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2-06-23 08:03:01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高层管理人员的变更是国外证券市场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层管理人员的变更是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做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并被作为约束经理人员行为的重要机制。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类型及手段,接着,结合相关理论对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本文的结论也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行为方面提供了新的佐证,对于公司治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上市公司 高管变更 盈余管理 理论研究

一、引言

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由于盈余管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高层管理人员的变更是国外证券市场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层管理人员的变更是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做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并被作为约束经理人员行为的重要机制。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类型及手段,接着,结合相关理论对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本文的结论也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行为方面提供了新的佐证,对于公司治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三、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1.债务契约假说

盈余管理的动机除了来源于企业与管理层之间签订的红利计划契约外,还源于其他契约。在债务契约中,债权人通常会规定一些保护性条款,以保证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诸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把未来的盈利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债务契约假说认为尽管债务契约是管理层提高会计盈余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有关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一致。为了提高证明力,多数学者把有关债务契约的研究聚焦于已经遭受债务违约的企业的会计选择上。

2.管制诱因假说

政府通常借助会计盈余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管。反过来,增加了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应对政府监管的动机。这种动机与实证会计的政治成本假设是一致的,政治成本假设认为如果企业存在着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转移,那么可以假定它的管理当局将采取能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程序。税收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管制,减少纳税应当是盈余管理的一个明显的动因。然而,由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相关纳税调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二)盈余管理的类型

1.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的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目的之一。根据上述的动机理论,在企业红利计划契约、债务契约、资本市场因素等诸多动机指引下,管理层均有做大利润,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倾向。主要的情形包括:企业管理层有可能为了增加其红利,做大利润;为了达到债务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做大利润;在我国,若连续3年亏损,将暂停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故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也存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2.利润最小化

除了盈余管理的利润最大化目的、利润平滑化目的外,各类企业也存在盈余管理的利润最小化目的,其多出现在垄断行业、公用事业。

(1)根据管制动机假设,公用事业企业为了避免较高的利润率而受政府较多的管制,就会通过各种会计方法多确认损失,少确认利润。(2)上市公司为了降低国家税收,也会采取若干措施降低当期利润。(3)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面临被摘牌时,也可能采用先在当期降低利润然后在未来期间增加利润的方式,实现所谓的扭亏为盈以避免被摘牌的危险。(4)在利润最小化的盈余管理方式下,存在着一种极端形式,即亏损清洗或巨额冲销。这种行为多出现在上市公司变更经营管理人员,或企业己有一年亏损时。新变更的经营管理人员尽可能地在当期确认各项费用成本,以便在以后年度的经营中轻而易举地取得较高利润。同样,当上市公司将出现亏损时,就可能采取巨额亏损的方式,将次年的费用项目纳入当期,递延确认当期收入,从而在次年扭亏为盈,避免滑入ST板块或PT板块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3.利润平滑化

在一些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使各期利润不发生较大波动,使利润趋于平稳,具体的情形如下:

(1)一般而言,股东总是期望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增长,并且将此与管理人员的奖金挂钩。而一个规避风险的管理当局为了获得稳定的奖金,就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或其他措施来塑造一种稳定发展的企业形象。

(2)银企之间订立的契约也要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范围,导致银企之间的关系紧张,管理当局也会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使得企业利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态势,借以获得良好的信用等级。

(3)管理当局为了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在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时调节盈余,使各年度的变动幅度不致过大。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方法或改变企业筹资、投资、经营决策方案,使各期收益保持稳定增长。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1.会计手段

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这类盈余管理手段通常只影响不涉及现金流量的应计项目(应计项目是权责发生制的结果),而不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所以又可称为应计项目管理。这些通常只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各期的会计盈余总额。

2.安排真实交易

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通过构造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这类盈余管理手段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并且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某些非正常的情况下还会损害公司价值。一些主要手段有:负债转为股东权益、股票回购、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增加产量、资产处置、放宽信用政策或给予销售折扣、关联方交易等。

四、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经济组织不同于古典企业的特征就是企业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当所有者设置一个契约让拥有专门技能的管理人员来为他们管理企业时,一种委托

关系便产生了:企业资产的所有人成为了委托人,而企业的管理者成为了人,他应该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负责。因此,在现代公司制条件下,公司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股东拥有公司资产的所有权,享有资产收益的索取权。但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运营,而是设定一个契约将资产委托给职业经营者管理。职业经营者以其人力资本抵押,获得信任,并以勤勉与业绩获得劳动收入。因此,管理者实质上是股东的人,股东则是委托人。

管理者并不拥有对公司剩余的索取权或拥有很少,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他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追求更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另一方面要确保自己的地位。基于这些考虑,管理者在信息披露尤其是关键的盈余信息披露时,就会选择能最大化自身效用的方式。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又由于现实中信息的非对称性,管理者就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在上市公司中,经理人面对的压力和竞争更大,随时可能有被变更的危险,所以,他们也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同时,委托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管理者的信息:一是基于公司内部的业绩考核,如利润指标,通过这种衡量方法来促使管理者达到期望的努力水平:二是通过对股市上公司股价的变化来评价,健全的股票市场能够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也能够提供委托人所需的信息;三是直接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观察。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为非有效市场,无法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所以通过股票市场提供的信息(如股价)来判断业绩的方法失效。而直接观察,可行性很低,成本过高,在现实中也无法实施。所以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管理者就必须时时注意公司盈余的情况,防止面临变更的危险以保证地位的稳固,同时也在经理人市场站稳脚跟。

上一篇:中国和俄罗斯产业内贸易浅析 下一篇:企业的会计税务筹划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