,出现痛经、疼痛较多,但继发性贫血少;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但其既往史、特有症状、B超改变、血清CA125水平增高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可与子宫肌瘤进行手术前鉴别。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比较

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与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合并存在,术前误诊率较高,但二者发病机理不一样,治疗原则不同,因此术前明确诊断非常必要,MRI和腹腔镜是目前术前能诊断子宫腺肌病检查方法,但MRI价格昂贵[1],腹腔镜是一种创伤性检查[2],二者目前难以普及。本文从这两种疾病的既往史、临床表现、B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为临床术前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子宫切除或子宫(腺)肌瘤剔除术术后标本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组120例;随机选择120例同期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两组均为有孕产史的绝经前妇女,近3个月无口服避孕药及其他激素类药物史,无肝、肾疾病、结核病及全身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病史,排除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合并巧克力囊肿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既往史、主要临床症状;B超改变;血清CA125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既往史 子宫腺肌病组95.0%(114/120)有妊娠分娩史、70.7%(84/120)有人工流产史、65.0%(78/120)有剖宫产史、35.0%(42/120)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史、15.0%(18/120)诊断性刮宫史;子宫肌瘤组有宫颈糜烂76.7%(92/120)、盆腔炎附件炎54.2%(65/120)、口服避孕37.5%(45/120)、家族史25.0%(30/120)。

2.2 临床表现及血清CA125浓度 子宫腺肌病组与子宫肌瘤组均发生生育年龄期分别为(42.4±3.8)岁、(43.1±3.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 P>0.05);月经紊乱(月经过多、经期延长)81.2%(98/120)、83.3%(10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 P>0.05);痛经78.3%(94/120)、22.5%(27/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P

2.3 B超检查 子宫腺肌病超声声像特征为:病变部位边界不清;病变部位多呈椭圆形或球形;病灶内无钙化现象;子宫肌层内可见小囊样低回声反射;可见线状放射条纹或小结从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内放射;子宫大小可出现周期性改变。而子宫肌瘤B超下则表现为子宫增大,宫体内见单发或多发的衰减区,与宫壁之间有界限。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者局限性病变(子宫腺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不等。与子宫肌瘤比较发病群体相同,临床表现相似且又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所以术前诊断率低,易误诊为子宫肌瘤。

本研究从两组疾病的既往史、临床表现、B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①本组资料中子宫腺肌病共近100%的患者曾有宫腔手术(或操作)史,这些提示宫腔手术(或操作)可能是本病的诱因,与文献报道一致[4],宫腔手术(或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及浅肌层,促使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内生长而发病;子宫肌瘤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生殖器官感染包括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可能是因为慢性炎症,病原体潜藏于子宫内膜皱襞,长期刺激使子宫内膜增生,甚而使肌细胞分裂异常,生长过快而发生子宫肌瘤,同时盆腔炎还可导致盆腔慢性充血,增加了患子宫肌瘤的危险性;长期服用避孕药可使子宫肌层局部出现高雌、孕激素环境而发生子宫肌瘤,同时子宫肌瘤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5];②二者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子宫腺肌病有其临床特征: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多呈进行性加重,痛经者占78.3%,而子宫肌瘤组仅占22.5%,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 P

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诊断[9],但其宫腔操作史、特有的症状(进行性痛经、疼痛等)、体征(妇检发现子宫球形增大、质硬、有触痛,经前子宫增大且触痛明显,经后子宫变小)、B超改变具有特征性(子宫均匀增大呈球形、较多散在的小囊样低回声反射、子宫大小可出现周期性改变等)、血清CA125水平增高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可与子宫肌瘤进行手术前鉴别。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徐燕.子宫腺肌病的诊疗策略.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6-8.

2林金芳.宫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44.

3 Kim MD,Won JW,Lee DY,et a1.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adenmyosis without flbroids.Clin Radid,2004,59:520-526.

4 周清平,汪锡耀,方英,等.子宫腺肌病患病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296-297.

5 苏红梅,张碧云,曾芳玲,等.已婚职业妇女子宫肌瘤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15(5):268-272.

6 张惜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38.

7 韩燕华,周应芳,郑淑蓉.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0):607.

8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7.

9 周应芳,白文佩.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141-14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麦冬多糖降血糖作用的药效学观察 下一篇: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