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失衡

时间:2022-06-21 03:04:37

我国的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失衡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资本外逃的定义以及途径进行了讨论,并借鉴调整后的余额法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方法,对1982-2005年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估算。其中使用了我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以及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调整进出口伪报。此外本文还就资本外逃的规模对汇率偏离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外逃对汇率的偏离程度有较明显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外逃规模 进出口伪报 汇率偏离程度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0-019-04

一、 问题的提出

根据IMF 的经验研究,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净误差与遗漏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理论界公认, 如果净误差与遗漏项的数值大到超过商品项目借贷方总计(即贸易额)的5%,就表明国际收支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这一数字为负数,就进一步表明有来历不明的外汇支出,换句话说,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 1990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明显的大规模资本外逃。但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 “误差与遗漏”与贸易额的比例从1989年的0.09%飙升至1991年的6.19%,并将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2000年,在2001年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回落后又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同时,从1990年起,“误差与遗漏”的数额在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数,并且从1999年起,我国的“误差与遗漏”由上一年的-166亿美元开始减少,在2001年时,已降为-49亿美元, 2004年达+270.5亿美元,但是,2005年,又变为-167.66亿美元,2006年仅上半年就达-84.06亿美元。如此大的正负变化,就进一步表明了我国的国际收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近几年仍存在着资本外逃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测算分析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与构成。

另一方面,又因为资本外逃对外部均衡的影响之一就是其对人民币汇率失衡的影响。一般而言,汇率的失衡对资本外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外逃资金可能反作用于汇率,使汇率的偏离程度发生变化。本文的另一目的就是测算资本外逃规模对汇率失衡的影响程度,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外逃的定义与方式

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卡丁顿(Cuddington,1986)认为:资本外逃主要是指短期投机性资本,即游资的外流。他认为游资意义上的资本外逃不仅包括将国内范围的投资组合调整为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产组合,也包括根据这些信息而导致的国家贸易信贷的变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中,经济学家多利(Dooley,1988)认为:资本外逃是由于居民希望获得不受本国当局控制的金融资产和收益的愿望所导致的资本流出。金(Kim,1993)将资本外逃定义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出的、逃避官方管制和监督的私人短期资本。几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外逃现象的日趋明显,我国学者也先后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管涛(2000)将中国的资本外逃定义为:超过政府控制范围之外的那部分资本流出,即未经批准的国内资本违规外流。而陈桂鸿(2003)认为:资本外逃是违背实际利率指向的、出于逃避风险、规避管制、投机套利考虑的资本非正常流向国外。

作者也试着归纳出自己对资本外逃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的理解:我国的资本外逃是在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存在严格的外汇管制和资本管制背景下,经纪人出于自身的经济和其他利益(包括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和寻求资本利益最大化和一些非正常来源的资本的保密性等)的目的,违反中国的外汇管理和资本管制的相关规定,用非法手段或假借合法的形式将资本转移出境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其境外收益未向本国政府申报并交纳税收。

由于我国严格的资本和外汇管制,资本外逃者往往通过十分秘密的方式以达到资本外逃的目的。我国的资本外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一)利用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的主要手法

(1)高报进口,低报出口。(2)进出口企业出口货物逾期不向对方收取外汇,但进口时却大量购汇,将外汇资金存放于境外挪为他用。(3)境内外不法商人相勾结,伪造出口报关单据,或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退税资金,进而外逃至境外。(4)利用贸易从属费骗取外汇,如超过正常比例向外商支付佣金、费、服务费,或在获取境外的佣金、费时打折,将差额部分转移、留置在境外,以达到资本外逃的目的。(5)非法骗汇汇至国外。如不法商人伪造进口单据,向国内银行购买外汇后汇至国外,实际上并无相应的进出口贸易。(6)外商投资企业或国内跨国经营企业通过海外关联公司采用转移价格的方式,将资本、利润、分红转移出国,跨国经营企业不按规定将利润汇回国内,而在境外从事未经许可的投机、投资行为。(7)一些以实物资本形式投资的三资企业,在报关后,又将投资品报关单据伪造成进口货物单据,向国家外汇银行骗取外汇后,以进口付汇的名义汇往国外。(8)境内外不法商人相勾结,伪造“转口贸易”,实际上是“假贸易,真融资”,利用境内银行的进出口贸易信贷,骗取外汇资金在境外从事投机活动。(9)利用保税区、保税仓的“进口”报关单或对保税区、保税仓的“进口”报关单加工伪造,实现“一次进口,多次购汇”的骗汇外逃行为。(10)国内企业以支付投标保证金,海运、航运部门的国际联运费,邮电部门的国际邮政、电信业务费等名义向银行购汇或从其外汇账户中支出。除了正常的业务需要之外,还混杂着一些以此名义进行的资本外逃。(11)收取海外直接回扣形成的资本外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从国外进行采购时,主要领导可以通过暗箱操作得到巨额回扣。这些回扣不转到中国,而是由外方存入国外银行或转换成房子等不动产。(12)海外留学。资本外逃者以支付子女、亲友在海外留学的学费、生活费等名义,将国内资产转移出国,由其子女、亲友在海外购买房地产、汽车等贵重资产,以达到资本外逃的目的。(13)双币信用卡业务。目前随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以及网络购物、汇款的发展,有不少不法商人虚构网络贸易并通过网络支付的方式以外汇支付,再以人民币偿还,以达到资本外逃的目的。

