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数学教材内涵,追求更佳教学效果

时间:2022-06-23 10:52:08

挖掘数学教材内涵,追求更佳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的建议,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挖掘教材的难度。那么该如何挖掘教材内涵,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合理取舍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广度就是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如果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就会难以接受;如果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更要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例如:公倍数和公因数是四年级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延伸,为随后的分数学习做铺垫。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概念集中且结构严谨,现在就分为两段来学习,适应了当今时展的特点:短、平、快。关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具体方法,教材引导学生联系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鼓励策略多样化,淡化了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使知识结构简练且易于掌握。

二、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机不可失

当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明确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内容上或在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以至影响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例如:“公倍数”的教学重点是: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2.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难点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便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关键在于是否理解公倍数的含义。

教材中的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有的内容纵横交替;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方法;有的在知识衔接呈现较大差异等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成了教学的难点。要想追求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更是教学的好时机。所谓“愤”,就是指学生在苦苦思索而未果的状态。而“悱”则是想表达而又力不从心、言不及义时的状态。这样的时机标志着学生对探索性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不是现成结论的简单展示,而是从“存疑”到“释疑”并在新的基础上“生疑”过程,这样的时机正是在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必须努力营造并积极捕捉的。

例如:在教学“公因数”时,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必须让学生先在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是否引导学生借组于直观操作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最大公因数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奥妙。

三、挖掘教材的内在顺序,择优选用

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已有所安排,但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选择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公倍数”时,出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分四步组织学生的活动。第一步,让学生在小组里用长3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并通过交流:“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明确认识到: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所以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第二步,组织讨论:“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再找出一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进一步丰富对公倍数的认识。第三步,先让学生说一说6、12、18、24……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得出:“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 的公倍数。”第四步,让学生结合上面的操作活动,说一说8为什么不是2和3的公倍数,加深对公倍数含义的理解。随后教学:6和9 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就要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多种开端,可以是列举法,集合图分类法,还可以用标记法。这时教师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可以节省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化成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生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为“我听说的,我忘了;我看过的,我记住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的顺序,选择有效的方法,让知识在动态中生成,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习得。

总之挖掘教材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理解教材的内涵——关注人的发展这一首要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优化作业设计 让作业“动”起来 下一篇:发挥教材优势 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