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时间:2022-06-23 12:18:36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相互作用的渐进过程。其制度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为了确保有限的国家助学贷款能满足我国大量高校贫困生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应该完善其贷款制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风险补偿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助学贷款是1999年试点的、由国家指定的有关金融机构负责,面向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发放的,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制度试点阶段。199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由中国工商银行独家在北京等8个城市试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规定面向在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还贷期限为4年。(2)第二阶段:制度推行阶段。200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由原来的8个试点城市拓展到全国,经办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把贷款的范围扩大至研究生,并要求开展无担保(信用)助学贷款。(3)第三阶段:制度调整阶段。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四定(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和定银行)和三考核(按月考核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和金额、考核已审批的贷款人数和贷款合同金额、考核实际发放贷款人数和贷款金额)。(4)第四阶段:制度深化阶段。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招标选择贷款经办银行,而不限于国有商业银行;学生在校期间将免交贷款利息;还贷期限延长至6年;加大学生还款的监管力度,违约借款学生的名单将曝光;实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办法。

二、我国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1)风险补偿的分担机制不合理。“风险补偿金”是由财政和贷款学生就读高校两家掏钱专门补偿经办银行的,量的计算基数是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不论将来是否有拖欠发生,也不论银行是否可在学生贷款中赢利,这一“风险补偿金”就已归属银行了。风险问题涉及参与的各方,即政府、学校和银行。(2)还款期限仍然偏短。由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一些学生毕业后工资较低,按照目前的规定,一些贷款学生要在毕业后六年时间内还清贷款仍然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延长还款期限。依据国际学生贷款研究专家提出的还款负担率测算,我国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有1/3难以负担每月超过200元的还款债务。(3)大学生贷款违约现象层出不穷。据了解,学生毕业后迟延还贷和逃避还贷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对助学贷款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毕业后一走了之,甚至刻意回避工作单位等信息,使得银行追贷无门。

三、优化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对策

(1)学生个体贷款量应具有弹性,不能都以6000元为标准。贷款量上的弹性应在政策上予以规定:那些需要贷款交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特困生可以高于6000元,以确保他们能在校学习。(2)合理设定还款时间。我国的贷款政策规定是6年,学生在6年内还清所借贷款的难度仍然存在。建议应该根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期限原则,所有学生贷款还款期限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3)贷款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还贷,诚信做人。国家助学贷款之所以采取无需经济担保的形式,主要是考虑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欠的款并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钱,而是存款人的钱。要自觉在各个工作环节中主动向银行、学校提供完全的、真实的个人信息。(4)民办高校学生应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资格。学生贷款的初衷、目的及功能都是帮助学生本身,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扩展到民办高校都是合理的,这有利于激励民办高等教育关注办学质量,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吕炜等.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4(6)

[2]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93

[4]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

上一篇:浅析班干部如何建立威信 下一篇:如何提高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