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背后的民意表达

时间:2022-06-22 02:04:13

网络热词背后的民意表达

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网络热词在娱乐性的基调上体现着浓厚的民意表达倾向和舆论监督功能,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网络亚文化和网络传播方式,是网民对负面事件、非正常现象以及无奈的日常生活等问题的群体性不满表达,是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真实民意的实时表达。从而使网络热词成了一种重要的具有深刻现实意蕴的网络传播新现象。

网络热词生成所依托的内容就基本能代表底层民众的意愿,能大致客观地展示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来自底层的传播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内容上无非就是反映这一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这一阶层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社会心态,网络热词在这两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呈现作用,无论是舶来的“宅”还是“蚁族”,无论是本土的“山寨”还是“杯具”,都从原本小众的圈子变成为全民的表达方式,并引发全民对所处民生的思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热词的民意表达

从网络热词内容上所反映的阶层情感来看,底层民众对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的愤懑是永恒的主题,网络热词也主要体现了这种社会心态,社会群体的情绪一般有三种:群体敌视、群体欢乐、群体恐惧,网络热词所体现的群体情绪主要是群体敌视,再辅之以群体性的欢乐,但这种欢乐主要体现为一种集体讽喻式的狂欢宣泄,用这种宣泄表达对相关问题的不满或达到心理宣泄后的愉悦。

笔者对近年来 200 个网络热词的内容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有关负面事件或负面社会现象的热词占到67%,表达民意的热词则占到了 64%,这说明了“舆论监督”和“民意表达”是网络热词所体现的两大主题,这与传统媒体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媒体体现的是官方意愿,而网络热词体现的是民众的情感趋向。如“我爸是李刚”、“打酱油”、“俯卧撑”、“这事不能说得太细”、“你是哪单位的”、“你代表谁”……这类网络热词皆是新闻事件中的新闻点,最能刺激网民神经,网民把其拿出来直接运用,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和网民的关注点,又体现了网民的民意所向,体现了网民对这类负面事件的民意对立和对社会正义的伸张,正是通过这些网络热词来联络网民,汇聚成巨大的网络民意,才使这些事件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并使相关舆论影响逐步增强,进而促使权力部门在处理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网络民意。

网络热词反映的内容主题不同于主流党报党刊,党报党刊主要反映来自上层的信息,大部分网络热词在内容上是民众社会心态的实时折射,是民意的表达,是草根网民对社会事物的监督,很多网络热词生成与传播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积极网民,因此,网络热词不单是一个人的词汇,更是一群人的声音,网络热词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民意群体。

体现公民参与意识

网络热词体现了网民的公民参与意识,其目的主要是舆论监督和民意表达,从网络热词近年来的表现看,起到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和民意表达功能。可以说,“互联网上的‘新意见阶层’已经结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形成巨大舆论压力。”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林卡脖”、“俯卧撑”“邓玉娇”这些网络热词,都显示了上述功能,直接对有关部门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使相关事件的处理结果做到了倾向于民意。

网络热词能吸引网民注意相关事件,并利用网络热词扩展舆论,从而让更多的网民加入,以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在网络热词的传播中,网民能强烈地体会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民能够通过网络热词形成万众围观,在热词的传播中使网络舆论逐渐增大,影响力逐渐扩大,汇聚成民意的洪流,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特别是走市场的报纸以及门户网站,对网络热词一般采取欣然接受的态度。媒体审判以及网络暴力则都是网民利用网络在舆论监督上的力量体现,作为网络热词也同样起到了这些功能。

在民意表达上,网络热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热词对事件进行概括与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民意的表达;二是利用网络热词对社会不正常现象或者草根民众生活中的无奈与艰辛进行表达,这也是一种民意达,用这种讽喻的方式,以求自己的生存状态或民意能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出去。例如“涨系列”以及“吓爹”、“蜗居”等网络热词对中央稳定物价、调控房价这些措施的实施,就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网络热词影响力之大,也直接带来了历年的十大网络热词评选,这种有组织的评选,扩大了其影响力,使网络热词这一概念被网民熟知,政府决策者也可以从网络热词来倾听民间声音。

“网络热词是一种民意表达,这种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是对社会现象的发问,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不良现象的批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薛国林认为,网络热词所传递的网民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事件的处理结果,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网络热词在维护合法权益、抨击不良社会现象上所起的舆论作用不可忽视。

热词的围观效应

从社会发展看,网络热词折射的民意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民主化建设的进程,现实中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不足,正好可以通过网络加以弥补。网络现在已经是“公开的内参”,其中,网络热词所反映的民意以及对负面事件的揭露,都起到了内参的作用,周瑞金教授曾用“新意见阶层”来描述这一群特殊的意见群体。2010 年也开始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围观改变中国”,网络热词就起到了很好的围观作用,有围观就说明了正义仍在,说明了民意所向。

我国网民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正在形成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网络热词背后事件的处理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有些学者所诟病的网络热词等网络行为造成的媒体审判、网民暴力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不能对之过分苛求,因为其正面意义要大于负面作用,从整体体现来看,即使是网络热词背后有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但从终极的合理性来看,这些群体极化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其批判的对象大都是应该批判的对象,就是偶尔批判失误,在证伪之后,网络舆论能迅速逆转与纠偏,能承认错误,不掩饰错误,且网络上群体犯错的比例远远小于其正确行使正义的比例。

网络热词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上的力量逐渐增大,从而使网络民意不再是一支能被忽视的力量, 罗尔斯对于正义有一个经典的观点,“对弱者有利,方为正义”,用这一观点来审视网络民意的特点再合适不过。这一观点虽然是罗尔斯提炼的,但却早已存在于一些朴素的言论中,孟子早先所言的“恻隐之心”、古代侠盗常用的“打抱不平”、“劫富济贫”,都是这个道理。当正当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正常表达,或者当传统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时,弱势草根阶层往往只能通过“群体性活动”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加以排遣与宣泄。在还不需要采取这种极端行为或者由于现实制约不能采取这些行为时,一些曲意的相对温和的抵抗方式就会出现,网络热词就是体现之一。

网络热词的功用就是与其他网络监督与舆论表达形式一起推动了官方对网络舆论与网络民意的重视,开始把网络舆论当成一种重要的力量来重视,不管其重视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还是通过网络民意了解社会情况,被关注本身就说明其功能得到了体现。网络不再只是一个消遣解闷的“娱乐场”,也是一个维护自身权益、推动社会文明的“话语场”。被王小波视作“沉默大多数”的国人,仿佛在网络中激活了自己沉睡已久的自由思维,越来越敢于公开而深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探究地理教学中“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1%,工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