(二)通过资本项目进行的资本外逃

假借资本项目实施资本外逃的方式主要分为外商投资中的资本外逃和国内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资本外逃。

外商投资中的资本外逃方式主要有:(1)外商以向我国直接投资为由,在资本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向国内金融机构借款,但利润却按协议以外商投资的名义汇出境外;(2)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完成验资注册手续后,便以支付对外进口付款或预付投资收益的名义将资金抽逃出境;(3)外商以合作企业的名义向外借款,但在国外资金不进入的情况下,将企业资金以还本付息的名义汇出。

国内企业以资本项目进行资本外逃的主要方式:(1)国内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擅自改变国内批准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计划,在国外从事投机活动,并且隐瞒、截留境外投资收益和溢价收入,用于再投资,以购置固定资产,增加经营周转资金的名义,将资金滞留境外。(2)我国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后,私自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或通过有关金融机构改变证券认购与包销的条件,隐瞒或截留一部分资金于境外。(3)部分国有企业以境外投资的名义,将国内资本转移至境外,再将这些资金以个人名义在国外注册成立公司,侵吞国家资产,对国内则声称投资损失。(4)境外投资企业将应汇回国内的投资收益以外商投资的名义投入国内的母公司,再以外商投资收益的名义将国内资产转移出国,以达到资本外逃的目的。(5)跨国经营企业通过内部价格转移,抬高从国外公司进口的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而压低国内出口产品价格,以转移大量利润。(6)一些企业为了绕过国内的资本管制,采用平行贷款或互换贷款的方式,一般是以外资企业或外资金融机构为中介,国内企业为对方提供国内人民币融资,国外企业向国内企业的国外分公司提供外汇贷款。这样国内公司就可以将收益全部留在国外,以达到资本外逃。

(三)以其他方式进行的资本外逃

主要有:(1)将人民币或外币现金化整为零分多次从海关口岸携带出境,或在境内将现金兑换成名人字画、国家文物、古董、贵金属或其他易于变现的贵重物品带到国外再出售;(2)以邮寄方式将外币现金汇出境外;(3)以境内居民多次小额汇款的方式将外汇资金汇出境外;(4)通过“地下钱庄”进行资本外逃,境内的资本外逃者只需将人民币资金交付给“地下钱庄”,“地下钱庄”的海外机构就会将一定兑换比例的外币存入外逃者境外指定的账户内;(5)国内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官员贪污受贿,挪用侵吞国有资产后,携款外逃等。

三、资本外逃的计量方法和规模估测

(一)资本外逃的计量方法

根据本文界定的资本外逃的范围,依据余额法的思想和借鉴国内学者牛晓健(2005)提出的方法,按资本外逃方式的不同,分别对其规模进行测算:

(1)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主要是通过出口低报价和进口高报价进行的,故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测算通过出口低报价和进口高报价进行的资本外逃。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中,也有伪报货值的现象,因而本文中,将对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贸易数据处理后再使用。具体方法:在各国对中国的进口额中剔出在香港的增值部分,在各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中加上其通过香港的转口进口部分。另外,本文考虑到价格因素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故在计算过程中将价格转换为FOB。在本文中,我们采取习惯算法:一般情况下,CIF平均比FOB高出10%,即FOB/CIF=1/1.1。基本思想:

利用出口低报价的资本外逃=贸易伙伴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总价值×价格转换系数-中国统计的对贸易伙伴国总的出口值―通过香港转口出口的贸易值

(2)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首先,根据多利法测算的资本外逃不能涵盖我国资本外逃的全部,经常项目下和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不向我国政府申报并纳税,也不在我国对外投资的统计范围之内,在相关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本文将通过中国对外投资申报的投资利息(利润)的倒算,来测算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假定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能够获得国际平均利润水平,根据对外投资企业申报的收益(利润)倒算出我国对外投资的真实数额,然后与国家批准的对外投资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我国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资本外逃的测算值。

(3)其他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

基本思想:根据余额法和多利法的思想,在测算其他方式下的资本外逃之前,首先假定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不存在资本外逃,也即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统计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实际的经济交易的内容。具体测算过程;计算流入一国的以外币计价的国外资源总量(包括外汇资金和其他以外币计价的权益类资产),减去这些外汇资源在国内的占用数量,就得到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资本外流的总量,在扣除正常的资本外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其收益向政府申报并交纳了税收的资产),其余额数就是本文定义的其他非法方式下的资本外逃。

公式表达如下:

其他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资本外流―正常资本外流

= 国外资源流入总额―国内占用的外汇资源总额―正常资本外流

最后,将以上三个项目下的资本外逃数额相加,便可得出我国最终的资本外逃的规模。

(二)我国资本外逃的最终规模

从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的图表来看,我国的资本外逃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总的来看,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呈上升趋势。1991年以前,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总的来说比较小,基本上围绕着100亿美元上下变动。1992年起,资本外逃规模上升较快,2001年前后更高达1332.579亿美元。之后,外逃规模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呈上升趋势。

(2)从我国资本外逃的构成(途经)来看,1998年以前,我国资本外逃最终规模的变化曲线与其他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的变化曲线基本重合。也就是说,1998年以前,我国的外逃资本主要是通过其他非法方式的渠道逃离出境的。而从1998年以后开始,我国的资本外逃的最终规模的变化曲线与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的变化曲线趋于一致。也就是说,1998年以后,我国外逃资本主要通过经常项目下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以及转口贸易等方式逃离出境。

(3)2001年前后,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高达1332.579亿美元,2002年又降至139.32亿美元。这是由于我国之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开始收到成效,贸易外逃降低,储备资产大幅度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增加。特别是由于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大量国际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开始涌入我国。故造成了2002年资本外逃规模大幅度降低,并且持续,到2004年更是出现了资本内流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从图上看出,流入的资本,即所谓的“热钱”,主要是通过其他非法方式流入的。但是,到2005年,资本外逃的规模又有所上升,所以,还需加强对出境资金的监控和管理。特别需要注意,通过经常项目下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以及转口贸易等方式和通过其他非法方式出境的资金。

四、资本外逃对汇率失衡的影响程度

(一)名义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程度的测算

汇率的失衡对资本外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外逃资金可能反作用于汇率,使汇率的偏离程度发生变化。那么我国的外逃资金究竟是否对汇率的偏离程度产生了影响呢,本文将就此进行具体分析。首先需要对汇率的偏离程度进行估算。

关于汇率偏离程度的衡量,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国际经济学家威廉姆(Williamson,1995)提出的。他认为,实际汇率错位是指现实的实际汇率对其均衡水平的偏离,均衡汇率是指处于均衡状态(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汇率。关于均衡汇率的测算存在多种方法,威廉姆森在1994年提出了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国内有的学者采用行为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也有学者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指数,采用年均名义汇率乘以实际均衡汇率指数得出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

无论是基本要素均衡汇率还是行为均衡汇率,实际上都是一种理论上的汇率,企业、居民、金融机构等在进行对外经济交易过程中,主要观测的是名义汇率和实际均衡汇率,实际均衡汇率是对各年的实际汇率提出随机干扰因素后的趋势性汇率,它代表了均衡汇率的变化趋势。

测算实际均衡汇率的第一步需要计算出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汇率,等于相对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其计算公式为:RER*n=NERn-1×(CPI CHINAn/CPI USn)

其中,RER*n 为第n年的实际汇率, NERn-1为第n-1年的名义汇率, CPI CHINAn为第n年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 CPI USn为第n年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基期为1984年。

第二步,计算名义汇率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

ERmis=(RER*-NER)/NER×100

ERmis汇率偏离程度,它的基本含义是:名义汇率中有百分之几的部分偏离了实际汇率。正值表示高估率,负值表示低估率。偏离程度越大,本币汇率升贬值压力也越大。

(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资本外逃必然会影响国内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对汇率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经过测算,本期外逃资金会对本期汇率和下期汇率产生影响,那对哪个汇率的影响更大呢?通过计算外逃资金的规模与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性发现,1985-2005年外逃资金规模与当期的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系数约为0.14,与下一期的汇率相关系数约为0.33。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本期的外逃资金规模与下一期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约为其与当期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系数的两倍。

由于影响汇率的因素较多,经反复测算,发现很难直接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测算外逃资金对汇率偏离的影响程度。但通过观察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和滞后一期的汇率偏离程度的变化曲线发现: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上升。1985年-1994年,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是双轨制,名义利率定期调整,这时期的资本外逃规模较小的变化就会对汇率的偏离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1995年后,影响程度大大减小,反映出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汇率偏离程度逐渐变小。从1996年起,除了个别年份,如果本期的资本外逃规模缩小,会对下一期的汇率的偏离度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汇率被低估为例,本期外逃资金的规模减小,原本减少的国内货币供应会相对增加,物价水平往往会滞后6-12个月才上升,此时如果国外的通货膨胀率没有上升,或上升幅度小于国内,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会上升,实际汇率贬值。而名义汇率不变或变化很小的情况下,汇率低估率的绝对值变小,低估程度减弱。比如,2002年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比2001年缩小了大约15个百分点,2003年的低估率由2002年的3.13%缩小到了0.96%。而,2003年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比2003年增加了约0.7个百分点,2004年的低估率由2003年的0.69%扩大到了1.33%。故我们可以得出,资本外逃对汇率的偏离程度有较明显影响的结论。

作者简介:

纪筱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上一篇:一张图表:浓缩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下一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融资模式的法律分析